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轉載:媒體決定你怎麼看災難

媒體決定你怎麼看災難

 by:阿咖
54980    
每當國際上有重大事件發生,我們多半在接下來幾天內也會不斷接收到與事件相關的所有報導,舉凡發生原因、目擊者說法、再到各種「據說」,我們的世界在媒體與大眾回應的交互作用下,把焦點都圍繞在特定的事件和國家上打轉,也因此忘記了世界還有其他角落同樣發生急難需要關注。

日前有記者以及作家就表達了看法,認為媒體會針對單一事件大篇幅報導不只是因為資源擠壓,更是世人的「冷漠」所致。
post title
   
Photo: Osama Hajjaj
#1
這幾天的新聞,你對哪幾則印象深刻?圖為約旦插畫家Osama Hajjaj針對法國恐怖攻擊事件所繪的圖。


2015年11月13日開始的周末,不論是在網路社群還是新聞台上都說著同樣的事件:「巴黎恐攻」,電視新聞重複地播送槍手和警方衝突、罹難者親友落淚、世人同表哀戚的畫面,讓人忍不住也覺得「天哪,這次發生在法國的攻擊太嚴重了!」

黎巴嫩也是受害者!
然而,同樣的周末在其他地區國家也發生了重大事件需要關懷(編註:可參考每日更新的地球24小時),法國恐攻前幾天,中東地區的黎巴嫩也傳出了炸彈客攻擊的消息,卻未獲得這樣大規模的關注,《半島電台》在黎巴嫩的記者巴塔(Habib Battah)就忍不住說:「黎巴嫩和巴黎的受害者都是一樣無辜」,巴塔在文中指出,西方世界對兩地遭到恐攻的反應落差大,例如澳洲總理滕博爾(Malcolm Turnbull)對法國表示哀悼和支持,但是對黎巴嫩遭炸隻字未提。

另外,《紐約時報》和《路透社》等媒體也遭巴塔點名,對巴黎和黎巴嫩事件的報導有偏誤心態在其中,例如報導到巴黎恐攻時,西方媒體的標題會寫出「上百人遭殺」,並帶入各種引人情緒反應的場景描述和目擊者證詞來呈現事件。

都是受害者 卻被分類
然而,談到黎巴嫩的爆炸案時,則直接帶出受害者的背景與所屬政黨派系等等,像是寫成「黎巴嫩南區真主黨大本營被炸」等標題,報導開頭也直接從當地的軍事活動和地緣政治講起,沒有受害者被訪問,「恐怖主義」等字樣也不會出現。

巴塔認為:「在接下來幾個月內,應該可以看見法國恐攻受害者們的背景與各種故事被鉅細靡遺地報導出來,而發生在黎巴嫩、伊拉克以及敘利亞(編註:伊拉克和敘利亞受到伊斯蘭國侵略中)等地的事件則漸漸消聲匿跡。」
 
post title
   
Photo: msgofislam
#2
阿拉伯世界對法國恐攻的反應是什麼呢?有的人同表難過,也有人想對世界過度關注法國表示意見。圖為「世界」對著手指頭受傷的「法國」流淚,身後是被打得全身遍體鱗傷的「敘利亞」。
 
post title
   
Photo: mekameleentv
#3
畫家 Ala al-Luqta所繪的圖中,可以見到背上一堆箭的「巴勒斯坦」手舉標語「我們反對轟炸巴黎」,站在他前面哭不停的是中了一支箭的「法國」。
 
post title
   
Photo: Jeff Meyer via flickr
#4
每天看了無數的新聞卻有種看同一台新聞的錯覺。


還記得 2014年南韓世越號的意外嗎,當時這起事件引起國際矚目,台灣的新聞也連日馬拉松式地報導事件進展,其實,當南韓陷入無法保住年輕生命的悲痛時,非洲奈及利亞早已傳出有200多名女學生遭綁失蹤的消息,但這項消息卻沒有如南韓船難般受到關切,資深作家波爾金就認為,會有這樣的差異不只是媒體資源的擠壓,更是因為世人的冷漠所致。

從1997年就開始在《衛報》撰稿的波爾金(Ann Perkkins),在 2014年4月時發表了她對南韓船難以及奈國學生遭綁事件的看法,她所說的觀點不論何時回頭來看,都能得到些許共鳴:

「這陣子一早打開電視,你可能會有瞬間分不清時間的感覺,因為電視上播放的新聞與前天、大前天相當類似:南韓傳出歲月號翻覆的悲劇。連續幾天你眼中看到的全是罹難者家屬的傷痛、船員的驚人爆料以及不斷攀高的死亡人數。

