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諮商室】誰會去找徵信社?
2019-05-19 00:00:0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你認為徵信社的客戶是誰?」
最近一個針對學員都是中高齡uncle、auntie的哲學工作坊,我們討論到這個有趣的問題。
我看到大部分的答案,都是屬於客戶的「身份」,會找徵信社的,無非是老婆丶老公丶老闆丶老闆娘、公婆、爸媽、兒女、小三、死對頭、律師、職場員工、好事的親戚朋友,感覺社會黑暗,步步驚魂,彷彿誰都不能信任。
另一類的答案,顯示的是「關係」,這個比較複雜一點,比如商業勁敵、選舉對手、經常吵架、或是分居兩地的夫妻,叛逆青少年的父母,有外遇紀錄的配偶,準備離婚的人,對合作對象有懷疑的人,甚至「懷疑小狼狗有小三的貴太太」。看到這些答案,讓我對這些叔叔阿姨們的生活圈子充滿好奇。
但是我最感到有興趣的,是第三類答案,屬於個人「特質」。比如疑心病很重的人,需要證據證明自己的懷疑正確的人,自我價值感低、自卑的人,過往有被傷害經驗的人,控制慾強的人,好勝的人,凡事往「外」尋求答案的人,耳根子軟、不判斷是非、喜歡看圖說故事的人,心中過多小劇場、活在自我世界中、難以信任他人的人。
但無論是哪一類,幾乎所有人都同意,只有「自我價值感低、自卑的人」才會去找徵信社,換句話說,這些人是我們口中的「弱者」。
表面的行為,可能與真相背道而馳
思考最有趣的地方是:邏輯往往能夠指出「真相」,而真相跟「表相」往往背道而馳!
比如一個說「我跟你說實話吧!」的人,說的八成是謊話。會說「我不會害你的」,就是想著就是要害你的人。至於希望自己與眾不同的人,往往是因為自己跟其他人一樣;至於那些想要跟別人一樣的人,往往才是與眾不同的人。
比如2019年四月,知名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在美墨邊界舉辦音樂會,紀念德州拉雷多和墨西哥新拉雷多(Nuevo Laredo)的姊妹市情誼,他希望透過音樂弭平分歧,強調人們應尋求溝通,而不是築牆阻絕。
當時他說了這段話:「就像你們都知道的,在文化上,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都在築橋,而不是築牆……我這一生都生活在邊界。在不同文化的邊界,在不同專業的邊界,在不同音樂種類的邊界,在不同世代的邊界。("As you all know, as you did and do and will do, in culture, we build bridges, not walls.... I've lived my life at the borders. Between cultures. Between disciplines. Between musics. Between generations.")」
馬友友認為無論是美國人,還是墨西哥人,只要是人,都是一樣的。但是他之所以會這麼想,正表示了他意識到自己跟美國人、跟墨西哥人都不一樣。
所以會去找徵信社的人,非但不是「自我價值感低、自卑的人」,而且剛好相反,是「自我價值感高、自負的人」!
醒醒吧,他們才不是典型的弱勢受害者!
「怎麼可能呢?」大家紛紛搖頭。
於是我請大家想一想,不管委託人的「身份」是誰,跟被調查對象的「關係」是什麼,既然會去找徵信社找證據,一定是有所懷疑。
「會願意掏腰包花一筆大錢去找證據的人,覺得自己的懷疑是對的,還是錯的?」
──當然覺得自己是對的。
「找到證據之後,想要幹嘛?」
──當然是想要用各式各樣報復的手段,來控制對方。
一個認為自己是對的,而且想要控制別人的人,是典型的弱勢受害者嗎?
──當然不是。
所以會去找徵信社的人,通常非但不是弱勢,甚至是「自我價值感高、自負的人」,無論他的身份是小三, 懷疑另一半有小三或小王的伴侶,還是懷疑小狼狗有小三的貴婦。
真正的弱者,往往被深深的無力感包圍,以致於無法採取任何行動,甚至接受,認為自己身上會發生這些不好的事,自己也有責任。這樣的人,是不會花錢掏腰包去找徵信社的。
至於會去找徵信社的人,等於主動站到「被害者」位置上的人,即使事實證明他們確實是被害者,也不要誤認為「被害者」等於「弱者」,因為他們才是真正自我感覺良好,甚至驕傲自負的人。
那麼,你,是徵信社的潛在客戶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