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轉載:和機器人搶工作 想贏 你要更像人

和機器人搶工作 想贏 你要更像人

精華簡文

和機器人搶工作 想贏 你要更像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

1066
   
 

和機器人搶工作 想贏 你要更像人

作者:張詠晴  Web Only
國內外媒體都預示不久的將來,許多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人類如何保住飯碗?答案或許很簡單:你只要盡可能更像人類一點。
如果你說機器人不會有情緒,過去的確是如此。但日本軟體銀行與鴻海協力打造的人形機器人Pepper可以辨識人們的情緒、話語、語調和臉部表情及肢體動作,然後做出適當回應或肢體互動。如果你認為,攸關生命的手術等精密動作,還是得靠人類執行,那得問過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正培訓的機器人。
醫界現在動用的機器人都還只是醫師的輔助工具,但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正訓練的機器人將可找出癌組織,並將它切除。怎麼聽來聽去,機器都愈來愈像人類,而且還更強?人類該擔心嗎?
其實,從技術出現的那一刻,「科技性失業」的討論就一直存在。但直到近期,愈來愈多經濟學者和技術人員猜想,也許科技性失業趨勢真的將自然展開。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甚至說,此議題將是我們時代的「經濟特色」。
《Fortune》雜誌資深主筆傑夫.柯文(Geoff Colvin)新書《Humans Are Underrated 》提出,當機器人大軍來襲,有血有肉的我們又該如何為自己加值?他說,人類截至目前尋求的解決之道都是錯的。
人們一般常見的應對方式是,苦思電腦做不了哪些工作,因為他們深信那些就是無可取代、最有價值的工作。但歷史告訴我們,一廂情願以為某些工作電腦做不到是很危險的。例如,過去人們總認為,機器不可能會自己認路,以及避開一切危險自行穿梭於車陣中,但賓士母公司Daimler的自駕卡車5月已在美國內華達州成功上路,成為全球首例。
或許我們更該問的是,有哪些工作是就算機器辦得到,但基於人類天性、基於現實生活,一定會有強大的聲音堅持一定得由人類來做?
過去老闆要員工像機器,現在人要更像人
工業革命以來,許多成功事蹟來自人類的機械化。數十年來,工廠內的勞工、辦公室裡的腦力激盪都一再做重複性和制式化的工作。老闆就要員工更像機器一點,福特汽車公司創辦人亨利•福特曾抱怨:「勞工只要帶雙手來為我工作,不需要帶大腦。」
但是,好表現的定義已經改變,過去的高績效是你愈像機械愈好,現在要有好表現你必須像個人,極度像個人類。訪問現在的大老闆和主管們,未來5至10年他們最需要怎麼樣的人才,他們的答案裡沒有商業頭腦、市場分析或是損益管理等能力,他們要的反而是關係建立、團隊合作、共同創造、腦力激盪、文化嗅覺和管理各路員工的能力。
的確,這些能力也符合台灣和美國的就業藍圖。以台灣來說,服務業佔GDP比重已來到69.16%,服務業人口佔總人口約6成。美國從70年代至今,從事教育和醫療服務的人口翻倍成長,專業和商用服務成長約8成,休閒和餐飲業成長約5成。
整體趨勢顯示,需要人際互動的就業產業變得相當龐大。這也就是為什麼甲骨文公司副總裁貝爾(Meg Bear)斷言:「21世紀最關鍵技能就是同理心。」
柯文指出,人們須創造的附加價值變得又急又快,大部份人的核心技能依然停留在18世紀中葉工業革命時期。西方國家花超過100年才轉型成工業經濟,以及適應伴隨而來的職能轉變。緊接著,人類用20世紀適應知識經濟型態。而今,當技術奔騰猛進,人類最新的珍貴技能變成同理心、合群、創造、領導和建立關係。
經濟型態歷經數世紀轉演,我們總是向外尋求新技能,而今,前所未有的,我們更應該反璞歸真,向內探尋人類的天性,因為未來我們所須的技能、能戰勝機器人大軍的優勢,就深植在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中。
對有些人來說,培養這些能力或許讓人心慌或不知所措,而「有人味」這件事,也可能變得更困難,因為當這成為重點技能,自會生成一套標準。即使現在自認非常有人味的人,也將需要更精進,擺脫機器味吧!

關鍵字: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989#sthash.0PbjGNWR.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