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轉載:認識太空環境 :太空有多大?人造衛星在那裡?

認識太空環境:太空有多大?人造衛星在那裡?

 
(來源 維基百科)
接續前文「台灣國家太空中心成立以來歷年發射的衛星」,本文簡要說明地面以上的高度分層、離地面多高才叫作「太空」?也從不同的衛星軌道來了解,臺灣衛星置於何處?為何臺灣不能放置通信衛星於地球同步軌道?
【認識地平面以上的高度分層、及衛星軌道分類】
釐清衛星軌道分類之前,需先了解地平面以上的高度分層、大氣層與太空的分界,各高度分層的描述,請看(圖一)
(圖一):大氣層分層
A 大氣層部份(0~100公里)
大氣層的底層(低於12公里)是人類主要活動空間,可由圖一來認識大氣層各高度的內容。從下而上說明各氣層:
一、對流層(Troposphere)(0至11公里)
對流層高度隨緯度變化,在赤道最高約為15公里,極地最低約8公里。對流層是大氣對流最旺盛的區域,也是天氣現象發生的地方。大氣中的水氣,約有80%存在於對流層,因此它也是蒸發、雲、雨等最常出現的區域,簡要描述人們較熟知的對流層現象:
1. 國內線飛機飛行的高度。
2. 地表最高的山峰聖母峰也僅有8.8公里高。
3. 主要的天氣變化都發生在對流層,也是氣象學主要研究的高度範圍。
4. 亂流多發生在對流層。
5. 溫度隨高度變高而下降。
6. 在0到5.6公里處的空氣比例為50%,5.6到16公里的空氣比例為40%,故對流層是0到11公里的空氣比例為50~90%,可認知為70%。
二、平流層(Stratosphere)(11至50公里,又稱同溫層)
含有臭氧層,臭氧可吸收紫外線,保護生物免受紫外線侵襲。平流層的現象如下:
1. 臭氧層是指大氣層的平流層中臭氧濃度相對較高的部分,主要作用是吸收短 波紫外線。臭氧層有吸收太陽輻射的功能,在此層的氣溫會隨高度增加,並因為自轉使地表溫度均勻,不至於像月球一面超熱,一面超冷。
2. 國際線飛機飛行的高度大約在12公里,因此大多時侯飛行在雲層上方。
3. 平流層較少亂流。
4. 流星雨的高度。
5. 溫度隨高度變高而上升。
6. 5.6到16公里的空氣比例為40%,16到100公里的空氣比例為9.99997%,故平流層是11到50公里的空氣比例為40~49.99997%,可認知為25%。
三、中氣層(Mesosphere)(50至80公里,又稱光化層)
此層主要由臭氧、氧、二氧化碳、氮的氧化物構成,這些由光化學作用引起之產物,故又稱光化層。
1.溫度隨高度變高而下降。
2.氣體極稀薄。
3. 16到100公里的空氣比例為9.99997%,故中氣層是50到80公里的空氣比例為0~9.99997%,可認知為3.5%。
增溫層為大氣層與太空重疊,交界部份,故分為大氣層與太空層兩部份分別說明:
四、增溫層之一:(Thermosphere)(80至800公里,100公里為大氣層與太空的分界線)
1.溫度隨高度變高而上升。
2.氣體非常稀薄。
3.16到100公里的空氣比例為9.99997%,故80到100公里的空氣比例為0~9.99997%,可認知為1.49997%。
4.在海拔100公里處,通常用來作為外太空與地球大氣層的界線,稱為卡門線(Kármán line)
5.大氣層容易散射出藍色可見光的波長,使地球的邊緣形成藍色的光暈。到了距地面高約160公里的太空則近乎完全黑色。
6.卡門線以上(地表100公里以上)的空間,就是我們俗稱為「太空」(Space)或「外太空」(outer Space)。
B 太空部份(100公里以上)
可由圖二來認識外太空各高度的內容。
圖二:太空分層及定位衛星群
四、增溫層之二(Thermosphere)(80至800公里,100公里為大氣層分界線)。
在這高度範圍,己是傳統所稱的太空,下列是較為人知的事件:
1. 1957年發射的Sputnik-1是人類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當時運行在地表215公里。
2.國際太空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目前運行在地表340公里。
3.洲際彈道飛彈的軌道一部份會經過LEO的高度(約400公里高),也就是洲際彈道飛彈會先升空到太空,再打到目的地。
4.哈伯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在地表595公里
5.極光(>80公里)(主要在太空中,而非大氣層內),極光是地球周圍的一種大規模放電的過程,太陽的帶電粒子到地球附近,地球磁場迫使一部分沿著磁場線集中到南北極。當他們進入極地的80公里以上的高度時,帶電粒子與原子和分子碰撞並激發能量,形成圍繞著磁極的大圓圈的光芒,也就是極光。
6.溫度隨高度變高而上升。
五、散逸層(Exosphere)(大於800公里,溫度隨高度變高而下降)
主要的人造衛星都在這區域,依高度分成LEO,MEO,GEO,HEO,見圖二。
1. LEO:低地球軌道(LEO Zone, Low Earth Orbit),300至1,000公里之間。
2. MEO:中地球軌道(MEO Zone, Medium Earth Orbit),2,000到30,000公里之間。
這個高度範圍內的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群有:
  • 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衛星群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在20,350公里。是由24顆組成的衛星群。
  • 俄國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在19,000公里。是由24顆組成的衛星群。
  • 歐盟建置中的Galileo衛星導航系統,在23,222公里。是由30顆組成的衛星群。
3. GEO:地球同步軌道(GEO Zone, Geostationary Earth Orbit),地表上35,786公里。
4. HEO:高地球軌道(HEO Zone, High Earth Orbit)在地表35,786公里以上。
5.月球距地表384,000公里。
【結論】
本文簡要描述從大氣層到太空的環境,也是預先佈置以後討論太空議題的「舞台」和「場景」。譬如說,大多數人類也許在地表旅行超過數萬公里,但是向上的高度僅止12公里(國際班機的高度),登山的最高點也不過8.8公里,去除飛機外的活動空間僅只在地面的500公尺高左右。而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層也不超過20公里(因為20公里以下約佔90%的空氣)!換句話說,如果地球是雞蛋,大氣層就像是薄簿的蛋殼,人類至今所有的文明,歷史都發生在這層「薄簿的蛋殼」之上。
回到臺灣的太空發展,臺灣太空中心所有發射過的衛星都在LEO的範圍內。因為LEO是一個全球人類共有的空間,不屬於某特定國家,也可說是先佔先贏的「蠻荒地代」的空間。所以LEO沒有「領空」及「所有權」的問題,故在LEO的衛星不像飛機不能進入敵國的領空,而可以飛過敵國上空,甚至向地面照像。
但GEO就不同了,GEO的衛星位置因為信號干擾的考量,交由聯合國的ITU(國際通信聯盟)負責分配及認可。可是臺灣非聯合國會員,無法擁有GEO軌道的通信衛星。因此臺灣的中華電信公司為了提供必要的遠距通信、視訊傳播等需求,與新加坡電信(SingTel)合資,中華電信與新加坡電信分別出資38%與62%,由三菱電機製造ST-1(已除役)及ST-2通信衛星。
近年來因為網路快速成長及衛星微小化、商用化,並因台灣不是聯合國會員,無法發射衛星到GEO,只能到LEO。作者認為台灣迫切需要發射大量的立方衛星群到LEO,以接近聯合國會員國在GEO上的通信衛星功能。如果擁有大量的立方衛星群就可發展
「小衛星大數據」的各項新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