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OK,你先領」口號背後的究竟是優越感,罪惡感,還是挫折感? 圖片來源:天下資料,劉國泰攝。
自從新冠狀病毒造成口罩全球性缺貨,台灣也由行政院宣布政府強制實施「口罩實名制」政策,讓數額更公平、更透明,也讓國人真正見識到「國家機器」在非常時期的有效運作,尤其是隨著疫情發展,跟其他國家的措施相比,多數台灣人也都給予這個制度正面評價。
有趣的是,網路上也有網友發起「我OK,你先領」禮讓口罩運動,我身邊許多朋友的頭貼都換上了這個標語。出於好奇,我點進活動頁面,看到上面寫道:「台灣本來就是口罩進口國,以目前台灣每日產出的口罩數額,還是沒辦法讓所有人都領到口罩。邀請大家響應【 #我OK你先領】禮讓口罩運動,把口罩留給真正需要的第一線人員和其他需要經常出入醫療院所的病患!」
但是你知不知道這句感覺很正面的「我OK,你先領」口號背後,代表的真正情緒是優越感,罪惡感,還有挫折感?
我們這一期的哲學諮商室,就趁這個機會以「我OK,你先領」來示範,哲學思考怎麼樣可以應用來做「媒體識讀」和「情緒識讀」!

優越感:我比較好,所以我願意等

首先,我們從最顯而易見的優越感開始。「我OK,你先領!」就像在餐廳,餐只先來一份,全家都很餓的時候,媽媽會對小孩說「我OK,你們先吃!」一樣,媽媽展現的是一種當媽媽的態度。
媽媽擺出來的那種熟悉態度,叫做「自我犧牲」。
能夠自我犧牲的人,必須是有條件的人。這樣的人,要不是自認資源比別人多,就是自認修養比別人好,我這裡加上「自認」兩個字,就是說這不見得是真的。
我發現自己也會無意識跟別人說類似的話,拉麵先上來一碗,大家彼此禮貌推辭的時候,我為了突破僵局,有時候會說:「你吃比較慢,我吃得快,所以你應該先吃,等一下才不會讓我等你。」
對方對這突如其來的一句,通常會先露出有點錯綜複雜的表情,然後就默默接過拉麵吃了起來。那一刻,自我犧牲的自己,在內心會產生一點小小的勝利感。
我很清楚,那是我的驕傲在說話。無論我在說我不餓,我不怕燙,還是我吃得比較快,我都在說一句我沒說出口的話:「我比你好」。
「我OK,你先領」包裝在「體貼」背後的「優越感」,也是顯而易見的。
不只只有讓口罩,其實所有的「禮讓」,都是「優越感」的外在表現。就像是孔融讓梨,讓當哥哥的簡直弱爆了!
我在這裡也要強調,優越感不是好事,也不是壞事。在哲學思考中,這只是一個中性的名詞,優越感會有各種高功能的表現,成為具備優越感的優點,像是不會跟其他人去搶口罩,但是也會有低功能的表現,變成具備優越感的缺點,像是下一點我們要說的,增加對方的罪惡感。

罪惡感:做了這件事,就真的表示我比較糟糕嗎?

我身邊有些需要時常進出醫院的病友,他們說每次在臉書上看到朋友的頭貼上寫著「我OK,你先領」的時候,都會產生一種莫名的不快感,但是又說不上來為什麼。
這個情緒的名字,叫做「罪惡感」。
「因為我真的需要口罩,我不能跟其他朋友一樣換上『我OK,你先領』的頭貼,可是之前不管反核電、反什麼,我都跟他們站在同一線上,但是這一次我卻不行,但我並沒有做錯事情啊!為什麼我會有做錯事的感覺?這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另一位抗癌的病友,因為他之前時常要進出醫院,化療期間抵抗力低,所以本來就有買大批口罩放在家中備用的需求,他每次看到家裡那十幾大盒還沒有拆封的口罩,心情就很錯綜複雜。
「我應該捐給港澳的朋友嗎?可是我自己也需要啊!」
被我「禮讓」先吃拉麵的朋友,花了整頓飯的時間,都在跟我解釋他吃得慢的原因,是因為他怕燙,因為吃快會想吐,明明才吃到一半看到我的碗空了,就推說吃飽了,都只是因為我無意識「優越感」的表現,讓他產生了巨大的罪惡感。
就像「優越感」一樣,「罪惡感」也可以中性看待,我們往往只想到罪惡感的低功能表現,像是自我毀滅、無法在社會的限制下充分表現自己,但別忘了罪惡感也可以是高功能的,會讓人表現出自動自發、多變、充滿活力(動力)、果斷、不畏懼脫離傳統等等。
「我OK,你先領」運動帶給人們的罪惡感,幫助我們反省自身,警惕,合群,願意承擔更大的責任,願意自我約束,變得比較不自私,願意主動給予,善待別人,還可以激勵自己變得更好,是一種監督自己的力量,也幫助我們可以看清楚事件的原由,其實是很有用的。

