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0日 星期二

轉載:連學者都常搞錯---食色性也 不是孔子說的!帶你認識史上最邊緣哲學家告子

連學者都常搞錯──「食色性也」不是孔子說的!帶你認識史上最邊緣哲學家告子

Posted on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篇文章】
「食色性也」這句話流傳千古,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卻經常被誤認為是孔子說的。其實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告子是一位年輕的哲學傢,他對孟子的「人性本善」觀點很不滿意,就上門與孟子辯論。過程中告子說了「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對於二千多年前的這場有關人性本質的辯論,最終究竟是誰勝誰負?(責任編輯:蔡沛宇)
(作者提醒:這一章並不是闡述《孟子》性善論的關鍵篇章,若有機會,我們會陸續刊出對於《孟子》的解釋。)
兩千多年前的哲學家──告子表示,「食色性也」是我說的,為何大家都以為是孔子說的,我有這麼邊緣嗎?
有。
被孟子罵得狗血淋頭就算了,
重點是還沒人記得你。
廣告
邊緣的極致就是:「就算你說的話可以名流千古,但大家都以為是另外一個人說的。」
告子:「食色性也」是我說的啦!為什麼大家都以為是孔子說的?
我真的常常看到很多學者寫論文也引用錯……
相信大家以前在學《孟子》的時候,從來沒搞懂「性善論」,都以為「性善論」就是「人性本善」,所以覺得這是什麼爛說法啊根本不合理啊!但實際上是我們誤解孟子了。
《孟子》一書最精彩、也最難理解的就是他的論辯。如果沒有徹底讀懂他的論辯,就很難明白孟子要傳達的真正意思。
以下我們盡可能用「超譯」的方式,還原孟子與告子的論辯。但就算去除文言文的障礙,就思想邏輯而言,這一段論辯也有很高的難度。大家可以來挑戰看看,到底懂不懂孟子要表達的意思?
以下為超級認真文。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告子說:「想要吃好吃的東西(而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想要美色(而不只是傳宗接代而已),這種「想要/自私」就是人的本性。
所以在我看來,『仁愛』就是一種內在的自私,而不是外在的規範;『公義』則是一種外在的規範,而不是內在的自私。」
孟子說:「你可以再解釋多一些嗎?」
告子說:「因為他是老人,所以我尊敬他,這種要求是來自外面的,而不是我自己想要這樣做;就好像這裡有一個白色的東西,我就稱呼它白色,是因為它本來就是白色,而不是我想要它是白色的。」
孟子說:「因為一隻馬很白,所以我稱它為白馬,這確實是外在客觀的事實;但是當我說一個人很白的時候,絕對不只是外在客觀如此,而必然包含了一些我個人主觀的感受(人的皮膚白本身隱含很多意義,可能表示他年輕、不用外出工作等等)(另參註解1)。
假如有一隻老馬在這裡,我可能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但如果有一個老人在這裡,我不可能看不出他是個老人(因為我可以感受到他行動不便或身體虛弱之類的)。那你說說看,『尊敬老人』這件事究竟純粹是外在的規範,還是也有發自我自己內心的部分呢?」
告子說:「我再舉個例子好了:我愛自己的兒子,但我卻不愛隔壁老王的兒子,這就表示『仁愛』只是為了滿足自私的要求而已;相反,我必須尊敬我家的老人,我也必須尊敬隔壁的老人,這是基於一種社會的要求,所以『公義』不可能出於我的自私之心。」
孟子說:「我喜歡吃隔壁同學的雞腿,我也喜歡吃自己的雞腿,對於其他事物也可能有這樣的情形。那麼,我喜歡吃雞腿也是由於外在社會的規範嗎?」
解讀:
1. 告子想要藉由「內/外」的分別,將「內心」視為一種自私之心,表示人類的行動方向為損人利己,純粹為了自己開心而已;就好像人類喜歡吃好吃的東西、喜歡美色,都只是為了自己得到愉悅。至於「公義」,則純粹只是外在的規範而已,與人性無任何關係。
2. 孟子不反對自私之心是人性,人確實喜歡享樂,但他反對將「公義」剔除於人性之外,故試圖說明「公義」也是發自人的內心的。
3. 告子想要證明「公/私」兩者衝突而不可相容,故不可能同時存在於人性之中。人類的本質就是「只會想到他自己」,不可能有其他。
4. 孟子藉由「喜歡吃肉」的比喻來反駁告子的意見:就算吃不同人的雞腿,我們都可以感受到同樣的喜悅;故人總是「只會想到他自己」沒錯,但為什麼「自己」就非得排斥「他人」不可呢?為什麼就不能藉由成全他人,來滿足自己的喜悅呢?──孟子以此證明人性實無分「內外」,也無分「公私」。
5. 孟子不反對告子將「想要」或「喜歡」視為人的動力,只是他反對將「想要」或「喜歡」純粹界定為一種自私自利之心。人類喜歡吃好吃的東西,也喜歡美色,固然不錯,但人為什麼不能同時也喜歡公義呢?
註解1
此處《孟子》原文「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歷來十分晦澀難解。我們這裡採取的解釋是:將「異」解釋為「與我相異」,故此句之意應為:「白馬的白於我而言,確實是外在(異)的,但是白人的白,於我而言並不是純然外在(異)的。」孟子藉此證明「人對物」確實有內外之異,但「人對人」則無內外之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