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6日 星期四

轉載:瀕臨死亡病人的心理反應

瀕臨死亡病人的心理反應

作者 / 柯俊銘  攝影 / 賴永祥 發表日期 / 2016/6/13  瀏覽數 / 69,800+

 8574 
據外電報導,知名的世界級拳王阿里(Hana Ali)晚年飽受帕金森氏症與呼吸道疾病所苦,日前因敗血性休克病逝。
阿里死前,其女兒和家人並未嚎啕大哭,只是於耳邊用伊斯蘭的經文祝禱,在逐一給予親吻與擁抱後。也向他表達愛意與感謝。雖然阿里的所有器官都已陷入衰竭,但心臟卻一直不斷跳動,時間長達30分鐘,週遭親友紛紛覺得驚奇,認為他直到人生最後一刻都還在奮戰不已,精神意志依然堅強,可說是永不服輸的鬥士。
看完這則新聞,我不禁對阿里家人的表現感到敬佩,也在思考自己老來病重臥床,即將與世界告別時,是否也能像拳王阿里這般的從容與勇敢,人生瀟灑走一回。
我想幾乎每一個人都害怕死亡,但不幸的是,每一個人都要面對死亡。生命的原像一經揭露,就是自然界的生滅定律;生命的了悟來自於死亡的覺醒,可汲釋生的智慧,故幫助臨終病人面對死亡,進而克服或減輕其面對死亡事實時的心理反應,同時就是幫助自己證悟生命的意義。
疾病所帶來的痛苦與面對死亡的恐懼,不但病人受苦,家屬身心上的煎熬,也絕不亞於病患本人。若罹患了絕症而隨著死亡腳步的接近時,無可避免的會引發家屬與病人錯縱複雜的情緒與心理反應,直接影響瀕臨死亡者的心情與醫療,亦干擾了病患家屬自己原有的生活秩序與功能。病人體驗到身體的逐漸衰退、痛苦逐漸增加;家屬則意識到行將喪失親人的悲慟,而最後往往是家人在看盡病人所受的折磨後,讓病人抱憾以終,自己也可能過於哀傷,久久不能釋懷。 
所以對於瀕臨死亡的病人,除了以醫療科技來減輕病人的痛苦外,讓病人及其家屬了解面對死亡時的心理反應,更有助於減低因死亡而產生的「二度傷害」。關於死亡的恐懼,可以歸納為下列五點:
•  對未知的恐懼:
死亡是個什麼樣的東西,死亡的滋味如何,死後人到那裡去等;這些未知都會帶來威脅和恐懼,同時也害怕提及死亡。
•  對失落的恐懼:
生命裡所有的、值得珍惜的人、事、物,在死亡時都會全部消失,所以人們會感到害怕。小孩面對死亡時,有時候反而比大人容易,這與我們的想像相反。 因為小孩子沒有那麼多可以失落。 因此,人擁有的越多,丟掉的也越多,造成的恐懼也越大。
•  對分離的恐懼:
如果是非常想要「抓住」什麼的人、非常「黏」的人、捨不得的人,其分離的恐懼將會更大。
•  對死亡時形貌及過程的恐懼:
有些病人對死亡時形貌的瞭解來自於電影或電視媒體,他害怕在死亡的過程中會相當掙扎而且很痛苦,使自己陷入恐懼之中。
•  為未了的心願或來不及補救的事而感到遺憾:
就像過去知名歌手薛岳的那首歌──「如果還有明天」中的一段歌詞:「如果還有明天,我要怎樣妝扮我的臉」,也許這正是許多瀕臨死亡病人的心聲。 許多病人對於自己無法完成過去想做的事而感到懊悔,現在即使要做,可是在沒有明天、也沒辦法說再見的情形下,當然是懷著哀傷和遺憾而去。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