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1日 星期四

轉載: 五秒鐘原則 決定你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談人工智慧

「五秒鐘原則」 決定你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

作者:王妍文 │ 攝影:關立衡
出處:2017年5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71期 瀏覽數:47,750+

「我會被淘汰嗎?」「我會不會是未來大失業潮中的一分子?」看著報紙上傳來一波波金融業裁員、傳產關廠,以及航空業、媒體業、科技業瘦身的消息,這是每個人心中最想問的一句話!
字級:  
 1361
 
 23文章收藏
     別以為,這僅僅是社會新鮮人的擔憂,是走不出舒適圈的工作者們的課題。
     自從2016年3月AlphaGo橫空出世以來,全世界都在關注,自動化、機器人、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這一波科技進展,擔心著未來十年時間裡,到底有多少人類的工作會被機器全部或部分取代?
     除了翻譯、客服、保全、司機等工作岌岌可危,任何帶有「助理」「經紀」和「師」的白領職位,更直接被點名為高風險群,這其中還包括傳統印象中高收入、高知識的金融分析師、醫師、律師與教師。
     人工智慧會讓人類大量失業嗎?對念書時就開發出人工智慧機器人「奧賽羅」,打敗世界黑白棋冠軍的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與其說失業,不如說,大多數情況下,工作不是消失了,而是轉變成新的形式。」面對人們因AI而產生的失業恐懼,李開復認為,未來也許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糟。
     重點在於,AI步步進逼,你看到隱含其中的新工作機會了嗎?
     眼光長遠的人已在積極尋找答案,而非被動接受變革。李開復在與創新工場AI工程院副院長王詠剛合著的新書《人工智慧來了》中大膽預言,人類將步入一個嶄新的人機協作時代:人類和機器共存,協作完成各類工作。
     未來如何因應?人類的工作機會又在哪裡?我們該怎麼樣立於不敗之地?以下是《人工智慧來了》的精采分享:

什麼工作最容易被AI取代?

     與其擔心自己失業,不如先來看看,哪些工作最容易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什麼樣的從業者應該儘早做好準備,以適應或轉變到全新的工作崗位?
     我用一個「五秒鐘準則」,來篩選工作被取代性的高低,這一準則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都是適用的。
     一項本來由人從事的工作,如果人可以在五秒鐘以內的時間裡,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做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慧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例如,在股票交易市場工作的普通交易員,對於一樁交易能否成交,他們只需要根據買家或賣家的指令來做出判斷、完成實際交易操作。
     基本上,每個獨立判斷,花兩三秒就能做出。
     再例如,駕駛汽車的時候,人類司機面對路面上突然出現的障礙物、交通標誌、行人等須在一兩秒內做出即時反應,否則駕駛的危險性必然大幅攀升。今天,人工智慧已經足以在更短時間內做出與人類一樣,或比人類還精準的判斷,來完成這類簡單的、仲介性質的工作。
     這就是今天各大股票交易市場裡,傳統意義上的交易員正大幅讓位給電腦的原因所在;也是汽車駕駛工作為何終將被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替代和超越。
     反之,如果你的工作涉及縝密的思考、周全的推理或複雜的決策,每個具體判斷並非人腦可以在五秒鐘的時間內完成,那麼,以目前的技術來說,你的工作是很難被機器取代的。
     當然,這裡說的「五秒鐘準則」只是個經驗法則,無法涵蓋所有工作。
     以醫生的工作來舉例,醫生要根據病人的化驗結果或醫療影像,進行病情診斷,這件事並不是可以在幾秒鐘時間裡就能完成的。
     但是隨著電腦視覺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深入應用,人工智慧確實可以代替一部分醫生的工作,快速完成基於資料或者影像的初步病情篩查。

50%的人需在未來找新位置

     另一方面,許多看似簡單的工作,像是病人護理,在工作中不需要特別複雜的決策過程,但接受護理的病人,很多都會特別在意自己與護理員的溝通,那麼,這樣一種需要人與人交流的工作,就很難被機器所取代。
     人工智慧帶來的自動化效應,將影響所有技能級別、各行各業的人。
     當我們擔憂低級別工作者的時候,我們一樣需要擔心那些高級別的工作者。
     基於「五秒鐘準則」,我個人預測,從事翻譯、新聞報導、助理、保安、銷售、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等工作的人,未來十年將有約90%被人工智慧全部或部分取代。
     如果就全人類的工作進行一個粗略的估計,我的預測是,約50%的人類工作會受到人工智慧的影響。
     人工智慧對人類工作的可能影響包括三種類型:
     ● 某種工作被人工智慧全部取代
     ● 某種工作被人工智慧部分取代
     ● 某種工作轉變為新的工作形式
     與其他科學家或未來學家相比,我的預測比一部分人激進,但又比另一部分人保守。如果歷史進程如我所料,那麼,在未來十年裡,至少有一半人需要關心自己的工作與人工智慧的關係,需要在未來的人機協作模式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跨行業轉換、人際交流工作成趨勢

