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轉載:八仙惡火引爆資源爭奪戰

焦點評論:八仙惡火引爆資源爭奪戰(劉育志)

 
 
 
更多專欄文章
八仙塵爆一瞬間造成將近500位燒傷患者,對救難及醫療體系產生極為龐大的壓力。塵爆隔天有180餘位傷患住進加護病房,5天後有超過270位傷患住進加護病房,更有多名傷患裝上葉克膜維生系統。
最強動新聞看這裡
如此大量的傷患已演變成一場慘烈的「資源爭奪戰」,畢竟醫院裡的人力物力都有限,即使大家都希望給患者最完善的照顧,但實在力有未逮。陸陸續續傳出傷患家屬的不滿指責「送錯醫院」、「延誤治療」,都是可以預期的狀況。
全台灣僅有燒燙傷加護中心167床,燒燙傷病房128床,唯有運用「檢傷分類」的概念才能把資源做合理且妥善的分配。為了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第1次世界大戰期間,大家開始進行檢傷分類,當遭遇大量傷患時,盡快將傷患分為3類,第1類是「不管救不救都會死」,第2類是「不管救不救都會活」,第3類是「搶救之後可以大幅提升存活率」。不難理解,我們需要將較多資源分配到第3類患者。 

應由政府執行分配

2014年,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大約11萬3千筆燒燙傷患者的住院資料後,根據年齡、燒傷面積、存活率等,對大量燒燙傷患的檢傷分類做出建議。他們建議要把醫療資源優先給予存活率大於90%的患者,存活率介於50-90%的患者次之,存活率介於10-50%的患者再次之,至於存活率小於10%的患者則會排在最後。
以20多歲合併吸入性灼傷的患者來說,燒傷面積小於30%,存活率將大於90%;燒傷面積超過70%,存活率將低於50%;燒傷面積超過90%,存活率將低於10%。因此應當優先將資源給予燒傷面積小於30%的患者。「資源有限」的說法聽起來非常殘酷,卻是鐵錚錚的事實。由於分類標準與民眾預期心理截然不同,所以任何醫師或醫院,都無法承擔資源分配的責任,資源分配的標準應由政府來規範並執行。 

配置錯誤全盤皆輸

畢竟,政府存在的目的正是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而非媚俗的討好,創造虛幻的希望。錯誤的資源配置將事倍功半,最終甚至可能白忙一場,全盤皆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