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轉載:請法官有擔當 別再把責任推給精神科醫師

請法官有擔當 別再把責任推給精神科醫師

殺童嫌犯王景玉。資料照片

字級:

 
 
 
作者:陳雨柔(台大法律校友)
 
日前殺女童的兇手王景玉,有吸毒史及精神科就醫史,依台灣法官過去對類似案件的認定,很有可能王景玉仍會被認為因精神狀態有問題而因此躲過死刑。
 
政府相關單位當然應儘速建立強化精神病患前端管理及追蹤輔導,以避免再發生社會憾事。但本人身為小民,呼籲在本案,法院能夠負起擔當將王嫌立刻判處死刑,由最高法院92年台上字第5019號判決表示「鑑定報告祇為形成法院心證之資料,對於法院之審判並無拘束力,故待證事項雖經鑑定,法院仍應本於職權予以調查,以期發現事實之真相,如鑑定報告顯然存有疑義,於究明之前,仍不得遽採為判決之基礎。」由這個判決我們可以知道,精神鑑定結果並不當然拘束法院,法官仍具有最後的決定權。
 
實務上,也多有前例,法官不採信精神科醫師鑑定結果。最高法院101年台上字第5133號判決:醫學專家對行為人精神狀態進行鑑定結果,提供某種生理或心理學上之概念,法院固得將該心理學上之概念資為判斷資料,然非謂該鑑定結果得全然取代法院之判斷,行為人責任能力有無之認定,仍屬法院綜合全部調查所得資料,而為採證認事職權合法行使之結果。尤以酒後是否因而意識能力與控制能力已有欠缺或減低,原為一時之精神狀態,非如精神病患之有持續性,自無從如對一般精神病患得就其精神、心智等狀況為鑑定。是法院綜合行為人行為時各種主、客觀情形,認事證已明,無再贅行鑑定之必要,而綜合全部卷證,自為合理推斷,洵非法所不許。
 
從判決文中,可以觀察出目前實務上,法院仍把案件事實內容當成主要的評價標準,而精神醫療機構所提供的精神鑑定文書,只是輔助的說明書。本人身為小民,了解民意輿論對於人生規畫並沒有要選舉從政的大部分司法官其實無法造成真正的壓力,但是必須提醒司法官們,不要為了自身利益及學界發展,而曲意迎合歐美有錢人權團體及學界的價值觀,無視台灣法界運作的實況,把判決死刑與否的責任推給精神科醫師,而忽略了辛苦繳稅讓你們有終身職保障的台灣基層普羅大眾。

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轉載:別管吸毒或精障 先來了解 精神鑑定 怎麼做?

別管吸毒或精障 先來了解 精神鑑定 怎麼做?

精神疾病並非重點,重點是犯罪者其是否可以辨識犯罪的是非善惡行為,並可以配合這種辨識能力做出犯罪行為

文/楊惠君 2016-03-30 16:48
別管吸毒或精障 先來了解 精神鑑定 怎麼做?
犯下駭人割喉案的王姓嫌犯(前右2)嫌移送地檢署時遭大批憤怒民眾包圍毆打。各界針對其是「精神病患」或「吸毒引發的精神症狀」爭論不休,其實,兩者皆非其是否可減刑的絕對因素,仍要進行專業的精神鑑定才能釐清,專家呼籲應儘快進行。圖/《中央社》
犯下駭人當街割喉案的王姓兇嫌,以如此兇殘的手法、加害一個毫不熟識的天真女童,精神狀態一直成為焦點。加上其既有吸毒史、又有曾至專門收治精神疾病台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急診紀錄,是吸毒發狂還是精神失常導致犯案,不僅政論節目名嘴講的口沫潢飛,台北市刑警大隊甚至自行公開定調是「精神病患殺人事件」,將「犯罪醫療化」,引發爭議。
《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案本月(2016年3月15日)才正式實施,法務部修正第6條規定將「病歷」與醫療、基因、性生活、健康檢查及犯罪前科同受「特種個資」保護範圍,需經個人書面同意才可蒐集用,公務及非公務機關依公務或義務需要才可請求相關單位提供特種個資。豈料,公部門竟公然談論,不僅有帶頭違法之虞,對釐清案情毫無助益、對社會教育更是錯誤示範。
事實上,王嫌的犯罪行為已很明確,但犯案動機與原因是自己理智可識別的行為,亦或毒品、疾病等因素,都需要專業的鑑定。重點是,無論吸毒或精神疾病,即使是事實,都只是參考依據,不能直接和構成《刑法》減刑要件畫上等號。國內精神鑑定專家呼籲,這類重大刑案者,檢調單位最好儘快會請精神專家進行精神鑑定,不僅有助於鑑定的「時效」,供司法裁判參酌,也能以正視廳。
行為怪誕 手法兇殘  不一定精神失常
案例:2001日本附屬池田小學無差別殺人案

