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4日 星期二

轉載:準總統讀的書---閱讀.蔡英文

準總統讀的書-閱讀.蔡英文

準總統讀的書-閱讀.蔡英文
不論在車上、床頭或包包裡,準總統蔡英文身邊隨時都有書。(民進黨提供)
準總統讀的書-閱讀.蔡英文
不論在車上、床頭或包包裡,準總統蔡英文身邊隨時都有書。(民進黨提供)
準總統讀的書-閱讀.蔡英文
蔡英文愛貓「蔡想想」。(民進黨提供)
520將屆,新政府上台,這不僅是台灣的歷史時刻,更是國際矚目的焦點。值此關鍵前夕,開卷特別製作【總統讀的書‧讀書的總統】專題,專訪準總統蔡英文,暢述她一路以來的閱讀與關懷;同時揭示歐巴馬與梅克爾等代表性執政者的文化養成。期藉此讓讀者對身為國家領導人所應具擁的涵養、視野格局與終極價值理念有更清明的檢視,進而開啟更多可能的對話空間。
問:有所謂啟蒙書嗎?
答:人生的每個階段,「啟蒙書」應該都不一樣。這陣子,我為了更清楚「轉型正義」的國際經驗,花了很多時間閱讀相關的著作。
我最近在看的書,是波蘭一位媒體駐台記者沈漢娜送給我的《奧許維茲臥底報告》(衛城),這本書講的是1940年二戰時期,有一位叫作皮雷茨基的波蘭地下抵抗組織的軍官,混入剛啟用的奧許維茲集中營,後來將裡面的慘狀呈現給世人的真實紀錄。
這位軍官在1948年被波蘭共產黨政府以間諜罪處以死刑,他的事蹟也從波蘭歷史刪除,一直到1990年波共垮台,才重新被提起。我認為這個重新記憶,就是一個轉型正義的重要工作。
不只是這本書,我最近也在看「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委員會」編輯的三冊套書《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衛城)。
裡面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那是一位阿根廷記者說的,他說「當那麼多人還沒有墳墓的時候,我們怎麼能遺忘過去。」我在二二八講話的時候,引用了這一句話,也是提醒自己,每一年我們站在這裡,一起回頭看,是為了要一起往前走。
問:平常很忙碌,還有閱讀的習慣嗎
答:我知道有些人會因為忙碌而不再閱讀,但我不會這樣。我覺得時間總是擠得出來,越忙碌就越需要有沉澱自己的時間,所以在車子上、床頭上、包包裡面,其實我身邊隨時都有書。
我覺得閱讀可以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豐富,我常在對大學生的演講中跟他們說,要做一個「有知識的叛逆者」。不僅僅要有自己的想法,更要透過知識的累積,讓這些想法更有可行性,變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問:平時如何獲知新書訊息?會關心出版界的動態嗎?
答:很多時候是人家會送我書,比如姚立明出版新書《也許我們沒有共同的過去,但一定可以有共同的未來》(圓神),就送給我一本。先前我提到描寫澎湖案的張敏之校長夫人王培五的《一甲子的未亡人》(文經社),是資深媒體人馮賢賢送給我的。
有時候是跟幕僚、朋友聊天,問問他們看什麼書,他們也會推薦,像是齊邦媛的《巨流河》(遠見天下),就是要去當客委會副主委的楊長鎮推薦給我的。
有些出版社的人,在出版新書的時候,也會寄一本來給我,讓我可以參考。另外,我也是「開卷」的讀者,會透過「開卷」觀察一下出版界的資訊和情報。
年輕的時候比較自由,會去逛書店,現在身分就比較不方便去公共場合打擾人家,還好網路很發達,可以透過網路購物買到想買的書。
