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轉載:運銷系統龐雜,中間商趁機哄抬操縱?

《遠見》直擊 果菜市場拍賣流程

運銷系統龐雜,中間商趁機哄抬操縱?

作者:李建興 │ 攝影:蘇義傑
出處:2015年12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54期 瀏覽數:51,550+

食物大漲,中間商往往是眾矢之的。到底在農產運銷供應鏈中,有多少弊端和暗盤操作?《遠見》替你撥開農產品疊價的迷霧。
字級:  
 1339
 
 4
文章收藏
     週日午後,65歲的沈榮福,在自家果園忙著採收,儘管太陽曬在皮膚,傳來陣陣刺痛,但沈榮福夫婦及兩個臨時工,仍馬不停蹄地將泛紅的玉女番茄搶摘。
     雖然眉間豆大汗珠滲入眼睛,與淚水交織成一陣酸楚,他卻不敢停下腳步,急促嘶喊:「卡緊仔(快點),否則等到過熟,賣到行口(批發商),又有理由被退貨、砍價了!」
     好不容易將整園番茄採下,堆成一箱箱的成果,沈榮福臉上卻看不出喜悅。因為他根本無法預料,這飽滿、賣相極佳的收穫,最後收到手的,會有多少錢?
     沈榮福不服氣地道出他的不解:「上月送了一批貨給行口寄賣,一開始一箱(10台斤)還能賣到1700元,才隔一禮拜,報價居然掉到1200元,只因為行口嫌棄裡面有幾顆熟透碎裂!」
     他語帶怨懟,得到的卻是更大聲地回嗆:「要不,你載回去自己賣!」當他發現,他的番茄在菜市場的賣價居然是2000元時,不免又氣憤。
     其實長久以來,農民多數都跟沈榮福一樣,價格,總是受制於人。

農產運銷系統 關卡多、易藏弊端
     在高雄美濃種香蕉李志文,也是一樣。望著販運商從他田裡載走的一卡車香蕉,他心中很忐忑,這一批飽受風災催殘後的收成,到了集貨場,被品頭論足一番後,還有多少價值?
     當他走進的鎮上便利商店,望著一根根香蕉,一股哀怨便由然而生。他不禁犯嘀咕:「上回販仔一公斤收30元,一根頂多4元,怎麼外面穿個衣服(塑膠袋)、吹個冷氣,一根變成了23元?」
     這一切,都得從農產運銷系統談起。
     誠如台大農經系教授徐世勳所言,農產品由於易腐、粗重,且沒辦法像工業產品,規格統一、運送簡便。因此,從生產到銷售,不是一般農民可以獨立完成,得透過「農產運銷」系統代勞。包括了集貨、分級標準化、包裝、加工、儲藏、運輸、批發、零售、促銷……。但近幾年食物上漲,這套機制是否運作合理,值得被檢視。

檢驗1〉
供應鏈流程過長,造成差價過高
     一般而言,農民在產地收成後,會集中送到合作社或農會,再集體運往果菜市場銷售。而果菜市場會經由拍賣或議價,由批發商(俗稱行口商)買下,再轉賣給零批商,最後到了消費端。
     每一環節都會疊上成本。例如農會、合作社向農民收取的代辦費用等。另外,當行口轉賣給零批商再賣到消費者時,也會因應運銷成本和利潤,把售價疊高。
     農產運銷界都流傳著一種說法,中間商都是「買公斤賣台斤」的。例如,用30元買下一公斤的香蕉,一轉手,則是用一台斤30元賣出,這一疊價,就是六成六,只要轉個兩、三手,價格很容易就翻倍了。

檢驗2〉
交易資訊不透明,不肖商人漫天喊價
     再者,若資訊不透明、公開,也很容易產生暗盤交易。
     例如某些農產品並非透過果菜市場交易,而是農民運送或委託販運商(俗稱販仔)收貨,載到集運場,由行口買斷。
     表面上流程較短,但因行口和農民買貨,是用議價,不是由農民開價,最後賣給零售商的成交價格,也是行口回報給農民。真實與否,無從查證。
     今年29歲,在嘉義縣水上鄉栽種玉女番茄和香瓜的官庭安,務農兩年,與行口交易可說跌跌撞撞:「我從不曉得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行口長什麼樣子?更遑論買貨的零售商了。」
     「我的貨賣多少錢,都是行口一通電話說了算,每次我都會想:『這價位到底是真的還假的?』」
     「我還遇到,同一批貨分成兩箱,一箱掛我的名字,另一箱掛我女朋友,結果報回的價格居然差快一倍!」「還有一次,行口跟我說番茄太熟,爛了三成,所以只能收到七成的錢,我也只能認了。」
     在運銷體系中,要屬果菜市場的拍賣交易最公平、公開。

檢視3〉
果菜市場嚴謹不一,圍標時有所聞
     某天半夜1點半,《遠見》記者來到台北第二果菜批發市場。據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主任祕書路全利表示,這座位於台北市民族東路和高速公路交流道旁,占地7300多坪市場裡,每天交易的果、菜分別是700噸和1600噸,種類則分別是80種和150種,占全國蔬果交易量的33%。
     當一車車卡車運來了從全國送到的蔬果,工作人員旋即神經繃緊,一一登記貨車的進貨時間,成為拍賣時的順序。接下來,一箱箱的農產品就定位後,進行抽樣檢驗。
     約莫2點鐘,理貨員開始將數以萬計貨品,進行分類及攤開展示,提供給參予競標的買家看貨。
     同時間,想標貨的盤商人人拿著一台手掌大的裁價機,在看貨同時,把盤算後的底價,一一輸入裁價機,並同步傳送到拍賣台上的顯示螢幕。
     據說為了讓資訊系統更公平、精準,光裁價機,就已改版到了第九代。
     半夜3點一到,服務中心的廣播一響,旋即同步進行各類蔬果的拍賣。這時拍賣官也得眼明手快,識別得標的買家,立即從拍賣機上印出得標單,完成程序……。
     然而這看似一切公平合理的交易中,仍有令人詬病之處。
     一位熟知果菜市場生態的專家就透露,台北果菜市場位於首都,買家和賣家數量又最多,弊端不多,但其他台灣的果菜市場,就未必照表操課,萌生黑洞。
     例如買家長時間在同一個果菜市場採買,彼此熟識、利益共生,在競價時,放由一個買家出價,成交後,其他人再分貨,形成「軟性圍標」。
     甚至一旦碰到供貨過量,大家不怕買不到貨,會很有默契的不競價,讓農產品流標,變成殘貨。而農民因為擔心貨品腐壞的,就很容易再私下賤價出售。
     儘管相信絕大多數農產運銷業者賺取的都是合理且節省不了的價差。但在食物驚驚漲的現實下,如何去除剩餘的弊端和不肖份子,就得靠農民、運銷業者、政府、消費者共同來把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