圖/網路資料照
2001年6月8日,37歲的宅間守帶著刀衝入池田小學,見人就捅,結果造成兒童8人死亡,13名兒童和2位教師受傷。殺人前,兇嫌曾吞了十倍正常份量的鎮靜劑,製造幻覺症狀,被逮捕後,佯裝精神分裂症患者。
精神鑑定結果:精神正常。兩次精神鑑定的結果表明,兇嫌有一些人格障礙,但沒有「可以免除行為責任能力的精神問題」。
案例:2013年嘉義醃頭顱案

圖/翻攝《東森電視台》
嘉義一處宮廟公廁發現一個女性頭顱,查出死者是住在新北市三重的陳姓女子。檢警深入追出她的廚師二哥,為詐領保險金將她分屍後棄屍。檢警逮捕陳男,但他強調自己有幻聽及遭外星人、軍人控制追殺。開庭時還曾一度閉目搖頭、口吐白沫。
精神鑑定結果:精神正常。鑑定報告指出,無法證明陳嫌有解離、多重人格的證據,而庭訊時口吐白沫應是太緊張所導致,其具有可接受審判、並可辨識違法行為的能力。
案例:2014年台北捷運隨機砍人案

圖/《中央社》
21歲的大學生鄭捷刻意選台北捷運最長站距的龍山寺站至江子翠站間,持預藏兇刀隨機亂砍,造成4死24傷。事後,其稱「從小就立志要殺人」,犯案前更在臉書上預告「要做大事」。
精神鑑定結果:精神正常。鑑定報告指出鄭捷具有反社會、自戀的人格特質,欠缺同理心,但犯案時未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使辨識行為違法能力欠缺情況,「具有受審能力及到庭參與訴訟之能力」。
為什麼需要做精神鑑定? 
參與多起精神鑑定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顧問醫師、輔大法律系助理教授吳文正解釋,談及精神疾病傷害行為,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醫療部分,依據的是《精神衛生法》第41條,「嚴重病人有傷害他人或自己或有傷害之虞,但其拒絕接受全日住院治療時,衛生局得指定精神醫療機構予以緊急安置。」這個前提是「嚴重的病人」,目的是為了保護病人傷害自己或他人才讓他強制住院。
但若是已經行兇、出現犯罪事實,兇嫌是否有精神疾病,即歸司法層面去處理,由於《刑法》第19條規定「行為時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或欠缺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者,不罰。行為時因前項之原因,致其辨識行為違法或依其辨識而行為之能力,顯著減低者,得減輕其刑。」但是,該條還但書「前二項規定,於因故意或過失自行招致者,不適用之。」
所以精神鑑定不只在鑑定犯罪者是否有精神疾病,還要針對其就醫史、行為史去判斷,他在犯罪的當下精神的狀態,有或沒有發病、即便有病「需要不要全部或部分減輕其責任」。意即,要鑑定其「是否具有可以辨識犯罪的『是非善惡』能力,以及可以配合這樣的辨識能力做出犯罪行為。」釐清疾病與犯罪的因果關係,這個是對當事人法律行為上的評價,再交由法院做為量刑裁決的考量。
精神鑑定是怎麼做的? 
精神鑑定的內容大致包括:
一、心理測驗:智力、人格測驗,是否欺瞞鑑定。
