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轉載:李開復:放下驕傲吧! 我能改變世界 心態的背後,可能隱藏著 救世主情結 的傲慢

李開復:放下驕傲吧!「我能改變世界」心態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救世主情結」的傲慢


文:李開復 
「年輕的時候,我一直認為,當你離開世界時,希望這個世界如何記錄你,那就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所以我總會問自己:『我要怎樣的墓誌銘?』…病中反思,才看見自己的盲點:原來我看重的不僅是做了什麼、有什麼貢獻,墓誌銘情節其實是讓自己套入了『身前身後名』的枷鎖中!…病後覺悟,我不再在乎這些,我不認為再過五十年,這個世界還會有人記得我,我也不在乎是不是有人還記得我,因為都不重要了!我現在最在意的是,我能不能讓身邊的人感受到我的溫暖、善意?我是不是能夠不問愚智優劣、毫無差別的對待每一個跟我有緣相見的人?」
打破了墓誌銘情結,我身上的負擔不知不覺也輕鬆多了。一個早晨,我出外散步時,又遇見了那位掃落葉的老人。
我常遇見他,剛開始還以為他是負責那個區域的清潔隊工人,後來才聽說他是附近的住戶。每次同他擦肩而過,他總會跟我打招呼。那天,我主動停下來跟他道謝。我說:「謝謝你!這條路每天都掃得很乾淨,都是你的功勞!」他停下來對我一笑:「唉!你不知道!我的心是髒的,所以我都看到髒,我是在掃我自己的心啊!」
他的話著實讓我嚇了一大跳!一個貌不驚人、再平凡不過的老人家,竟然說出這麼平平實實、又發人深省的話。
也許是我在台灣養病的生活比較從容、悠閒,也許是我看見過去對名聲的追求是多麼虛妄,我現在更容易在許多市井小民身上,看到很多美好的素質。那位老人家如此,我遇到的許多計程車司機、公車司機,或是餐館的服務人員也是如此,他們都親切有禮,謹守著自己的岡位,兢兢業業。
當我擁有千萬粉絲的時候,我其實看不到這些個別的「人」,我只看到自己。再往深處探尋,我的根性裡有一個埋藏得很深的東西──驕傲。那是比好名更有傷害性的東西。
父親很早就看出我這個毛病,所以他在給我的信裡再三提醒我,切莫驕傲、驕矜必敗……。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曾因為我誇言「我連九十九分長什麼樣子都沒看過」,重重地處罰我,要我謹記謙虛才是美德。可是這種根深柢固的習性,沒有經過人生大痛的震盪、打磨,確實很難改。即使一時體悟,也不可能馬上煙消雲散;隔一段時間,可能又變換成不同的事件冒出頭來。只能一次又一次的提醒自己、看住自己。
在五個姊姊裡,五姊開敏可能因為也在學術圈,所以她最能貼近父親的生命情懷。她告訴我,父親個性溫和,但其實他在某些方面是很嚴厲的。她最無法諒解父親的一點,就是父親常會給我們幾個打分數,像是她都已經四十歲了,在工作上雖然表現優異,備受肯定,但父親最高只給她八十分。我沒經歷過這一段,她卻有一段時間頗受困擾、對自己很洩氣。幸好她後來成為諮商輔導專家,自己慢慢化解了那段委屈。
從教育的觀點,我確實不贊成父親給孩子打分數。但是,理解了父親一生如何「嚴以律己」之後,我慢慢體會到,這是要我們對自己有最嚴格的自我期許。這個分數,不是外在評價,而是內在的自我檢視。所以,在我犯錯時,父親要我「看看自己有什麼感覺?」只要自我檢視的能力還在,即使有任何言行偏差,自己都能校正回來,不會迷途太遠。
生病之後,這個自我校正的開關似乎就打開了,我身邊的很多機緣也一觸即發,內在的明燈一盞一盞地亮了起來,一步一步把我導引到正確的方向。
跟朋友談到父親給我們打分數的故事時,朋友告訴我,這大概是長期在中國民間流傳的「功過格」概念,有點「吾日三省吾身」的意思。他還說,已故儒學大師唐君毅先生晚年曾給自己的一生打分數,他給自己不及格。原因是他在病中自我反省時發現自己:「吾自負能超凡絕俗,乃益見吾之同儕之凡俗。吾之傲慢,遂潛滋而暗長。」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自命不凡、自視甚高時,其實就是把同輩人都看扁了;然後越是這樣,高傲、驕慢之心就會越來越肥大。所以,當我企圖「改變世界」時,我就有了「世界不完美」、「我有能力改變世界」的假定;而這個企圖心的背後,其實還有一個更為不堪的心態,就是「我比這個世界大多數人優秀!」「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需要我的『拯救』!」「我要除惡行善,救濟天下!」……這種「救世主情結」,很可能是來自我潛藏在意識深處的傲慢──雖然我表現出來的可能是熱心助人、熱心公益,關切時事……。
2015年初,我又在Facebook發了一次賈伯斯的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視頻,並說道:「每年都應該看一次。」那天,我也重新看了一次。
這場演講最耐人尋味的是他的最後總結:「常保求知若渴,常存虛懷若愚(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剛開始,我對下面這段話特別感到心有戚戚焉──「時間有限,不要浪費,活在別人的人生裡;不要被教條困住,活在別人思考的結果裡;不要讓別人給的雜音淹沒了你內在的聲音,最重要的是,有勇氣去追隨你的真心與直覺。它們常常最知道你想做什麼。其他的都是其次。」
那時候,我剛剛跟Google展開接觸,準備離開微軟到Google發展,後來的微軟官司風暴都還很遙遠,我的心裡,被「有勇氣去追隨你的真心與直覺」這句話鼓盪著,因為這也一直是我不斷向前的準繩。當我看到他雖然病得這麼重,還能保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而且他也從未離開工作,這種旺盛的企圖心與奮鬥精神,確實引起我的深刻共鳴。 

