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

轉載:憑甚麼要求員工有熱情?奇怪捏 P6-6

憑什麼要求員工有熱情?奇怪捏

人脈經常被理解為「認識很多人」。當記者的確認識很多人,但是我當記者認識的這些人,多半僅一面或數面之緣,要人家賣個面子來演講,或許還不是太大問題,但是如果我要提出稍微有點分量的請求,我心知肚明,應該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那麼,你能提出有分量請求的人脈關係,又是怎麼來的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三種可能。其一,真正和你氣味相投、相濡以沫的老朋友。但是這種朋友每個人勢必不可能太多,因為你要花時間經營這樣的關係,而且這樣的人脈可能一輩子都未曾在你的事業上發揮功效。
其二,你坐在一個有權力的位置上。別人答應你的請求,其實是因為他們相信有一天,他們可能會得到等同或更好的回報。這樣的人脈,經常是你不在這個位置上,關係也就跟著消失了。但是靠著這種舊日權力的餘燼,通常你還能提出不太有什麼分量的請求,所以常常會給人人脈還在的幻覺。
其三,也是我這幾年感觸最深的一件事:人脈其實是一種階級關係的複製。讓我們回到大學教職的例子。同是新科博士畢業,除了自己的指導教授,誰有「具分量的」人脈關係呢?人脈關係,經常是複製家庭在社會中的階級位置。法官的兒子往往有很高的比例擔任法官,軍人、教師、醫師、企業家等等同理類推,莫不如此。和上一代從事同一職業的人,從小認識、往來的,可能都是這一行的翹楚,你既然可以叫他們叔叔或阿姨,自然和得尊稱院長或庭長的「外人」不屬於同一級別的人脈關係。而這些人的父母,當然也會毫無保留的將他們的人脈關係,用來為他們的子女謀求更好的出路。
有許多台灣的父母,都把在事業上助子女一臂之力,和婚姻、買房子一樣,視為自己的責任之一。我還聽過有些父母因為自己未能在子女事業上幫得上忙,心生愧疚。這當中有一個不能說、也不忍說的關鍵是:很多農家或是勞動階級家庭出身的小孩,一心一意要擺脫他們的階級出身,因此家庭的人脈關係才會毫無用武之地,他們父母的無力感也是由此而生。
人脈當然是重要的,但是在多數情況下,所謂的人脈經營都是徒然的。

書籍資料

書名:何不斗膽一下:改造工作 改寫人生
作者:王盈勛
發行日期:2013年03月07日
出版社:早安財經
王盈勛
在大學時代,於圖書館中開始了一場巨大孤獨下的啟蒙。之後陸續在英國Brunel大學念了傳播與科技碩士,以及政大的科管博士。長期關心社會趨勢、社會創新與創造力剖析,以及產業與消費市場分析等相關議題。目前在台北藝術大學任教,也是知名專欄作家。
他努力在集體無意識的沉淪裡保持清醒,相信人生的意義,不在終點(終點經常是荒蕪一片),而在過程。他人生的關鍵字,是「啟蒙」──要揭發「被蒙蔽的黑暗」,讓代表創造的光與熱有機會現身。他在書中提醒我們,不要讓「現象」篡位「知識」,要勇於打破規則,要穿透規則背後的權力關係。
除了這本《何不斗膽一下》,他的著作還有:《世界是斜的》、《白話數位經濟》、《微軟生存之戰》等。喜歡他的觀點,歡迎追蹤他的臉書,或是看他的專欄。
 
(本文僅反映專家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