二、壓力指數檢測:有無交感、副交感神經失衡。
三、血液、腦部、生化檢驗。
四、會談
曾赴英國專研兒童青少年精神鑑定醫學、參與鄭捷案精神鑑定的台大兒童精神科醫師丘彥南指出,精神鑑定依每個個案狀況不同,進行鑑定的時間長度、內容及組成的團隊也不同,也會有心理師、社工師一起加入。有些情況很明顯,一次就可以解決。有些因為過去就醫資料很缺乏,各種反應、表徵也有變化,易有詐病的可能,即會針對其設計不同的檢測法,甚至必須讓其住院觀察其變化。
鄭捷案中,台大的精神鑑定團隊即與其進行4度面談、相關證人會談達18次,並針對鄭捷血液、腦部、生化檢驗。除了直接會談醫師,還有就醫人格評估、病歷及行為史進行評鑑的後援部隊,才完成鑑定。
吳文正和丘彥南都認為,以這次北巿內湖區當街割喉案,若檢警認為兇嫌需要進行精神鑑定,「應該愈快安排愈好」。吳文正說,因為案發後第一、二天,犯罪者的記憶最強,時間久了、記憶淡去,再加上犯罪者也有防衛心,屆時說都說不清楚。
精神科醫師會不會被偽病者騙?
有一句玩笑話說:對醫師說謊話會死、對法官說實話會死。精神鑑定雖然是由醫師執行,但是司法的一環,讓執行的醫師常面臨「詐病」的考驗,也是推理劇戲最熱衷的題材,日本電影《腦男》便以此為題材。「但是,我們沒有那麼好騙的。」丘南彥說。
精神醫學會目前有一個精神鑑定小組,定期進行相關的專業交流與討論,法院或檢察官委託的精神鑑定案件,無論是交由個別醫師或醫療機構,都會選擇具有鑑定經驗者與團隊。
丘彥南表示,進行鑑定的醫師都會特別「提高警覺」,不是單靠病人的症狀、說詞或生理檢查而已,要和其相關的病症、甚至過去的態度與說法等、甚至是表情,多方面的組合評斷,譬如說,病人稱其有幻聽、妄想等,但這類精神分裂症者還會合併有其他的症狀和特別的表現,不是單說有幻覺、就足以解釋,「這便要靠經驗的累積,了解各種精神疾病的症狀和合理性,這可能是測謊儀都測不出來的。」
吳文正提到,過去曾進行一名精神鑑定,個案是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到百貨公司行竊取走了高級精品,雖然病史明確,但後來會談即發現,「他行竊的當下並沒有疾病症狀出現,而且十分清楚,『偷東西是不好的』、但是『這個東西很貴買不起』,所以疾病不是他失控行竊的原因。」
反社會人格是更棘手的難題
吳文正說,很多人習於把重大違常的犯罪,冠上精神病。事實上,「精神疾病是社會的弱勢,判斷能力較常人差,常被利用當詐騙人頭等等,他們被害的機會遠遠高於害人的機會。」
丘彥南也指出,如果疾病很嚴重、明顯的精神疾病,多半會去就醫、甚至住院。最難防範的是一些其他異常不顯著的人格違常者,才有能力犯案。
吳文正表示,大家只把焦點放在精神疾病,其實多數無差別犯罪者都沒有精神異常、而是反社會人格。這些人無法受學校、工作、婚姻等等社會規範,衝動控制有問題,也沒有同理別人的心,習於採取破壞性的方式去對抗規範,「所以常反覆犯罪、不斷製造衝突。」
吳文正和丘彥南都認為,要防範反社會人格的形成或犯罪,是整體國家社會發展、學校與家庭教育都要配合去思考,要全面性、長遠性去做,因為犯罪原因是多重性的,絕非單靠司法和醫療可以解決。

