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日 星期二

轉載:蔡正元的情史與特務關係

專題報導II-蔡正元的情史與特務關係以文找文
lawpaper 在天空部落發表於08:31:03 | 未分類
蔡正元的情史與特務關係
作者/管仁健(文史工作者)
難道真的是被對岸鄉民猜對了︰「蔡英文與蔡正元『姊弟情深』嗎?」2016年5月20日晚間,蔡英文在大直萬豪酒店舉行總統就職國宴;隔天(21日)晚間,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也在同一地點閃婚,迎娶前辦公室主任「馬尾妹」洪菱霙(Queena)。對於婚宴地點與總統就職國宴選在同一家飯店,蔡正元撇清︰「完全沒關係」。
據《壹週刊》報導,蔡家友人透露,蔡正元雖以「幫媽媽暖壽」的名義辦婚宴,但連場地都先問過蔡母的意見,蔡母曾到過萬豪飯店用餐,覺得飯店很氣派,因此特地選在去年9月才開幕的萬豪辦婚宴。
不過相較於平時的「大砲」性格,蔡正元本人則對再婚相當低調,靦腆笑著說會這麼急促舉行婚事,主要是因媽媽大病初癒,希望藉此沖喜,也完成媽媽的心願,而依照南部鄉下的習俗,沖喜本來就要低調。

蔡正元 嚴紀華 族群融合?
緣盡情了 勞燕各自分飛
馬尾妹今年43歲,原本是蔡在阿波羅投信的特助,後來隨蔡正元到立院擔任辦公室主任,跟著蔡十多年,主要處理蔡的大小事務。2013年蔡帶洪到瑞士考察,遊湖時被台灣遊客拍到同桌喝咖啡,當時綁著馬尾的洪菱霙照片曝光,「馬尾妹」名號不脛而走。.
年初蔡卸下立委職務,洪是唯一留任的助理,不但照常打理蔡的行程,連蔡的母親臥病在床,都是由洪幫忙照顧,於公於私,洪早形同是蔡正元的賢內助。
蔡的友人直言:「她不只打理老蔡大小事務,連蔡的母親都照顧得無微不至,兩人公私已分不開,早就該給人家名份了!」蔡正元受訪時也坦言:「母親年歲已高,又從鬼門關前走一回,對她無微不至的照顧,確實很依賴。」這段話也間接證實馬尾妹在家中的地位無人可以取代。
蔡的友人也透露,蔡正元事母至孝,高齡86歲的母親,年初曾因為中風,住進加護病房,出院後除了請看護全天候照顧,往來南港住家與三軍總醫院之間做復建,都靠馬尾妹接送。蔡正元過去在北京讀博士班,也都是由她就近照顧蔡母;蔡的母親也把她當成準媳婦,在蔡去年離婚後,就一直囑咐兒子,「年紀也老大不小了,要好好把握人家」。
據報馬尾妹的父親與蔡是舊識,曾任一家企業集團財務長,洪家的財力絲毫不輸給蔡正元,因而她也算是千金小姐出身。但跟在蔡身邊後,不但打理蔡的一切事務,還能讓蔡放心把母親交給她照顧,深得蔡正元母子的心,應該是兩人能夠修成正果的關鍵。
關於蔡與洪及岳父間複雜的政商情仇,甚至牽扯到司法等複雜關係,這些解嚴後的事我不懂;但戒嚴時代蔡與前妻的婚姻,本來應該是族群融合的佳話,卻在晚年變成媒體戲謔與鄉民猛酸的話題,對我們鑽研白色恐怖史的作者看來,真的是不勝唏噓。身為文史工作者,還是要為他的離婚與再婚說些公道話。
就像黃安〈鴛鴦蝴蝶夢〉所唱︰「由來只見新人笑,有誰見得舊人哭,愛情兩個字好辛苦。」因為蔡正元在太陽花學運後,超越邱毅而被媒體戲謔為「正毅兄弟」或「正毅二人組」,連他的再婚,也受到比邱毅更多的關注。
鄉民逮到這千載難逢的酸機,當然更不會鬆口,什麼「有錢助理當老婆,沒錢老婆當助理」「有個『能幹的』助理真棒」「從睏哈星到睏租蕾」「是要沖洞?還是沖喜?」各樣的酸言酸語不斷。鄉民認為蔡正元敢做不敢當,把離婚再娶的罪責全推給媽媽,難道年逾耳順的蔡正元還是媽寶?