問:如果要介紹台灣給國際友人,您會推薦哪幾本書?
答:周婉窈的《少年臺灣史》(玉山社)。她在序裡面寫一句話我覺得很好,她說「我不認為就是要講得簡單,那是低估少年的閱讀能力」。
所以這本書雖然名為「少年臺灣史」,但是內容並不簡單,我感覺到作者想要把「複雜」、「多樣」這些價值帶進書中,我覺得這才是認識歷史真正的意義。
另外一本我想推薦給外國朋友的,是英文書,叫作《Black Island》,作者寇謐將是個長年住在台灣的加拿大記者,也是「想想論壇」英文版的主編。
這本書記錄了他對台灣社會各個層面的報導,我覺得想要認識當代台灣的國際朋友,這本書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這幾年台灣社會面對全球化、亞洲地緣政治的改變時,做出什麼樣的反應。當然國內讀者想看的話,這本書也有中文版《黑色島嶼》(商周)。
問:先前的在野黨黨魁,以及即將上任的執政者身分,閱讀方向與領域有什麼實質改變?
答:選舉的時候,我在各地聽了很多問題,但一直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整理這些問題。選舉結束之後,我一有時間,就去找這些議題相關的書來看。
出版人何飛鵬知道我在關心偏鄉醫療,特別推薦我看王明鉅醫師的《翻轉醫療》(商周)。何飛鵬跟我說,王明鉅是「台灣醫療界的唐吉軻德」,他從資源最豐沛的台大醫院,到資源缺乏的竹東分院。
王明鉅寫到他剛到竹東分院的時候,竹東分院已經賠本經營了20年,醫院經營非常慘澹。他到那邊去,從無到有,到處找人、找錢,把台大竹東分院一步一步經營起來,讓竹東鄉親對這個醫院有信任感。
裡面有一個段落我特別記得,就是他提到台大的年輕醫師門診結束就離開,沒辦法跟鄉親培養出感情那一段。選舉的時候,我至少去了竹東五次,我知道客家鄉親對於「人親、土親」的感受,政治上如此,跟自己身體息息相關的醫療更是這樣。
其實偏鄉醫療真的需要我們有更多的投入,像王醫師這樣把自己的經驗、看法寫出來,對於已經聽說過問題,但需要更系統性知識的決策者來講,就是非常好的作品。當選後看的書,大概都比較偏向這一類。
問:是否會留意各種文化媒體提出的國家領導人建議書單?會參考其他國家領導人提出的閱讀書單嗎?
答:有看到就會看一下啊,不過常常看的時候是想說,喔,這本我看過。喔,這本我知道。喔,這本應該要看一下。每個人閱讀的習慣、興趣都不一樣,也不一定誰推薦的書就一定好看,符合人家當下需要的書,不一定符合你現在的需要。
不過如果是文學類,我都特別有興趣。前陣子我看史明歐吉桑的《史明回憶錄》(前衛),他在裡面提到他讀大學的時代,所有學生都會看的書,像是莫泊桑的《脂肪球》(立村),或者歌德《少年維特的煩惱》(好讀),這些我也都看過。平常在家我也會讀一些現代文學的作品,總之我閱讀其實很「雜食」。
問:最後再請問「育有兩貓」的您,平常會看跟貓咪有關的書嗎?
答:前陣子我在看日本作家春野宵子的《即使如此,貓還是要聞風的味道》(圓神),她講的是,一個家庭跟一個流浪貓家庭之間的互動。最後貓咪跟作者的父母都走了,但是那種生命的互動、互相體會感情的美好,我覺得是所有養過寵物的人,都能夠感受到的。
還有我一直想去拜訪的「台灣狗醫生」,有一本相關作品《我現在要出診》(遠見天下),裡面提到狗狗的陪伴對象不只有主人,還有老人、中風患者、腦性麻痺患者。這些患者因為接受狗狗陪伴的治療,病情逐漸改善。這幾年我們在推動很多居家、機構、社區等等照顧方案,看到書裡面的這些「狗醫生」,我也在思考「狗醫生」可以怎麼樣成為我們的協力者,讓照顧方案有更好的成效。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