轉載:翁啟惠讓強權難欺的中研院長因錢沾灰

【封面故事】翁啟惠讓強權難欺的中研院長因錢沾灰2016-03-30 15:14
朱家驊因惹惱蔣介石,代了十八年院長無法真除。
蔡元培維護獨立不進京,胡適公然直指蔣介石「你錯了」
翁啟惠之前的中研院院長,幾乎都以爭取人才和經費為已任,在民主化之前還要能抗拒政治干預,甚至為此遠離首都。翁關懷台灣產業的轉型,要用技轉機制把中央研究院重要發明產業化,卻也因技轉惹塵埃。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最近陷入浩鼎案風暴。在翁之前,中研院有七任院長,從蔡元培、朱家驊、胡適、王世杰、錢思亮、吳大猷到李遠哲,歷任院長還沒出現過公私不分的質疑並引發朝野關切。
若從器識和視野論,翁啟惠之前所有院長幾乎都以爭取人才和經費為已任,並備受折磨。不僅如此,在民主化之前還要能抗拒政治干預,並預想未來院長人選。

朱家驊犯上,院長一代十八年

中研院首任院長蔡元培以兼容並蓄尊重學術獨立自由治理北大,成立進德會,在追求人權的抗爭中,和蔣中正愈走愈遠。抗拒的辦法就是不入南京,從中央研究院成立伊始,蔡元培選定在上海開第一次院務會議,而不是南京。而這也確認了政治和學術獨立之間必要保持距離。

知識分子窮且益堅,蔡元培不治產,窮到沒有房子,一九三五年,胡適、傅斯年發起募捐,要為他買房養老,這是師友佳話。

蔡元培逝世到中研院評議會依法選出三位院長候選人朱家驊、翁文灝和胡適。

蔣中正原向評議會推荐顧孟餘,但一票未得。而朱是蔡元培任上最後一任總幹事,也是國民黨中宣部長兼特務機關中央調查局長,卻不能揣摩蔣的意旨,這讓蔣極為難堪。蔣原想圈選時任駐美大使胡適,經王世杰勸阻。因極不滿意評議會選舉結果而拖了半年,最後蔣圈選朱,但有點意氣地加上「代理」兩字。

朱家驊一「代」十八年。胡適回憶朱家驊:「朱先生當了十八年的院長,像傅孟真、陶孟和(社會所)、李四光(地質所),共有十多位所長,都是很有脾氣的人。他能維持十八年之久,我真佩服他。」

一九四一年,教育部部長陳立夫有意將中央研究院納入轄下,而蔣中正則欲將其轉隸考試院,將其層級壓低。朱家驊還寫信給傅斯年,倘若蔣中正一意孤行,他將辭職以示抗議。朱雖是黨官,但在學術上也不容政治干預。

院長就職,胡適直說總統「您錯了」

抗戰勝利後中研院遷回南京,一九四八年選出第一屆院士,各所本已大興土木,然而國共內戰接連失利,隔年朱家驊預見形勢轉移,已先著手遷台,但只有傅斯年領導的史語所大部分人員和文物圖書,和姜亮夫任所長的數學所圖書遷台。大多數院士除在美國外,都選擇留在中國。

一九五七年胡適擔任院長。出任前要先經評議會選舉,胡適以最高票獲選,蔣特地來參加胡適的就職典禮,但在講話時連帶批判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胡適當時直說「總統您錯了」,道德倫理本非中國文化所獨有,五四的意義在於提倡「民主」和「科學」,而科學的精神正在於「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並不是內戰失利遷台的原因。

現場目擊者呂實強形容:蔣中正聽後怫然色變,意欲拂袖而去,所幸副總統陳誠扯其衣角,強自隱忍。

對照當天蔣的日記,蔣還是忍不住大罵胡適:「今天實為我平生所遭遇的第二次最大的橫逆之來。……我不知其人之狂妄荒謬至此,真是一狂人。今後又增我一次交友不易之經驗。而我輕交過譽,待人過厚,反為人所輕侮,應切戒之。惟仍恐其心理病態已深,不久於人世為慮也。」

胡適逝世,蔣送出輓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不論用什麼角度詮釋,至少說明蔣在公開場合,不得不給予胡適高度肯定。

