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轉載:工作少一點,生活會好一點嗎?

【投書】Angela KUO:工作少一點,生活會好一點嗎?

2016/06/23
photo credit: Shuttertstock
"Travailler moins, est-ce vivre mieux?"「工作少一點,生活會好一點嗎?」
這是今年法國高中理組的哲學申論題之一。
在最近幾個月,法國全國罷工遊行抗議政府新勞動法,新法偏向企業,損害工薪人員利益情況下,這個題目出的並不讓人意外。這個失業率這麼高,時不時就來個罷工的國家,就是這麼有種,敢出這樣有挑戰性的考題──一個完全沒有標準答案的考題。
是啊,工作少一點,讓我們有多一點時間花在生活上。
是啊,工作少一點,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工作。
是啊,工作少一點,讓我們生命的存在感多一點。
也許工作少一點,說的不是量感,而是工時短一點。
法國前任總統尼古拉.薩科吉的口號是,為了多賺一點、工作多一點。基本上法國人都當這是空話了,因為我老是在看身邊的朋友在計算稅務,算著多工作的時數薪資,如何算入總收入,結果反而提升稅務比例。這情況下誰願意多做點啊?還是留到下個會計年度吧!
在生活便利的台灣,我們總是把方便建立在便宜的勞力上,生活的小確幸是來自於各行各業馬不停蹄的服務,24小時隨傳隨到。但在法國,叫個修水電的可能得等上一個月;找個土地代書辦個遺產轉移,得到的第一個約會是三週後;銀行申請審核個貸款至少一個半月跑不掉;看個眼睛、牙齒可能得約到半年後。
這個完全沒有效率可言的國家,為何國民所得還比台灣高?我總是喜歡以菜籃族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
在台灣市場買削好洗好的水果,並不見得比沒削的貴,原因很可能是老闆娘覺得水果快熟透了不賣可惜,趕緊削來賣。
但在法國,只要是動到人力的東西肯定貴,若是標純手工的,那更是霹靂無敵貴。在這裡,人力的付出被視作一種珍貴的資源。
在法國,勞工社會議題會在哲學課上拿來討論,反觀台灣在社會運動上,哲學卻常是缺席的一塊,也是最窮的學科。
今天台灣要進步,該看的已經不是國民生產力、國民收入。我們已經有飯吃了,是不是應該想想,怎麼做飯才會更好吃?怎麼讓沒有能力吃飯的人也有飯吃?我們不是機器人,生命中除了工作賺錢,還有很多美好旳事物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思考。
這讓我想起法國已逝歌手亨利.薩爾瓦多的歌"Le travail c’est la santé,rien faire c’est la conserve"。工作是為了身體健康,沒事作是為了好好保養,也許像法國人這樣有點誇張,畢竟我們還是克儉克勤的台灣人呢!但是成為工作的奴隸,甚至於不自覺將工作當作是生活的全部,恐怕是大多數台灣人的通病。
我期許著台灣的工作條件會更好,勞動人權教育得以在基礎教育思考上深耕。比如說,老師是不是勞工?師道與法律定位應有不同,應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缺乏的人權、勞權意識。真心的希望有日能見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景況,每個人皆能適得其所。畢竟生命有限,人是為了生活而工作,不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作者現任Aefe法國海外教師中文教師,任教盧森堡法國高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