但這一點鄉民們就不解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蔡正元搞不定的家事,其實也就是台灣戒嚴時代族群矛盾的縮影。我當了近30年的小編,代寫的書比我掛名寫的書不知幾倍,講兩個我聽過的小故事,鄉民們就能了解什麼是「高級外省人」了。
特務者 搞階級鬥爭  百姓者 遭欺壓霸菱
有位廚師說他是以料理粵菜出道,深獲一位美食家讚賞,兩人也成為好友;但上節目為了大多數觀眾的需求,必須示範料理台菜,不料卻引來美食家的私下抱怨,認為湯湯水水的上不了檯面,沾醬腥臭像豬吃的,還好心勸他︰「買醋要去南門市場進去×轉第×間,他們台灣人的黑醋比洗腳水還難聞」。
這位廚師雖是外省人,但他父親從軍隊下來後,就在台北的夜市擺攤,靠賣這些湯湯水水與豬吃的,養大他們這一大群兄弟姊妹,他們一家這麼多年來也就吃這些自己賣的。因此氣得很想嗆聲︰「不是『他們台灣人』,是『我們台灣人』才對。」
不過為了不影響整個工作團隊,這位廚師只好沉默帶過這一話題,但日後與美食家除工作外,私下也就不再往來了。
另一位教授提到1950年代他在台南鄉下讀小學時,班上只有少部分同學穿帆布鞋,其他赤貧的都打赤腳,腳上因此也都有些蚊蟲叮咬,甚至皮膚病造成的爛瘡,唯有校長兒子一個人穿皮鞋。後來班上來了一個轉學生,據說是分局長的兒子,腳上也穿著皮鞋。
下課後赤腳的同學也想跟校長兒子一樣,靠近新同學時卻被對方一腳踢去,補上一句︰「滾開啦!髒死了。」那同學腳上的疔瘡立刻血流如注,整隻腿黃的紅的外帶灰色的鞋印,嚇壞了一旁所有的孩子。
外省人分兩種 特務權貴 逃難賤民
但教授說他後來到市區裡讀省立中學,遇到更多的外省同學,發現這些眷村與糖廠來的外省人,個個都隨和友善,糖廠來的甚至還能說流利的台語。這位教授與前面提到的那位廚師,都搞不懂為什麼同樣是外省人,卻有些人自認「高級」?而且會不顧旁人感受,很「白目」的真情流露?
其實這兩個現象都不難解釋,1949年來台的外省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被拉伕或充軍的老兵或流亡學生,這些人來台是逃難,在當權者眼中是外省賤民;另一種則來自恩蔭侍從體系,簡單說就是高級外省人,這些人來台只是搬家,而且他們絕大多數都是特務。
國共內戰後期戰局逆轉時,軍隊無法都撤來台灣,但特務因消息靈通,幾乎全都來台,而且比老兵更早也更容易結婚。所以1949年後來台的外省人,當中會有這麼高比例出身於特務家庭;1950年代在台出生的外省人,出身於特務家庭的比例更高。
戒嚴時期在台灣鄉下,一天老師也沒當過的特務,瞬間變成校長;一天警察也沒當過的特務,瞬間變成分局長,這種情況很常見。因為當權者對於自己嚴密掌控的師範體系與警政體系,裡面有一定比例的本地人,仍然存在著戒心,所以校長或分局長要用外省人,而且還必須是特務出身的外省人,用以監視地方;也難怪鄉下小孩能見到的外省小孩,大多出身特務家庭。
特務一輩子情結 優越感+危機感
話說回來,鄉下小孩自幼整天看這些校長、分局長的小孩,對外省人只有怕與厭;但到了都市,尤其是進了省中,遇到更多正常的軍公教子弟,自然會改變對外省人的觀感。特務出身的高級外省人,即使披上軍 公教的外衣,骨子裡仍是特務那兩套,因此他們對兒女的教育,說穿了也就是這兩套︰
一是敵視(優越感),他們從小教育孩子,輕視一切在地化的人事物,尤其是語言、文化,連本土食物與醬料也要一併鄙視。難怪2007年12月24日馬英九會對原住民表態︰我把你當人看,我教育你,你的基因沒問題。我給你機會,你要按照我的遊戲規則走。
二是猜疑(危機感),他們從小教育孩子,本地人都是要奪權的,要來逼我們跳海的,所以對他們要先下手為強。因此有的小孩子會踹人一腳,有的長大了即使衣食無缺,仍然在出國時要搶著當職業學生。
回頭來看蔡正元,即使鄉民們痛罵他是媽寶,「特助是自己在睡的,又不是媽媽在睡?」但蔡媽媽會催著兒子趕快把小三扶正,卻不勸和已入門29年的媳婦,背後當然也是故事多多。
一般正常軍公教出身的外省人,與本省家庭通婚,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但與特務家庭出身的外省人通婚,就必須用加倍的同情與理解,適應對方與對方的原生家庭了。
蔡正元 竄起政壇 背後機緣 耐人尋味
蔡正元既非高級外省人,背後又沒有地方派系撐腰,要在國民黨內有一席之地,必須有更大的努力與機緣。2001年11月20日《聯合晚報》的選舉花絮就提到〈蔡正元助選有籌「馬」〉︰