胡適接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時,整個中央研究院的預算才八百萬元台幣,他不僅沒有獨立辦公室,整個總辦事處也都安置在各個所擠出的空間。蔣中正對他雖尊崇,卻不願意挹注大量經費,胡適總是想盡辦法從別的管道為中央研究院爭取經費。

這位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還曾把夢想投向當時台灣最有錢的兩個單位:台灣外匯主要來源的經濟部台糖公司,和省政府依為財政支柱的菸酒公賣局。

胡適籲請這兩個單位,分別包辦植物所籌備處和化學所籌備處,這兩單位當然也不可能有所回應。胡適想望的兩大金主始終也只能是夢中情人,但也證明胡適為了中研院有多想錢。

王世杰推動所長任期制

胡適樂於幫助年輕學者且出手大方,但本人並不治產,清廉自持。他留下的幾乎全是書籍和手稿,最大宗的財物只是一、兩千美元的存款摺子。

王世杰繼胡適出任院長後,最重要的政策是:藉由學術交流讓台灣科學生根。王世杰當時構想,台灣的自然科學嚴重落後,人才嚴重不足乃根本癥結,因此最重要的工作是在四年之內扶植二十個以上的健全大學或獨立研究院所,培養各種所需師資,使科學在台灣生根。這工作若要有所突破,就須借助美國。

陳永發寫中研院院史形容王世杰是「龍困淺灘」,不過王世杰較胡適更用心用力於爭取美援。王世杰為貼補家用,不止一次出售個人收藏的書畫;辭世後家人遵囑,將那些捨不得賣的稀世珍藏全數捐贈故宮博物院。

王世杰另推動所長任期制,一任三年,連聘得連任一次。此制度直到最近才因歷史語言所所長黃進興進入第三任遭遇挑戰。此外,王同意副研究員也可以和研究員一樣,在所務會議上表達意見,從此研究員壟斷所務的局面便被打破了,也因為批評而有改革。

錢思亮繼王世杰「自動」退休後接任院長。錢木訥寡言,治事謹慎,每天清晨上班起碼五個公事包,下班還帶回大批公文卷宗回家批閱。他處事圓融,治事座右銘是「事緩則圓」,遇有棘手的公事不立即採取行動,讓時間來解決問題。

錢思亮提中研院第一個五年計畫

面對權力,他不會公然對抗,但畢竟出身北京大學,深受蔡元培學術獨立思想的影響,總會竭盡所能,暗中阻擋意識形態和黨部組織公然大舉進入文教機構,維持中央研究院的學術獨立。

錢思亮廉潔不苟,官俸之外,分文不取,在把特別費視同私房錢使用的時代,他除了公務所需之外,涓滴歸公,每年過年過節用以酬謝同仁辛勞。

錢思亮處於台灣經濟已起飛的時代。當時蔣經國集中國力於十項建設,中央研究院的預算已經從二○○○多萬元台幣提升到一億元。一九八九年,錢思亮更在院士會議的積極推動下,提出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個五年計畫,把全院預算從一億元逐步提升到七億元。

錢思亮堅持反對將院士公開除名的政策,不僅爭取到一些曾赴中國大陸參觀但感覺失望的院士回歸,也得以吸引院士們回台積極參與活動,包括接任下屆院長的吳大猷。

吳大猷追念錢思亮:「信守學術尊嚴的基本原則,不屈服於外力,不譁眾取寵、不冒充內行,不追求權力,不植黨營私,不苛待下屬,處事尤其絲毫不苟。」

李遠哲募款功力不輸猶太人

吳大猷接替錢思亮出任院長,任內台灣逐步進入民主化時代,受立法院的折磨也愈來愈難過。雖然如此,主持中央研究院院務十年間,預算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由七.五億多元台幣增加到三十億元。院區新建了十餘棟大樓,編制員額數由五○○多人增加到一四○○多人,學術研究水準也水漲船高,研究領域也擴大到基因定序等最新的學問。