挫折感:徘徊在自私與付出之間

相較於「優越感」跟「罪惡感」,「挫折感」是一種更加複雜的情緒。
我前面提到這位抗癌的病友,他的女兒覺得自己家裡口罩很多,所以就在臉書上說如果有人需要口罩的話,都可以跟他說。這讓我的朋友覺得很生氣,因為這些口罩又不是她的!怎麼可以慷他人之慨?而且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才控制住,萬一下次要住院的時候沒有口罩怎麼辦?但同時他又不能開口阻止女兒,否則怕正值反抗期的女兒會更加看不起他,覺得自己的父母自私、小器、不明理。
這種複雜的情緒,就叫做「挫折感」。
挫折感常常會偽裝成其他的情緒,像是罪惡感、無聊、憤怒、憂慮、或是恐懼。
挫折感之所以時常偽裝成憤怒,原因是挫折感的矛頭指向自己,這比較困難,會讓自己很難堪,但是如果憤怒的話,矛頭指向他人,比較簡單。
我這位抗癌的朋友對他女兒的情緒,就是這種偽裝成憤怒的挫折感。
「我OK,你先領」運動,則是偽裝成「愛」的挫折感。
罪惡感是怎麼變成挫折感的?
一旦「罪惡感」的情緒,加上兩個條件:一是道德意識(道德包袱)(Recognition of morality),二是開始為未來盤算 (extended sense of time / future),就會讓人離開「自我中心」的個人擴張期(比如全力搜刮囤積口罩),甘心進入一個「專制、線性(absolutistic/linear)」的組織(比如接受由政府統一發派口罩),在享受公平正義的好處同時,也必須過著充滿「挫折感」的生活,因為在這樣的嚴明組織下,一切強調法治,為制度服務,忠於規定、程序、SOP、規定、傳統,所以我們可以在疫情不明朗的狀態下,保持台灣社會的高度穩定性,每個公民也都更有責任心,知道單號、雙號要去排隊買口罩。這是高功能的表現(好處)。
但是既然有好處,也就會有壞處低(功能的表現),比如說就會有人抨擊這種「口罩實名制」政策沒人性、冷酷無情,沒同情心,麻木不仁,沒彈性不知變通,沒耐性,高壓,盲目信任,什麼都用嚴刑重罰。
 在非常時期,面對國家機器這類的嚴明組織,我們最常聽到的說法,不外乎:
「不要那麼自私,要為群體著想!」
「為了大局,個人應該要懂得犧牲!」
這些都是將「罪惡感」進一步「道德化、未來化」的結果。我們不想,卻不得不這麼做。
而「我OK,你先領」,就是這種包裝過後的挫折感。需要自己覺得自己是好人不夠,還需要透過臉書的頭貼,讓別人也認同自己是好人(不然就默默這麼做就好了,何必昭告世人?),在自我犧牲的正能量背後,其實隱藏了「如果我真的被傳染到,都是社會上那些自私的人害的!」這種充滿委屈的負能量。
對「我OK,你先領」不以為然的人,則在社群媒體上批評他們是「人心偽善,OK就是你不要買,我才買得到」,甚至說「如果你真的OK,那煩請讓我兩片吧!」表面上雖然跟「我OK,你先領」的支持者立場相反,但是兩群人表現出來的,其實都一樣是期望沒有辦法得到滿足後的「挫折感」而已,從邏輯思考的角度來說,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看懂了「我OK,你先領」口號背後的優越感,罪惡感,還有挫折感後,你是否對於口罩之爭,覺得釋懷一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