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轉載: 教育部 你為什麼不能說服我

教育部 你為什麼不能說服我

精華簡文

教育部 你為什麼不能說服我

瀏覽數

19382

教育部 你為什麼不能說服我

作者:程晏鈴  Web Only
為什麼教育部說服不了學生?為什麼孩子不想再繼續長大?7月30日一早,反課綱組織北高聯發言人林冠華被發現燒炭自殺,晚上10點,聚集在教育部外的的學生與民眾,突然轉進立法院,並翻牆進立院大門前廣場,衝突已經從反課綱開始擴大另一波的抗爭…
7月30日一早,反課綱組織北高聯發言人林冠華被發現燒炭自殺,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公布林冠華通訊軟體的對話截圖,認為林冠華預謀以死擋下課綱上路。

教育部長吳思華下午受訪時難掩憔悴,最後丟下一句「會負起完全的責任」即黯然離開,對於下台與否沒有多作評論。林冠華母親也公開表態,「希望這件事到此為止」,並希望大家可以針對議題本身討論,不要模糊任何焦點,發出不恰當的討論。

但情勢卻走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晚上10點,聚集在教育部外的的學生與民眾,突然轉進立法院,並翻牆進立院大門前廣場,衝突已經從反課綱開始擴大另一波的抗爭…..

為什麼高中生反課綱的抗爭從5月1號台中一中蘋果公社開始,不到半年時間,卻演變出學生夜闖教育部,讓人不禁想問教育部,為什麼沒有辦法說服學生?

不論在6月的課綱座談會上、「內閣踹共」直播節目或大大小小的記者會上,吳思華與教育部的論述總是一致:我們願意跟學生溝通、對話。
然而,事實是,整個課綱微調的過程都缺乏溝通,沒有溝通與對話,說服也成為不可能的任務。
「教育部面對事情的態度不夠開放,不夠有危機意識,要虛心接納、傾聽,才更有理由去說服,」儘管教育部不斷強調願意對話與溝通,看在曾任職教育部高教司、現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系主任孫志麟眼裡,卻認為教育部一開始就以息事寧人的態度看待反課綱抗爭。
「教育部都說有十足誠意和學生對談,但學生還未見到部長本人,我們拒絕私下協商後,被批評不願溝通!」北高聯7月26日的聲明稿第一段寫著。對抗爭的高中生來說,教育部透過媒體發布消息,跟媒體溝通,卻忽略學生訴求。
孫志麟也舉6月教育部臨時取消座談,改用線上直播回應課綱訴求的事情當例子,「在我們看來很可笑,回到最根本沒有尊重學生,你一廂情願認為對的政策,學生可能不領情,」孫志麟直言。
但教育部國教署也有話說,組長李秀鳳則激動地向記者說,溝通應該是和平理性並且持續,不是你耳朵關起來,不放下堅持的點,「為什麼一定要部長出來對話才是對話?」電話裡她的語氣越發氣憤。
照理說,溝通必須建立在互相傾聽與了解的基礎上,先不管對話的官員是誰,仔細檢視教育部與抗爭學生的論述,會發現教育部並沒有針對學生的訴求做出相應的回應或反駁。
教育部對於課綱爭議的回答從一而終:新舊課綱並行以免獨尊特定史觀、新舊版教科書爭議部分不列入大學入學考試命題、啟動課綱檢討程序、推動大家一起寫教材。
但學生要的更多,不是新舊課綱並陳以解決課綱爭議,而是退回到98課綱。
新竹實驗中學歷史老師徐万晴分析,95暫綱與98課綱並沒有硬性規定教科書的寫法,要求歷史核心能力,比較不像101年課綱與將於8月1日上路的新課綱,強調特定歷史事件。她也進一步舉例,95暫綱的思想史教學有時代架構,比如某一段時期世界各區域都有哲學的突破,95暫綱會歸納各區域的共通性,培養哲學思維,但目前的課綱與新課綱打散了原有的時代架構,「學生只能死背這個地方發生什麼事情,」她顯得無奈。
而這也成為學生論述強調退回新課綱,回到98課綱背後論述的價值。徐万晴也訝異於學生論述的轉變。
但教育部卻沒有發現,仍停留在回應新舊課綱並行、爭議不列入命題以及內容十七項爭議的框架內,對於歷史核心能力養成並沒有相關回應。
「這很像是你單方面要學生聽你的話,」剛從研究所畢業的王小姐看到今天宜蘭高中課綱座談會教育部發的資料,資料上分別列出新舊課綱的17項爭議,並列出多元觀點,但多元觀點下方就是列舉正反意見。然而,王小姐觀察,許多正方意見僅以「呈現史實」帶過,「這哪有多元?」她感到困惑。
當學生抗爭論述主體已經從新舊課綱爭議退出,轉向追求培養歷史核心能力的98課綱,教育部還在列舉新舊課綱的差異,無異於讓自己一直以來所說的「願意跟學生面對面溝通、傾聽,」顯得對不上溝通的頻道。況且根本的深層問題是,台灣存在著國家認同的差異,至今未有共識。
但大家不禁問,過去在高壓的戒嚴時代,有鄭南榕以自焚追求言論自由;為什麼如此自由、民主的台灣,反課綱的學生需要以闖進教育部的違法的手段,追求撤回課綱?
一位出生於1990後的台大畢業生說,上一代沒有民主,所以抗爭,這一代從小就出生於民主社會,所以很害怕有一天會失去民主,他們很在乎透明、公開、參與的協商式對話,而不是上對下的回應與說服。如果不明瞭青年學子的心,溝通難有成效。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9679#sthash.Q72Ye8Ea.dpuf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