賈伯斯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

可是,當我也在鬼門關繞了一圈回來,我從賈伯斯的演講裡看到的,就不只有這些了。尤其是當我將比爾蓋茲2007年夏天在哈佛的演講也重新看了一次之後,我發現,修過死亡學分的賈伯斯,和沒遭遇過生死災難的比爾蓋茲比起來,他們表現的生命力道還是有所不同的。 

比爾蓋茲200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

蓋茲退休前是個熱愛競爭的人,他慣常將每一個商業競爭當作是一場比賽,開會的時候希望能挑出部屬最多的毛病,看到競爭對手就忍不住手癢……。他的習性,也讓整個公司進入最大化商業價值的怪圈,但微軟壟斷案使他受到巨大的打擊。他的英雄形象被美國司法部描述成霸道無理,這使得他決定慢慢淡出,他幾乎把全部財產捐獻出來,開始投入慈善事業。看到蓋茲在演講中暢談如何促進人類社會的公平,慷慨陳詞,令人動容。所以,一般的評價認為,蓋茲的改變比賈伯斯更具體、更無私,也更明顯一些。
我也曾經是這麼看的,然而生病之後到現在,我對他們二人又有了新的認知。
蓋茨做的事確實是了不起的,但是他看事情、做事情的方法,還是用他掌管微軟的慣性。他用他的智慧找到「對手」──例如:貧富不均、病毒等「壞東西」,也挑出對手的弱點,然後用他的好勝心和執著、努力,直到將對手克服為止。所以我們都為他喝彩,拿他作為「富人行善」的典範。但其實,跟我過去犯的錯誤一樣,他的心態還是朝向「最大化影響力」,也沒有放下對名聲的重視;而且,也還有幾分知識份子、傑出人士的驕傲。
賈伯斯在工作會議中突然從椅子上滑落倒地的影像,曾有人嘲諷他到死還不忘工作。但深悟禪機的朋友卻淡淡的說:「等修到跟他有相同境界再批評不遲。」我的境界還差得遠,自然無法全然理解,但對於他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在死亡面前,人最終都會把所有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我的一生到底怎麼了?生命是什麼?這種關乎自身的大哉問,就會讓人從「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反身向內」,把關注的焦點回到自身。每一個人都會選擇一種觀看世界的角度,至少我從賈伯斯身上看到的是,他更專注在自己所愛的工作,不太理會這個世界如何評價他;儘管很多人覺得他驕傲、目中無人,他也無所謂,因為他不願意花時間取悅世人,他只在意如何滿足自己對生命無窮的探問。而他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是「永保初心」,人生儘管迂迴多艱,但永遠要「莫忘初心」,如泉始發、如嬰兒般對未知保持開放。
所以,比較起來,我覺得賈伯斯更有智慧,更有初心。也許,經歷過死亡,眼界自然不同。
世俗的成功,很容易讓我們自以為高人一等,殊不知這只是「小聰明」,甚至叫做「世智辯聰」,是學習佛法的八種阻礙之一,會遮蔽我們開放自己、接受更多訊息的可能性。
我不知道在未來的人生是否能夠將「驕傲」從我的根性中徹底拔除,至少目前,我看見它了,我會隨時提醒自己,也希望朋友們也隨時提醒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