洪蘭:年輕時一定要努力儲蓄
圖片來源:洪蘭
以前念法律系時,理則學老師說「人皆有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當時坐在底下聽課的我毫無感覺,完全沒有想到我是人,我也會死。所以我很了解為什麼一般人不會趁年輕力壯,做得動時,去為年老力衰的自己存一些老本,因為他根本沒想到有這個必要。我們大腦掌管理智,作計畫策略的前額葉皮質佔大腦皮質總面積的29%,資源有限,只顧得到眼前,管不了太遠的將來。既然是以後的事,以後再煩惱,卻沒想到光陰容易過,昔日戲言的身後事,如今都到眼前來了。所以若不願老景淒涼,年輕時一定要努力儲蓄才行,只是這個很難做到,因為人基本上是不見棺材不流淚的。
美國在八十年代有個IRA(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的計畫,放進IRA的錢先不扣稅,等到59歲半或退休領出來時才扣稅。照說,既可以儲蓄又可以節稅,一定很多人參加,其實不然,還是很多人不去開戶。人又有僥倖的心態,認為船到橋頭自然直,有一首打油詩:「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焚,不是傷他人,看看輪到我」,人都是事到臨頭了才要抱佛腳,因此如何喚起人們的危機意識去為未來儲蓄很重要。
有一個方法是讓人們先看到自己年老時的樣子,怕了就會有行動。有一個虛擬實境的實驗是讓大學生從電腦中看到他自己50歲、60歲、70歲一直老去的樣子,當他看到髮線往後退、頭頂稀疏、臉上皺紋、嘴角下垂、眼袋出現時,就緊張了,心跳加快,手心出冷汗,膚電反應增加。原來他們都沒有預期自己會變老。作完這個實驗後,學生儲蓄的意願大大提升,知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股王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說,「人只要想到後果,他現在做事的方式會不同」,人可以改變,但需從心裡開始。高雄岡山國小也有一位五年級的老師讓她班上的孩子去模擬一個沒有特殊技能的國中畢業生可以找到什麼樣的工作、以後過什麼樣的生活。孩子了解生活的真相後,行為整個改變,跟父母出去不再要求買這、吃那,課業也不要家長督促、老師催繳,果然如巴菲特所說的,當他們看到後果時,現在做事的方式會不同。
其實,心中無缺叫做富,被人需要叫做貴。研究發現,退休後生活的滿意度不在退休金的多寡,而在精神是否充實愉快。為人點燈,明在我前,「被需要」的生命才是個有意義的生命,人從服務他人中,看到自己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