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2日 星期六

轉載:柯P講話前 舌頭要彈三下

南方朔:柯P講話前 舌頭要彈三下

精華簡文

南方朔:柯P講話前 舌頭要彈三下
圖片來源:劉國泰

瀏覽數

29053

南方朔:柯P講話前 舌頭要彈三下

作者:南方朔  天下雜誌566期
柯P上台後,連連失言。 急躁的個性容易招致口舌之災,應該學習文豪卡爾維諾,警惕自己慎言的「撇步」。
人是語言的動物,語言行為必須包括了「說」和「聽」才算完全。前代德國思想家海德格遂說道,由於人們只關心去說自己,而不用心去聽別人,因此人只是一半的動物。
而人們只關心說自己,卻不用心聽別人的習性,到了當代已成為一種文化。由於每個人只說自己,而不去聽別人,於是說自己的人只好愈說愈大聲,愈說愈自我。美國當代語言學家坦能(Deborah Tannen)因而指出,這乃是每個社會爭論增多的原因。
講話是文化教養一部份
對這種社會,評論家卡爾森(Peter Carson)曾如此形容:現在是充滿了刺耳聲音的時代,公開的咆哮,激烈的講話、悲情的怨訴、大聲的謾罵、冗長的獨白,各種毒舌話語充斥。
而這種現象,不但英美如是,台灣亦然。社會名流,甚至首長級人物都是想到哪就講到哪。爆粗口、不得體、失禮儀、鬧笑話的語言現象,也都不斷發生。
於是我就想到前幾年讀到的一本暢銷書《對話交談:一種凋謝的藝術之歷史》(Conversation: A History of a Declining Art)。該書作者英國作家米勒(Stephen Miller)指出,十八世紀的英國非常重視人與人的對話交談,並相信人的世界就是一個可對話交談的世界。因此,整個社會都強調對話的訓練,諸如交談的修辭、幽默別人和自我幽默、怒氣的轉移、講話的禮儀,都是語言訓練的重要環節。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把講話的訓練和情緒管理共冶為一爐。
就因為十八世紀重視對話交談的藝術,以及說與聽的交流,因此十八世紀反而成為重要的改革年代,優秀的政治改革家、社會改革家遂相繼出現。
米勒指出,對話交談的藝術,並不是簡單的禮節,其實是打磨人的品質,使人既能說,又肯用心聽取別人意見的一種行為方式。
用心,就能減少失言
前幾年才過世的義大利文豪卡爾維諾曾說過,現在的人都不用心聽別人,所以人在說自己時,都會愈來愈沒耐性,也愈說愈大聲。
這是語言交流的惡性循環,所以他特別警惕,害怕自己開口講話太自我,因而講了不該講的話。所以他有一種自覺,每次他要講話前,一定讓自己的舌頭在牙齒間「彈三下」。
彈三下的時間,也就是他防止錯話奪口而出的機會。他這種說話前先讓舌頭彈三下的做法,可能也是台北市長柯文哲應該試著去學習的語言習慣。
聰明的人必定急躁,而急躁的人,舌頭一定會帶有毒素。要防止舌頭放毒,彈三下的空間可能是必須的。(作者為作家、詩人及評論家)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4350#sthash.7OiveM9G.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