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存款才足以退休的恐懼,將我們牢牢釘死在沒有超越性的日常。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在諸多理財商品的廣告,甚至是包裝成「知識」販售的理財文章中,我們經常看到一種說法,宣稱在當前的物價水平下,若無X千萬的退休準備金(X的大小,則要看訴求的對象而定,從一到三不等),不足以過個像樣有保障的退休生活。
這種說法通常有個看起來理性又科學的分析計算。他們會告訴你,現在的社會不是高齡化了嗎?活到80好幾可以預期。若是退休後還有20、30年好活,每個月3、5萬塊的生活支出,加上醫療費用,偶爾出國享受人生,需要準備個上千萬元絕不誇張。
這種說法,我們既無法也無須在數學上與之爭辯,真正應該關注的是,這種說帖就像春聯有了上聯卻無下聯,其真正的功用,是要你自己去填寫那下聯:既然我現在沒有千萬存款,工作一輩子的薪水也不可能有,那該怎麼辦呢?自然就是買個理財產品。

「千萬存款」夢想反成束縛

最有效的銷售,永遠都是販賣恐懼的銷售。存款千萬的廣告詞之所以有效,深植人心,正是因為多數人的口袋深度,與那千萬之數相距甚遠。我們內心知道,再怎麼努力工作,熬夜加班,那安穩的退休生活,仍是無法企及的遙遠彼岸。因為這樣的不安與焦慮,我們買下了各種投資理財商品,從股票、共同基金、投資型保單到理財暢銷書。買了,我們安心,會不會有千萬退休準備,那完全是另外一個問題。
理財當然沒什麼不對,但是當我們把廣告詞當人生觀,附帶的卻是個人生命,乃至國家等級的副作用。
華人的儲蓄率,向來名列世界前茅(中國和新加坡並列世界第二,儲蓄率46%,台灣第七,儲蓄率36.3%),但即便台灣人這麼省吃儉用,如果要不吃不喝十多年才買得下自住的房子,如果還心心念念想攢下千萬退休金,就算你運氣夠好,有扎扎實實40年的職場生涯,這種人生理財規劃,絕對足以完完全全將你的人生釘死在地板上,動彈不得。除了吃飽飯,你很難浮出水面一點點,對人生有任何「超越性」的追求。
什麼是超越性的追求?學某種才藝技能、出國旅遊、參與公益事務幫助他人、或是根本放空沒事幹都可以算是。我列舉的這些項目表面看來紛雜不相干,卻有個共同之處:都讓我們從正面迎襲我們的殘酷日常現實中跳脫出來。而我們不妨回想,人生令我們覺得快樂、有意義的,大半不都是這些超越日常例行之事?千萬存款才足以退休的恐懼,則是將我們牢牢釘死在沒有超越性的日常,沒有逃脫,沒有想像,這樣的人生,不可能是快樂的人生。

「財務自由」也買不到的東西

近年投資金融圈喜歡談「財務自由」,宣稱只要經濟無虞,我們便可以自由自在地實現我們的人生目標。這當然是個美好的想望,也打動了很多人的心弦。但弔詭的是,投資專家沒有告訴我們,為了這些一般人可望不可即的財務標準,你是花了多少青春歲月的不自由,來換取那退休後的「可能」自由(如果真能實現的話)?
在我看來,許多中產階級以上的工作者拚命工作,積極理財,都只是在累積在他有生之年根本花不到的財富,自由從未降臨,伴隨一生的,是對財務的焦慮與不安全感。
這種焦慮與不安全感的正面意義,是讓人兢兢業業,具備省吃儉用的「美德」,這台灣人都很熟悉,也很認可。但其負面效益,則是讓人變得謹小慎微,不敢偏離人生的「正軌」一步,超越性的驚奇與喜悅,不會在你的人生中出現,而這是「財務自由」也買不到的東西。
近幾年台灣盛行探討北歐的生活與教育模式,認為這些國家重視創新、生活品味、以及人的基本價值,是台灣很值得學習的社會發展模式。但我們學北歐的教育系統,也學北歐風設計,這些都值得學,卻也都學得很表層。北歐國家正是因為有完善的社會安全網絡,人們不用過度擔心退休生活無著,思想與行動才能解放,才有足夠的勇氣冒險創新,真實品味生活。
台灣人要過得更快樂,社會要更進步,我們要勇敢走出恐懼式理財的陰影,建構人人都無所懼的社會安全網絡。至於理財,適度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