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轉載:高工時不等於競爭力! 不像台灣追求馬上好,荷蘭生活的背後是對勞工的尊重

高工時不等於競爭力!不像台灣追求馬上好,荷蘭生活「不方便」的背後是對勞工的尊重

Posted on
【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大家常說歐洲步調「很慢」,但這個「慢」並不是只是生活悠閒而已,而是整個社會對「休息」的重視。當台灣人習慣什麼事情都要「即時、方面、快速」,卻不是靠高效率的方式和人力分配,而是加倍的工時…….這不是很病態嗎?一起看看荷蘭怎麼做。
(責任編輯:林芮緹)
文/任恩儀
聽過不少人分享,來歐洲旅遊最喜歡享受這裡的慢步調。還沒搬到荷蘭前,也幻想著,所謂的慢生活,大概就是坐著好好享用一杯手沖咖啡吧。然而人到了這地,居住下來,才理解到這種慢步調並不只侷限於休閒生活。快慢是相對的概念,和台灣相比,這裡的慢步調,更像是全面性的文化,而隱藏在背後還有更合理的工作條件。

荷蘭生活,「慢」得可以

不得不先說日常生活裡,很多地方慢的可以。以我居住的荷蘭為例,上市政廳認證一份文件,得先預約,預約時看運氣,大約可以預約三到七天以後的時間。每個人按照自己預約的時間到現場,辦事員小姐不疾不徐先和我彼此問候,然後把文件打開,在系統裡慢慢的輸入個人資料,最後對我說:「恩,應該沒問題了,先拿著這張暫時的證明,約三個禮拜後可以收到市政廳的郵件通知,這樣認證就算正式完成。」
剛開始真不太習慣。在台灣臨櫃辦理文件認證是常態,多數都可以當天取件。如果真得等上三個禮拜,很難想像大家的反應。
廣告
上咖啡店餐館也可以體驗荷蘭的慢,送餐慢的餐廳暫且不提,有機會來荷蘭喝杯咖啡,請記得算上等待結帳的時間,畢竟要請侍者來結帳也急不得。歐洲餐廳一般不會供應免費的白開水,所以侍者在各桌間穿梭的機率大大減低。
到了結帳時刻,我們總是像觀察獵物一樣,眼觀四面,等待侍者經過座位附近,才得已偷空找個合適的時機,輕聲呼喚請他們來幫忙結帳。大呼小叫的招喊買單,或者招手,在這個文化,似乎並不是個禮貌的行為。侍者雖然是服務業,但花錢的並不代表大爺。
前陣子家用網路無預警斷線了,因為自己懶於和客服打交道,就先以手機到提供服務的公司網站查詢相關公告。原來在我所屬這個小區域,有個輸入訊號的機器出了問題,網路將暫停一天半,網頁上清楚寫著恢復訊號的預定時間。
朋友知道狀況。除了同情,他也笑說,是啊,在荷蘭就是等,但他們會在公告時間內儘量修繕完成,你就算真的打電話催,對方也是一副「按照規矩,我們一定會修好,你急什麼」的態度。
不過,要是在台灣,這樣整區長時間的網路斷訊,可能會被當成該公司維修不力的證明,早中晚各節整點新聞各報一次,然後客服電話估計要被打到滿線。但其實不論是否有被新聞報導,相信維修人員都是盡力的,那新聞的疲勞轟炸,除了提升焦慮感,似乎也沒有多大的幫助。

慢的背後,是對服務人員的尊重與體諒

坦白說,我還是我,耐心沒有變強,時間還是 24 小時。但確實慢慢感受到這樣慢步調生活背後的觀念、工作邏輯與對生活的全面影響。
去年回去台灣時,走在捷運站,廣告上大大的粗體字強調史上八分鐘最快保濕面膜。台灣的文化求快,不是新鮮事。而這個廣告主打的訊息是快還不夠,要更快要最快。
在台灣時,也順道辦理文件認證,辦理速度乍看之下比起荷蘭那是光速比馬拉車,好像大家都享有快的便利。但因為沒有預約制,待辦空間擠滿了等待的人群,若把每個人等待的時間換算下來,其實也不見得快到哪去。同時,不少人臉上都有著急的神情,似乎都是趕著最後一刻要把文件趕快辦出來。
跨年夜期間,荷蘭民眾最仰賴的交通工具國鐵,只營運到晚上八點。來訪的新加坡朋友當成大消息分享,直說那跨年的人潮怎麼辦?荷蘭朋友提醒她,可是司機也該有權利回家好好休息跨年啊。要出遊的人應該要趁早計畫自己的行程。
是的,的確,在台灣的許多快與便利,都是建立在服務業的犧牲上面換來的,然而服務業卻又是最不容易得到相對應的薪資與尊重的一群。
仔細想想,很多時候求快,不見得是真有需要,更多是因為習慣。如果可以事先計畫,不用凡事等到最後一刻,那麼資源或許就可以釋放出來給真正有急需的人。從其他國家的經驗顯示,這樣的文化,並不是不能培養的。

別再把高工時和競爭力畫上等號

台灣的工作環境向來超時高壓,這或許也是造成台灣人無法慢下來的主因。因為個人生活時間被壓縮到極致,所以必須要搶快,能夠搶得兩三分鐘放空也好。
最近,工商資方意見領袖,講到台灣的加班文化,還認為是「現代人太弱了,不加班等於東亞病夫。」這樣的發言真讓人生氣。在台灣資方把加班視做常態,讓人難以理解。如果一個工作必須常態性加班,那更合宜的方式其實是檢討人力分配或調整工作。
許多人都分享過,荷蘭的工作文化重視效率更勝於長時間的工作。固然有時難免會有因為員工去度假,而有回應略為緩慢的狀況。然而人若沒有適度的休息,恢復精力,如何能夠有效率的工作,拼命拉長工時,反而成了最愚蠢的方式。
記得以前自己還在當高中老師時,常常鼓勵學生要好好享受念書的單純時光,出了社會,開始工作並不輕鬆。幾年過去了,當時在台下聽講的學生,陸續進入職場,現在換他們分享超時工作的辛勞,但比我預期的,卻更為慘烈。
看到當年在學校辛辛苦苦培育的優秀人才,進入了職場,一個個因為慣老闆而提早燃燒自己屬於年輕的健康,連休息都不夠更遑論創意的產出,忍不住要說,高工時等於競爭力的邏輯,簡直狗屁不通。

《更多換日線好文》

延伸閱讀:

(本文經合作夥伴換日線授權轉載,並同意 Buzz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高工時絕不等於競爭力:歐式的慢生活背後,是更合理的工作文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