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5日 星期四

轉載:餐桌上的吃與不吃拉鋸戰,是我在柬埔寨最大的文化衝擊

餐桌上的吃與不吃拉鋸戰,是我在柬埔寨最大的文化衝擊

家扶扶助童開心秀出自己的午餐|Photo Credit: Yife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柬埔寨的父母會請孩子把食物吃完,告訴他們從前赤棉時代餓死很多人,但孩子不想吃不會被懲罰,因為剩下的食物可以餵狗、餵豬,沒有剩菜反而是困擾,自然沒有浪費的議題。
文:Yifen
在柬埔寨,吃,竟然是最大的文化衝擊
你可能想到的是口味、食材、甚至是禮儀的不同,不過不是,我說的不是這個,而是對飲食的態度。根據牛津英語詞典,文化衝擊指一個人移居或拜訪其他國家時,可能出現的困惑或焦慮的狀況。柬埔寨是個佛教立國的亞洲國家、民族性友善,剛來的幾個月自覺適應良好,只有金邊亂糟糟的交通和過鹹過甜的食物讓我皺了一下眉頭,還算不上衝擊。
餐桌上的吃與不吃拉鋸戰
第一次衝擊是與當地友人用晚餐,完食在即,我用叉子把盤中的殘存的飯粒撥入湯匙放口中,滿意地看著乾淨的盤子。坐在我對面友人早已吃飽玩著手機,但盤中還留有一口飯、散落的洋蔥和肉片。我驚訝問「你為什麼沒有吃完?」,「我吃飽了」他回答,我感到一股怒氣直攻心,之後開始長篇大論農夫的辛苦、你們國家有很多吃不飽的孩子等,因為我的理智告訴我:不吃完是不對的!
其後遭殃的還有我的柬籍員工們, 我相信身為社工要有愛惜食物的正確觀念,才能影響服務的兒童;透過餐桌上的機會教育,當然還有主管的威嚴,他們大多完成完食的任務 。然而幾次下來,其中一位看著剛端上桌的大盤炒飯,沒開始吃就面有難色對我說「宜芬,我真的吃不完」。我才發現自己對於吃完如此執著。
一個更不舒服的例子,麵包店捐贈即期品給家扶的扶助兒童,多樣的美味麵包一個要價1.5到3美元,這個價格甚至高於貧困家庭的一日生活費。我們提著裝滿麵包的塑膠袋,想要獎勵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們。 小朋友興奮地排隊領麵包,因為人數眾多,我只好隨機挑選給眼前的孩子。貧民窟的孩子們平時三餐不濟,除了大米以外甚少有其他食物,我承認,心中幻想小朋友們感恩的收下,跟我說這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食物,然而事實上是,小朋友領了麵包後跑回來要求換口味,還不止一位,「有得吃很不錯了,還給我選」我心想。
發放麵包現場,小朋友緊盯麵包不放
Photo Credit: Yifen
發放麵包現場,小朋友緊盯麵包不放
一日,亞洲大學志工團來參訪柬埔寨家扶,一群活力滿滿的老師和大學生們,告訴我服務貧民窟時被一件事打擊,說「天氣好熱,我們和當地組織揮汗煮了一大鍋咖哩,想讓小朋友飽餐一頓,想不到很多人沒吃完就把食物倒掉了,我看著被倒掉的肉和蔬菜,覺得好喪氣」。我聽了也為被浪費的食物傷心,終於明白不只我有這樣的期待,尤其是台灣人、這種做人道援助的人。
當粒粒皆辛苦不是普世價值
思考一下長大過程中,所接受愛惜食物的思想或諺語有多少?從體貼農民辛勤(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到恐嚇威脅(浪費食物以後當乞丐),還有太多族繁不齊備載,以至於在家和碗裡苦瓜抗戰,去學校還有營養午餐的硬仗要打。多年洗禮,與友人一同用餐多以食物分配做收尾,豆腐你吃、菜我吃,再伴隨一句:「清一清,不要浪費」。就算已經很飽了,還是抵擋不住剩菜的愧疚。想不到在台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美德和品格教育,到柬埔寨碰了釘子。
柬埔寨人不是浪費,而是農村來的習慣
柬埔寨的父母會請孩子把食物吃完,告訴他們從前赤棉時代餓死很多人,但孩子不想吃不會被懲罰,因為剩下的食物可以餵狗、餵豬,沒有剩菜反而是困擾,自然沒有浪費的議題。 這個習慣隨著人們從鄉村遷移到城市,小朋友只吃自己想吃的份量和類型,無論食物多健康、貴重,不喜歡就不必吃。
給他選擇還是同化?
從城市到偏鄉、從已開發國到開發中國提供援助,想必是來自經濟較優勢的背景,身為服務者,是否覺得自己比較高尚而希望被幫助者變得跟自己一樣?是希望他們對我心存感恩還是生活得到改善?這是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需要不停詢問自己的問題。浪費食物不值得鼓勵,也是現今全球關注的議題,宣達避免食物浪費的廣告都會搭配非洲兒童瘦弱的樣貌,想當然在看到第三世界兒童浪費食物時,是多麼衝擊的事。
身為海外人道服務工作者,我認為教育是基礎,成長階段時即要教育兒童如何選擇適量、健康的食物。因此就算討厭苦瓜,也要知道其富含維他命C而選擇吃下去,或是改選其他有維他命C的蔬果。選擇是立基於知識的判斷,不是單純仰賴自己的喜好,也強過只是被主管逼著吞下去。
美國社會工作協會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 of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其中一條是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簡單說,社會工作者在跨文化場域提供服務時【註】,不僅要不斷學習認識對方的文化、價值、信仰等,還需將這樣的認知融入處遇計畫中。因此家扶的海外中心著重於兒童和家長的教育,我們瞭解給予前需要評估和教育,並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否則給出去的物資和服務可能反害了扶助家庭,這也是社會工作和慈善的最大不同─給予變得更好的機會,不是變得跟我們一樣,更不是獲得感恩。
結語
柬式早餐雞肉飯
Photo Credit: Yifen
柬式早餐雞肉飯
另一個讓我差點失去優秀員工的故事。柬埔寨家扶扶助一個距離金邊七小時車程的小學,為了儘早抵達工作,我要求同行員工自行攜帶早餐,以免耽誤車程。對我來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前一晚去麵包店買麵包,解決。然而一日有一位員工終於忍無可忍,抱怨我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們身上。原來是柬埔寨人習慣「享用」早餐,一碗熱騰騰的粿條或雞肉飯,請他們帶早餐的結果就是沒有吃早餐。我接受了,除了展現自己的文化能力外,也是時候檢討這樣衝衝衝的飲食習慣,反而壞了自己的腸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