「國民黨北市北區立委候選人蔡正元,不僅是馬英九的哈佛學弟,更是馬媽媽及馬大姐的政大學弟,受到馬家的全力支持。從不曾為其他候選人站台助選的馬媽媽,日前不僅為蔡正元破例,而且還是抱病參加,這份情誼讓蔡正元十分感動。而馬媽媽說,她不來不行,因為在馬英九選舉時,蔡正元幫了好多忙,馬家人理當要回饋,所以只好為他破例了。不過,馬媽媽隨即又強調『下不為例』。」
蔡正元是雲林北港人,據2015年6月3日《聯合晚報》的訪談所載,他的父母親當年為了討生活,舉家北遷至三重。但為了維持生計,再度遷往更偏僻的南港,父親在中研院旁邊的小市集做小工或小生意,母親則做裁縫,可是父親不久後就因病去世。
這時才15歲的蔡正元為了養家,初中畢業後就未升學,從報上分類廣告看到附近的三洋工廠在招募車床工,他自認身體壯碩,就上門應徵,不料卻成了全工廠年紀最小也最菜的練習生。起初跟在前輩旁學習,只能搬運切割下來的金屬垃圾,一不小心便會受傷,什麼都學不到,還被前輩照三餐罵三字經。
熬了好一陣子,他才升級可清洗跟擦拭機器,白天拆零件學組內裝,晚上自修,慢慢摸索一年後成為初級技工,終於可正式上線。練習生月薪不到500元,以現在幣值換算也只有幾千元,連22K都沒有。幸好工廠供餐,他又完全不花用,每月一領到薪水,就全部交給母親。蔡正元在孝順寡母這一事上,絕不是今日娶馬尾妹才開始的。
蔡正元說他曾跟兒子說自己是做車床出身的,兒子卻回說︰「車床工跟車床族有什麼不同?」他告誡兒子︰「死小孩,我是無產階級出身,要惜福。」當時沒輪班制或8小時工時制,蔡正元也覺得當個練習生,能有飯吃再拿點錢回家就很滿足了,那麼他為何又會重回學校讀書?據2002年11月3日《經濟日報》的訪談所載︰
「當年那個颱風來襲的中秋夜,他奉老闆指示送材料到士林,一路上風雨交加,視線模糊,他半蹲著一步步慢慢走,從下午四點鐘出發,回到家已經晚上九點多,不但全身溼透,懷中四塊要給母親的月餅也全部溼掉。當晚,不愛唸書的蔡正元,心中卻升起一股重拾書本的力量,他說,『就像走在那場中秋風雨,我知道如果我想走出命運,就沒有停下來的權利』。」
窮苦出身 前妻力助? 國民黨重用!
奮發向上的蔡正元,雖然考上了台北高工機械科(現在的大安高工),但在戒嚴時代的教育體制下,高職生仍是社會的邊緣人。了解當年國民黨這樣的封建體制,怎樣對待對本省人?尤其是怎麼對待那些非地方派系首腦家庭的本省人?蔡正元能放洋讀書,在海外從事什麼活動?回國後怎樣投資致富?怎樣從政到怎樣獲提名選上立委?前妻家族的全力支持,當然不能完全不提。
蔡正元的前妻嚴紀華,與蔡正元一樣都是師大(現在的台師大)畢業。她的父親在中國時是特務,還出過暗殺任務。她的母親是出身滿州皇室,民國成立後,祖父將姓氏愛新覺羅改為漢姓的「羅」。原本她當特務的父親奉令監控她母親,沒想到卻因此有了情愫,最後共結連理。就像她嫁給本省勞動階級出身的蔡正元一樣,從愛情這一角度切入,都是很感人的。
然而相愛容易相處難,嚴紀華曾在世新專校教書,後來轉入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任教,一直留在教育界;與後來先從商再從政的蔡正元,生活漸行漸遠。1997年3月6日《經濟日報》還報導︰「南港公司法人董事國豐興業公司代表人蔡正元的配偶嚴紀華,在市場轉讓所屬公司股票,未依規定事前申報,證管會昨天對蔡正元處罰12萬元。」
除了工作領域的差異,不同族群(其實更嚴謹的說是不同階級)的通婚,來自原生家庭的生活習慣與價值觀,不會隨年齡增長而消退;反而像鮭魚一樣,越老會越想回去。很多年老的夫妻,退休後女的整天回娘家,男的則回父母家,若成年的子女也不在家,就成了真的「空巢期」。
戒嚴時代兩蔣為了維繫在台的獨裁體制,不但要刻意攏絡恩蔭侍從體系,外放他們到各地與各單位成為高級外省人。不用管他們名義上是什麼軍公教,甚至是在警界與司法界,乃至於各縣市的律師公會,領域不同,頭銜不同,但特務的本質與特質卻永遠如一。
走出藩籬  改邪歸正?衷心祝福  從新出發
當權者為了鞏固執政基礎,對於這些「核心侍從體系」成員的下一代,在教育上也要自小灌輸莫名的優越感,不經意就對身邊常出現的台語、台語歌、台灣人乃至台灣人一切的生活習慣,流露輕視的眼神,甚至酸幾句。這種無來由的優越感,別說夫妻之間無法忍受,婆媳間、姑嫂間或妯娌間恐怕更難?
蔡正元的晚年離婚,這是歷史傷痕,我們該用更多的同情與理解,看待這些不同族群間當年的通婚與如今的離婚,因為這些都是戒嚴時代恩蔭侍從體系下的悲劇。對蔡正元的離婚與再婚,我誠心的祝福,能與我們大多數人一樣,走出當年兩蔣為我們所設下的圈套與樊籬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