     我認為在人工智慧時代裡,人類工作的轉型在所難免,但這更多意味著新的工作方式出現,而非大量失業。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銀行櫃員。過去,大多數銀行櫃員只做最基本的銀行交易。理論上,ATM自助服務機的出現,將代替銀行櫃員不少手上的傳統工作;但有趣的是,過去幾十年間,美國全職銀行櫃員的數量僅在1990年前後有了一定規模的下降,隨後又逐漸回升,並慢慢在總量上超過了歷史最高點。
     櫃員數不降反升,為何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因為櫃員的工作轉變了。他們不再只是坐在那裡幫忙存錢、提錢,而是成為了銀行各類業務的銷售員。技術讓銀行變得更加高效,銀行可以開更多的支行,雇用更多的員工,在新的領域投資並製造新的工作機會。
     雖然,如果僅考慮銀行內部的工作轉變,我認為隨著AI發展,銀行櫃員數量在未來的總體趨勢還是會逐漸減少的。
     事實上,工作轉變和遷移不僅僅發生在一個行業內部,也許未來更常見的是跨行業之間的工作轉換。
     當銀行業不再需要這麼多客服人員的時候,這些人完全可以轉移到服務行業,從事那些必須人與人直接交流的工作。
     我們希望能鼓勵更多人參與人際間的交往互動,建立機器與人類的交流溝通模式,而這些對於服務行業來說至關重要。
     也就是說,失業問題未必會如想像的那樣嚴重。
     技術發展將造成一部分工作消失或轉變,但由此也會催生更多新型的、更需要人類判斷力和創造力的工作類型。
     從事設計師、架構師、建築師、流程設計和管理者、藝術家、文學家等工作的人,工作不但不會被取代,反而會成為未來的稀缺資源,吸引更多在社會和經濟轉型中願意嘗試新領域的人來從事類似工作。

人機協作時代 AI只是人類的工具

     我今年初出席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時,針對未來人類社會、經濟的轉型,提出過幾個觀點,也可以一起思考:
     ● 在金字塔形的社會結構裡,人才的成長也是金字塔形的。先從簡單工作做起,再完成複雜工作,直至能夠承擔戰略決策任務。精英領導就是這麼磨練、篩選出來的。但是,當人工智慧取代了多數最底層的簡單工作,那時,人才該如何磨練成長呢?
     ● 如果大量中老年員工的工作被取代,那時的重新培訓將會非常困難。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讓他們進入服務業,從事必須由人來完成的那些簡單工作。但是,他們會願意嗎?這會不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
     ● 當人類面臨上述挑戰,教育體制需要重啟。整個教育體制應更多地關注素質教育和高端教育,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學習和嘗試各種更複雜,或更需要人類創造力的工作種類,培養更多的博學之才、專深之才、文藝人才、領導人才;同時,職業教育應即時關注涉及人機協作的新技能、新工作,並大力拓展服務業相關的人才培訓。
     ● 在人工智慧時代,我們需要教育父母,讓他們不要再期望孩子尋找「安穩」的工作。因為在傳統意義上,「安穩」意味著簡單、重複,「安穩」的工作早晚都會被機器取代。我們要幫助下一代做最智慧的選擇,選擇那些相對不容易被淘汰,或者可以與機器協同完成任務的工作。
     擔心人工智慧控制甚至毀滅人類的,是對人工智慧過於樂觀的「科幻」愛好者;擔心人工智慧取代絕大部分人類工作,造成全球大幅度失業的,則是不相信科技進步能憑藉自身力量優化社會資源配置、調整經濟結構、構建新就業秩序的保守主義者。
     我想,在人類可以預見的未來,上面這兩種極端情況的出現概率都非常小。最有可能變成現實的情形,是全人類步入一個嶄新的人機協作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以人工智慧為驅動的機器將大幅提高人類的工作效率,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機器都只是人類的工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