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個確定登陸的颱風來了,電視新聞媒體彷彿世足賽冠軍預測一樣,在陸上警報尚未發佈之前,就開始密集打出跑馬燈,預測颱風假的機率有多高。穿著緊身迷你裙的主播每個整點都準備好更新各縣市上班上課訊息,而那時窗外可能還是豔陽高照,我心想,我們所期待的,到底是颱風假?還是風雨過後的台灣能夠平安無事呢?
已經不太記得,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颱風假變成每年盛夏颱風來襲的主角,縣市首長對於颱風假的決策,被多數人民與媒體當成政績吹捧,過早或過晚宣布都有可能被修理,如果能夠「神準預測」就被歌頌為縣市長才華的一部份。宣布放假卻風和日麗,或是宣布不放假卻風雨交加,結果大不相同,前者頂多被罵蠢、只想討好選民,後者則是被責難不懂民間疾苦,失職,要道歉,要下台。
很努力回想,在那個沒有手機、沒有網路、沒有24小時不斷放送的有線頻道新聞台的年代,還是學生的我,到底有沒有放過颱風假呢?
小時候,就算風雨再大,母親好像也會出門去買菜,父親也會騎125機車跨越縣市去工廠上班。小學到國中,因為學校就在附近,頂多穿著雨衣雨鞋衝到學校,老師或校長站在門口揮手說,不用上課了,那就再衝回來,賺到一天假。高中的路途遠一點,要騎單車穿越地下道進城,即使家裡已經有電話了,仍然清早吃完早餐穿好制服,若是風雨小,拎著便當騎上單車也就上學去了,要是風強雨大,才被大人允許在出門前打電話去學校詢問是否上課,但是記憶中,放颱風假的機率似乎很小,幾乎沒有放颱風假在家裡擺爛頹廢吃泡麵的印象,但也有可能颱風來襲都在暑假中,反正已經在家滾來滾去了,就沒差那一天。
不知道是那個年頭的主婦學生與廣大士農工商朋友比較堅強,還是因為氣象資訊沒有那麼發達,多少都要倚賴家裡長輩對於氣候的經驗值,除非水淹到家裡來,就算如此,也不可能立刻向學校或工廠請假,反正颱風遠離之後,再交代清楚即可。那個年代的人,或許比較有耐心,不急於update什麼,小孩上下學都靠自己,鞋子濕了就赤腳走回家,回到家裡吃晚餐的時候停電點蠟燭,用收音機聽新聞,類似這樣的記憶,反而比較鮮明。
因為科技便利使然,對於每年都要跟颱風交手好幾回合的台灣而言,不曉得是媒體將關注重點放在颱風假的決策,還是收視觀眾將「是否放假」視為颱風警報的重點,透過颱風來臨之前的電視新聞強力放送,我們還知道高麗菜一顆100元,蔥農開始搶收蔥,蚵農開始搶收蚵仔,消費者開始到大賣場搶綠色葉菜,SNG連線記者拿著小黃瓜在傳統菜市場跟主播連線或是到各大夜市堵那些不畏風雨也要吃宵夜的人……類似這種花絮報導,變成主流。
縣市政府一旦宣布放假,電影院開始大排長龍、KTV預約電話瞬間爆滿,前幾年部落格非常盛行的時候,甚至出現串連貼紙的主題是「本島不歡迎未達放假標準的颱風」……我的日本朋友聽說台灣有颱風假都好驚訝,而且颱風假的宣布跟開樂透一樣緊張,關於這點,我自己也覺得驚訝。
颱風變成放假的集體期待,有人去海邊觀浪潮,有人去拍攝浪花,有人去衝浪,有人去海釣,有人因為沒有放假而忿忿不平……
因為颱風侵襲,許多農民與養殖戶的心血可能付之一炬,許多不在颱風假「恩惠」範圍內的工作者照樣要出門,他們必須在風雨中搶救公共設施,或搶救那些颱風天還白目去觀浪釣魚衝浪因此被捲走的人。有些行業即使風強雨大還是要準時出勤,包括颱風天還要騎機車外送的pizza工讀生,包括24小時必須到貨的快遞業者,包括小黃計程車司機以及維持基本運行的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從業員,還包括搶救電力、路樹與隨時待命的警消人員,甚至廣播電台與電視公司和報社的員工,這些人的人生字典裡面,沒有所謂的「颱風假」這三個字。
可以放颱風假的人,對颱風有所期待的人,請不要將這恩惠當成享樂,請不要在惡劣天候之下以為自己不會那麼倒楣還執意外出的風險變成救災人員的負擔,颱風不是用來期待放假的,颱風有可能讓生命與財產,甚至整個村子,整個山頭,瞬間就消失,比起高麗菜一顆多少錢,我們是不是更要關注哪些災後重建工程或防禦工事變成官商勾結的弊案和豆腐渣呢?
請不要期待颱風假,比起一天的假期,我們更應該努力讓台灣在每個夏天都能平安度過。
photo credit: Jerry Lai (CC BY-SA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