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轉載:為什麼亞洲人朋友很多,歐洲人朋友卻很少? P1

褚士瑩:為什麼亞洲人朋友很多,歐洲人朋友卻很少?

eflon@flickr, CC BY 2.0
如果我問「你有幾個朋友?」你會怎麼回答?
臉書上的朋友都是朋友嗎?那麼LINE上的呢?
我常常跟剛認識的德國朋友開玩笑,
「信不信?我可以一猜就知道你有幾個好朋友。」
「怎麼可能?」他們完全不相信。
「你有3個好朋友。」我說。
「你怎麼會知道!」德國人覺得這簡直是太神奇了。
「因為你們德國人,每個人都不多不少,剛好有3個朋友啊!」我總是笑著解釋。
我的德國朋友一開始聽到這種說法,都會覺得我胡說八道,但是仔細算算,才發現他們真正的好朋友,的確就是不多不少,剛好3個。
因為務實的德國人,要開一台車出去玩,4個人剛好。
一起吃飯,一桌4個人剛好,不多不少,可以聊天深談,又不會無聊。除非其中一個人搬到外地,或是不幸去世,否則德國成年人不會去交新的好朋友,「我已經有好朋友了啊!」
這是為什麼許多成年以後才搬到歐洲居住的外國人,覺得歐洲人的交友「小圈圈」很難打入,因為很可能在你們相遇之前,3個好朋友的缺都已經「額滿」了,如果要加入,不能只跟其中一個人成為好朋友,還要能夠跟其他2個好朋友,也成為一輩子好朋友的打算才行,所以成年以後,歐洲人整個擇友過程很像層層的工作面試,不,應該說更像重重過關的選秀節目才對。
我記得有一回問正在芬蘭唸書的台灣媳婦李玉惠:「定居在芬蘭,你看到芬蘭人的人際關係與家庭關係,跟台灣人有沒有什麼差異呢?」
「芬蘭人是慢熟的,人際關係亦是如此。」她想了想說。「芬蘭家庭關係,目前我所接觸過的芬蘭家庭都是很有愛、很密切,但是家人之間卻沒有強烈的依賴感。芬蘭人從小就被教育要獨立自主,大概18歲之後,很多芬蘭年輕人都會搬出去住,讀書工作養活自己。芬蘭家人之間什麼都談,不避諱說出自己的難處。這和台灣家庭關係很不一樣,台灣家人之間都太過在意對方的看法。父母太過於保護孩子,孩子太依賴父母。
實際上,父母跟成年已經有工作的子女一起出去吃飯,也會各付各的。朋友之間一起出去酒吧喝酒,也一定是各自點酒、各自買單。
「因為每個人喜歡的酒品牌不同,價格不同,喝的速度也不同,幫別人出酒錢,是完全不公平的事啊!」我的芬蘭朋友說。
「就算你跟你的父親去酒吧喝酒,也是各付各的嗎?」我問。
「那還用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