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9日 星期日

轉載:教育外包? 政大師生衝撞現行英檢畢業門檻

教育外包? 政大師生衝撞現行英檢畢業門檻

~衝撞英檢畢業門檻制度.上篇
胡醴云、張方慈/台北報導
2017年才剛開始,一位政大法律系學生就於臉書社群投下震撼彈──她要告政大。目前已法律系五年級的賴怡玲,放棄在去年取得畢業證書考律師的機會,決定休學以行政訴訟來挑戰爭議已久的英語畢業門檻制度,此舉引發師生關注。
據教育部統計,全台超過九成大學都有實施英語畢業門檻,規定學生必須參加校外英語考試如多益、全民英檢等,達到各校指定標準才能畢業。此政策是希望讓台灣的大學生都能在畢業前擁有基本英語能力證明,又符合教育部近年十分重視的「國際化」潮流,這樣看來優點多多的政策,為什麼讓眾多學者做研究、投期刊砲轟?又為什麼會讓早已取得多益800多分、遠遠超過畢業門檻的賴怡玲寧願延畢,一狀告上母校?

校內找不到教室的英文課?

進入政大網站查詢全校課程,可以發現所有系所皆開設一門零學分的「外語能力檢定」課程。這門課程被列為必修,卻無實際授課,學生只能依照校方制定的「外語畢業標準檢定辦法」,自行報考校外英語檢定機構考試,再向學系登記,最後課程以「通過」或「不通過」登錄,通過者才能順利畢業。
校方表示,設立英語門檻的用意是加強英外語、讓學生具備國際移動的能力;然而只設門檻不教學的作法,引來師生強烈批評。
「學校只是很單純的設門檻然後高枕無憂,可是對學生來說,是我們全部都要自己來。」曾修習英文補救課程的張同學表示,大一英文課程方向和多益不同,也並未提昇自己從學測以來的實力,此門檻徒增學生的時間與金錢上的困擾;張同學計算,他前後共考三次多益,每次最少要1300元,暑修的學分費因為學生人數太少,一個人也要花費2000多元,「最貴的還是我因此要多住在學校的那筆住宿費。」
2015年語言所教授何萬順、外文中心副教授劉怡君等學者在「政大英外語畢業門檻存廢之探討與配套措施之研議」校務發展研究計畫中的問卷調查,受訪學生共816位。
2015年語言所教授何萬順、外文中心副教授劉怡君等學者在「政大英外語畢業門檻存廢之探討與配套措施之研議」校務發展研究計畫中的問卷調查,受訪學生共816位。

激勵學習原意 變延畢最佳藉口

像張同學這樣的學生在政大屬於少數,在政大訂定的各項校外檢定考試中,多益門檻只要600分,每年因未能通過畢業門檻而必須修習補救課程的學生約在40至60人。對大多數政大的學生來說,英語畢業門檻不但沒有達到激勵學習的效果,反而還成為政大學生延畢的最佳理由。
根據何萬順、廖元豪等合著的期刊〈論現行大學英語畢業門檻的適法性──以政大法規為實例的論證〉中調查,在學號94級、95級分別有75、36人未通過英語門檻,在他們所聯繫到的同學中,未通過英語畢業門檻、也未參加暑期補救課程的原因皆是「延畢」。
廣告系畢業的宋同學在大四上學期就已經考到多益900分,但畢業之際接到幾個不錯的攝影工作,為了延緩隨之而來的兵役,他選擇不繳交多益證書而延畢。
「我有問過學長,也和系辦確認過,覺得這是最無傷大雅的方式。」他表示,不交英語檢定證明而延畢的「好處」是,延畢這段時間他可以完全不用去學校上課,專心做自己想做的事,一旦工作結束,想畢業也不用等到學期結束,證書在手,「隨時交隨時畢業」。
今年大六畢業的法律系薛同學也表示,她原本已考過多益並達到畢業標準,但在去年繳交認證期限前找不到多益成績單,再加上打算考律師,遂順便延畢來準備考試。
宋同學表示,設立門檻的原意應該是督促同學大學四年持續精進自己的英文能力,「可是大部分的人根本不會這樣,我們都是『時到時擔當』,等到要畢業時,花兩三個禮拜念多益,(英文能力)可能增進一點點吧,但那就是短期記憶啊。」
至於另立補救課程的做法,宋同學則表示,學校擔心若有同學真的因為無法通過門檻而延畢將引發爭議,又受到輿論壓力不敢廢除行之有年的制度,因此才設立補修課程作為權宜之計,然而補修課的教學內容與英文門檻無關,「其實也不是真的為學生想,它的理念跟方法都是為了學校自己不要被罵為主,蠻可悲的。」
2015年語言所教授何萬順、外文中心副教授劉怡君等學者在「政大英外語畢業門檻存廢之探討與配套措施之研議」校務發展研究計畫中的問卷調查,受訪學生共816位。

