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與生活都是一種能力,沒有人應該犧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曾經為了準備不熟悉的課程,到英國參加一個社會階級與休閒為主題的研討會。研討會結束前一晚,我跟韓國釜山大學教授在pub吃飯聊天。韓國教授談到,雖然才來英國幾天,他很不喜歡這個國家,不但公車司機沒禮貌,研討會年輕工作人員也很鬆散,漏掉他的名字也沒道歉。話題一轉,他更談到現在韓國年輕人也只要「輕鬆生活」(easy life)讓他感到憂心,不過同時我想到其實台灣情況也很類似。

被動選擇easy life?

全球化讓20~30歲年輕世代產生跨疆界的相似處境?為何他們只要easy life?當一輩子不吃不喝也買不起房子時,那就好好享受每一個現在,尤其青年失業率高漲的歐洲、韓國年輕人,抑或曾經22K的台灣。
30世代的Gina是我在印度認識的朋友,當時的她正以4個月的旅行作為「奔3」的人生儀式。而能夠把有限的預算,帶領自己走到世界想抵達的遠方,這就是她這10年來的生活方式。對Gina而言,旅行就是該做的事啊,就跟吃飯呼吸一樣重要。或許四、五年級生的父母很難理解這樣的生命態度吧?
年輕世代的輕盈,也跟生活經驗有關,因為誕生在物質條件相對不虞匱乏的時代,於是物質生活的滿足容易成為「基本」的生存要件,例如他/她可以花錢去買很好的手機,但寧願每個月辛苦的多打一些工。輕盈,也是不同世代生存策略的展現,當買不起房子、無力負擔婚姻與孩子,那就展現自己的生命意義吧!

「遊樂人生」:新世代的生存意義感

有一次上課,學生問什麼是「意義」?我用兩個例子在具體脈絡內說明「意義」。
例子一,有大人說:在嚴峻的學術界環境中,寫專欄文章跟升等又沒直接關係,為何要花這些時間呢?因為我認為那是有意義的,專欄文章可以是讓更多人理解教育、人文社會科學概念的途徑,是成人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此外,這「意義感」還包含專欄文章本身創造的社會影響力,不是升等與否能夠評價的。
例子二,到新店訪友,朋友女兒念國二,她說未來想當教授。當她知道教授薪水竟跟她在小學任教的母親差不多時,問我:「妳為何不去香港、新加坡教,一個月是台灣薪水3倍以上!」我說:人生意義不是只有賺錢而已,我知道自己在這塊土地努力的意義,對我自己的生命而言是不一樣的。
說這些,沒有什麼犧牲奉獻的偉大故事,只是純粹個人意義。
20~30世代沒有遠大目標,反能展現輕盈,擁有長輩們缺乏的夢想、生活熱情與行動力,只是年輕世代的夢想可能不是早期「五子登科」的飛黃騰達,而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尋找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那種方式或許是長輩眼中帶有貶抑的「遊樂人生」吧!
但這種「遊樂人生」是有意義感的樂遊,與長輩的「遊玩」不同。她/他們可能辛苦的到國外打工度假、可能到偏鄉貢獻所長、可能到東南亞學習如何更善待台灣的每一個人!她/他不想賣肝、不想盲目只為生計活著;她/他們思考,因為面對的環境比上一輩更嚴峻、更複雜。

我不在辦公室,但我仍在工作

雖不想賣肝,但面對有意義的事,她/他可以分文不取,焚膏繼晷地主動去學習,雖然有時他/她們接了太多事,有時顯得捉襟見肘。
我雖然不是20/30世代,卻有同樣的體會。六年級生的我曾到有機農場用肉身體驗生命,很辛苦的從工作中學習,被認為只知「遊樂」,還得端出「正當理由」來說服。我努力做跨國田野,也被認為「出國玩」,縱然我的田野已經做到整個內分泌失調,調養一年還沒有能夠恢復正常。出國參加國際研討會,也被認為「非正事」,縱然還要花許多時間寫文章、處理出國雜務,在國外的時間也要邊工作。
只要不在辦公室、不在台灣,就被連結到「遊樂」。其實我一直在學習,也都在工作──在台灣咖啡廳也工作、跟導生一一在餐廳聚餐也是工作、社會參與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學術論文的累積與升等壓力更是我們的宿命,我們必須面對研究與升等壓力,連個博士後研究的缺都要很競爭,一旦能夠在學校找到一個正職,當初的我感動到熱淚盈眶。
或許有些四五年級生教授會覺得「找一家餐廳,導生一起吃一次飯不就解決了!」或許他們會覺得為什麼要出國做研究,吃力又不討好!或許他們認為工作就是要在辦公室,去咖啡廳怎麼工作?
我可是很認真的,只是您們看不到我的認真,因為想法不同、方式不同、作法不同、世界也不同。
儘管被K,不可否認的,六年級世代的我們還有些許發展機會,在夾縫中用自己的特質求生存。後來的七八年級生,對四五年級而言,或許已經到了一種「失控」或「不知如何教」的狀態吧!
有些資深老師不願或不喜歡到大學部開課,因為「不知道現在年輕人在想什麼!」世代和解,似乎是今年的關鍵詞,但世代和解也要從彼此了解開始。

休閒也是一種能力

無意間看見一位在北歐念書朋友的貼文。學期末,她跟指導老師討論論文進度,最後她問老闆:如果年底要交出論文初稿,我現在可以怎麼做?這位老師不急不徐回答「首先,妳給我去好好放個暑假!」
台灣四、五年級生認為的好員工可能是任勞任怨、任君差遣工時長,我認為一個好的工作者是知道何時應該逗點,先讓自己身心靈得到舒緩,充滿能量才能繼續下去。對於案牘勞形、犧牲奉獻,在西方社會可能會被認為不懂得「生活」!
休閒是一種能力,生活更是一種能力。沒有人應該犧牲,而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是新時代的素養,而上一代也應該被理解,在他/她們成長過程養成的世界中,充滿工具理性、往上爬與功績主義「出人頭地」的成功方程式,如何影響他/她們看待孩子教育方式的觀點,例如依然成績至上的能力思考路徑。接著,再進一步去理解新課綱素養如何能夠培養一個新時代公民的圖像,不再只有競爭,而是更多的利他,以此培養孩子面對世界的能力。
這樣的利他素養,反而不是easy life,而是一種共好的新生存意義感。我們都是很認真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