但就在開往濟州島的「歲月號」傳出翻覆的悲劇前,遠在非洲大陸上的奈及利亞當地已傳出女校學生遭綁的消息,位在奈及利亞東北方的博爾諾州(Borno),一處女校,遭到恐怖份子闖入,這些恐怖份子射殺校警並將200多位女學生綁上卡車,接著車輛就消失在森林中。(編註:根據BBC後續追蹤,發現學校失蹤女學生有234人,截至周一已知有52名學生自行逃脫。)」
 
post title
   
路透社
#5
南韓歲月號的翻覆意外受到大量媒體關注,家屬們的所有動向都被鉅細靡遺的檢視,讓大眾彷彿感同身受。


被綁走的百位女學生
「奈及利亞的女學生們被綁架一事,外界多推測這嚇人的擄人事件是伊斯蘭激進組織『博科聖地』(Boko Haram) 所為,但該組織尚未發出聲明。根據國際特赦組織表示,2014年已經有1500人因為博科聖地和奈國警方的衝突受到波及喪生,其中有一半的罹難者是平民百姓。

就在女孩們遭綁的同一天,奈及利亞首都阿布加(Abuja)則傳出爆炸案,至少70人因此喪生,當時奈及利亞的總統強納森(Goodluck Jonatha)很快就到達案發地點,然而傳出學生被綁的博爾諾州(Borno)卻是等了8天才有官員前往學校訪視。

這群被綁架的女學生,她們在案發當天因為要參加物理考試所以必須上學,但當時其他學校已經因為安全問題關閉學校(編註:2013年5月14日時,因為博科聖地的攻擊加劇,奈及利亞總統宣佈部分州進入緊急狀態。)。雖然奈國學生遭綁的新聞並不是全無人報,但他們的新聞卻完全被南韓沈船的消息掩蓋。」
 
post title
   
路透社
#6
奈及利亞首都日前發生爆炸事件,釀成至少70人死亡。


電視報導比真實更真實
「為什麼南韓和奈國的學生的報導有這樣落差呢?其實某些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南韓船難是個發生在第一世界大國中的事件,而且當地媒體用盡所有的播報資源讓這場悲劇傳達給全世界,相較之下,奈及利亞的年輕孩子們則消失在危機四伏的國家中。

奈及利亞給人的印象就是複雜混亂又陌生,當地發生的事件給人一種不真實的印象,但出現在電視螢幕上的南韓船難卻是那麼血淋淋:憤怒的父母、想跳進海中找兒女的家屬,種種畫面就像是要把一個人最糟糕的想像實體化一樣。」

媒體資源不足讓人忽略事件
「至於發生綁架事件的博爾諾州,當地只傳送了畫質差的衛星影像,那些畫面看來和其他國家平時會報導到的災難慘劇沒什麼兩樣。因為奈及利亞的警力不敢進入學生消失的森林中,當地也曾傳出學生家長集資買汽油,再把燒起的摩托車駛進森林中的消息,但這些父母最後也只能因為夜幕低垂打道回府。」
 
post title
   
路透社
#7
因為失去親人難過哭泣的民眾。


南韓記取教訓 奈國持續忽略
「沒有人知道這些女生們的命運會如何。今年2月時,目標是摧毀西方教育的博科聖地殺死了59名學生,不管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通通慘遭毒手。在奈國首都阿布加當地,政府官員曾提到要對抗國內的聖戰組織,但他們對和平的想像其實已經被當地軍隊執法過當的殺戮行為給漸漸地破壞殆盡。此外,奈及利亞動盪的治安也讓貧窮情況加劇,也阻礙了國家的發展。

其實,發生在奈國的綁架事件就和南韓的沉船意外一樣,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導致,但不同的地方是,南韓船難事件後,當地會加強航海規範還有船隻的設計,未來人們的生命因此得救。南韓政府不會再讓自己成為無法保護年輕孩子的國際笑柄。

相反地,奈及利亞遭綁的學生們卻無法讓當地得到甚麼教訓,當地政府會送進更多的軍隊,西方大國可能會做出些行動,例如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就相信他們必須要出手援助。

或許到最後某些維安措施是會出現的,然而,在奈及利亞東北邊的這塊土地上,早在英國殖民主義現身前,當地已經被伊斯蘭教深深地影響。接下來還是會見到許多無辜民眾死去。世界上沒有甚麼人關心奈國的事件,也沒有甚麼人會議論當地的情況。這就是世人冷漠疏忽下的代價。」

小補充:痛恨西方文明的博科聖地
博科聖地 Boko Haram在中文裡的意思是「禁止西方教育」。博科聖地的終極目標是將奈及利亞變為一個完全的伊斯蘭國家,在現代國家落實中古時期的伊斯蘭法律(sharia law),由於這個目標,博科聖地認為學校是想要用西方課程洗腦學生,因而將學生視為攻擊目標,接連用子彈、炸彈攻擊學校。


上線時間:2014/4/25
增修時間:2015/11/16 新增圖一、圖二、首段內容、《半島電台》報導以及延伸閱讀。

編註:對原文報導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
01 “200 girls are missing in Nigeria – so why doesn't anybody care?
02 “Chibok abductions in Nigeria: 'More than 230 seized'
03 "Analysis: Just as innocent - comparing Beirut and Paris"

延伸閱讀:《西方媒體看非洲為何越看越錯?
作家:媒體決定你該同情誰
什麼樣的文章不腦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