不是考不考得過的問題

英語畢業門檻爭議在政大存在多年,學生對此看法各異。根據2015年語言所教授何萬順、外文中心副教授劉怡君等學者在「政大英外語畢業門檻存廢之探討與配套措施之研議」校務發展研究計畫中的問卷調查,受訪的816位政大學生中,有五成學生認為校方「將英文畢業門檻考核委外」的作法不合理、三成認為合理、兩成則表示沒有意見。
用英文門檻延畢的宋同學即表示,自己身邊的同學並未關注此議題,「原因是要考過不難,對大家沒有威脅性。而且今天它又是英文,不是說要你會某項才藝。英文嘛,從小就有在學啊,乍聽之前好像也不是那麼不合理,大部分人就覺得考一下沒差。」
由於標準低,學生對英外語畢業門檻爭議無感,也因此多數人未能深入理解反對者的核心論述。偶爾能在政大黑特版看到「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難道還搞不清楚英文的重要性?」「政大再怎麼說也是頂大,以政大學生的程度考個多益600多分有很難嗎?」等言論,嘲諷反對英外語畢業門檻的學生,是因為外語能力低落、多益成績無法達標才反對。
但如同已考到多益800分的賴怡玲仍選擇向學校提出訴訟,歐洲語文學系學生、外語學院學生議員鄭福義亦認為「這不是考得過考不過的問題。」「你如果只看到分數,其實你沒有了解這件事背後代表的問題,包括校方的欺騙,以及扭曲的外語觀念。重視英文當然是好事,但不該是用這種方式限制學生。」
2015年語言所教授何萬順、外文中心副教授劉怡君等學者在「政大英外語畢業門檻存廢之探討與配套措施之研議」校務發展研究計畫中的問卷調查,受訪學生共816位。

寧信校外考核 不信校內教學?

「這是一個很虛假的制度。」鄭福義表示, 「學校只設立一個門檻叫我們去考,卻不負教學責任,然後又有後門,沒考過也沒差,你多益考600分,跟我去修補修課程,一樣都可以畢業。」
鄭福義從2015年擔任學生議員,這項經歷成為他接觸英外語畢業門檻議題的契機,「其實一開始我是支持,覺得考個英文有什麼問題,後來深入了解議題,才發現問題。」他表示,認同外語的重要性,但校方不應將考核責任外包,「你寧願相信一張考核證書,卻不相信你大學四年教出來的學生程度。」
在去年一場外語學院院務會議中,鄭福義發言反問在場的所有老師:「我認為外語學院的老師給我們的是最好的外語教育。是不是可以請老師們也相信自己的考核,而不是外面的考試? 如果老師們都不相信自己的考核,給了我分數,卻還我要到外面考試,請問我是不是可以不相信老師的文憑?是不是請老師們也去考多益,然後把成績單貼在教室的前面,向修課同學證明老師的外語能力?」辛辣的發言事後引起不少老師反彈,但也有老師表示認同。議案最終以15比4通過以外院名義向教務處提案廢止實施外語畢業標準檢定辦法。
他表示,反對廢除英文門檻的老師仍擔心,若將畢業門檻廢除,將會消去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對此,鄭福義也提出質疑:「周行一(政大現任校長)以前自己在念政大的時候,學校沒有設英文門檻,但是那個時候的他還是因為自己出國交換、申請研究所的需要,自己去考。老師們總是覺得,現在的學生比不上過去的學生,所以現在門檻一拿掉,就不會有學生願意去考,憑什麼?我就是有種被看不起的感覺。」
鄭福義選修西班牙語組,今年大四的他,也正在準備西班牙語檢定DELE的b2級考試,以便日後申請外交替代役、取得外交特考應考資格,他強調,「因為未來需要所以我會去考,就算沒門檻也是一樣。」
政大法律系五年級賴怡玲雖已拿到多益800以上高分,但因不滿英語畢業門檻制度,仍堅持延畢向政大提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