不僅增加了預算,也建立了學術評審制度,提高研究品質。自錢思亮時代已開始籌備的生醫所、原分所和分生所,吳大猷皆持續鼎力支持。若非他親自面見李登輝總統,建立特聘研究員制度,生醫所能否繼續存在殊難想像。

李遠哲回國接受總統李登輝任命,他按照當時的法令自動放棄美國國籍,全心全力為台灣的學術發展奮鬥。為了建立法治,繼王世杰嚴限所長只能連任一次,李遠哲推動院長任期制,院長一任五年,宣布自己在第二任任期屆滿以後一定會辭去院長職務。他相信只要全心投入工作,十年時間便可以讓中央研究院更上層樓,成為亞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機構。

十二年任期內,憑藉他的聲望和手腕,中央研究院預算增加了三倍有餘,以每年平均成長一○%的速度,從三十幾億元台幣增長到將近一○○億元,使中央研究院成為在亞洲令人注目、在世界上廣受同行肯定的學術研究機構。

在爭取經費方面,之前的院長都把眼睛專注在政府當局,而李遠哲深知美國著名大學校長的首要職責便是向私人企業家募款。一晚,李遠哲請許多大企業家吃飯,講完話以後,台灣資訊界兩大龍頭,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和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就各自認捐了一億元台幣,創下只有美國紐約猶太募款家才能誇示的紀錄。

李遠哲曾驕傲地宣稱在退休前,中央研究院不僅預算成長,工作人員也從約二五○○人倍增,包括研究人員約八○○人。他更可以誇耀,在生物科技和化學動態學等幾個領域,中央研究院已有了令國際科學界刮目相看的成就;「亞洲第一、世界一流」不再只是天邊彩虹。

翁啟惠就任後,中研院經費已非院長最頭痛的問題,翁的思維也轉向為中研院研究人員生財。關懷台灣產業的轉型,說服政府通過有關生技新藥產業的法令,容許政府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只要能提供主要技術,得到任職機構的同意之後,便可以取得生技公司的股權,並擔任其「創辦人、董事或科技諮詢委員」。

最沒經費壓力的翁啟惠卻陷金錢風暴

這些創舉,旨在建立一個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基礎環境及機制,用技轉機制,把中央研究院的重要發明推向產業化。

不過,翁啟惠卻也因技轉陷入股市內線風暴,這和學術研究品質沒有直接關係,但翁若以知識分子自許,那就要思考學術風氣和個人進退的風格甚至風骨。對此,翁院長能不戒慎恐懼,如履薄冰?
(本文參考陶英惠和陳永發撰寫的《中央研究院史初稿》、《追求卓越:中央研究院八十年》,謹此致謝。)

轉載 蔡英文臉書 給王女士的一封信


給王女士的一封信:
敬愛的王女士
昨晚,在電視機前,看見您的堅強,您的勇氣。在這樣悲傷的時刻,您有條不紊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要大家記得,社會依然有善良美好的一面時,我相信,很多人都紅了眼眶。
我的心情很悲傷。不過,我知道,此時此刻,任何人說自己感同身受,都無法安慰您。因為這種事,除非親身經歷,否則很難體會那種悲傷有多深。
今天,每一個送孩子上學的爸媽,都緊緊牽著孩子的手,彷彿每放開一秒鐘,孩子就會陷入巨大的危機當中。我感到不捨,更感到責任。
您的呼籲,我都聽見了。我們的社會出了問題,我們的社會也受了傷。我不會只有心痛與不捨,我也不會只有憤怒。憤怒之後該做什麼,我已經有我的答案。
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有很多破洞。我的責任,就是讓每一個可能掉出這張網外的邊緣人,都可以被這張網接住,接受公平的教育,擁有穩定的工作,過著正常的生活。
我會用盡全力,把這些洞補起來,並且,在反毒,兒少安全,警力,心理健康和精神醫療這些面向上加倍努力。這是我會去幫您,以及幫所有臺灣家庭完成的艱鉅任務。
冒昧寫這封信給您,希望不會產生您的困擾。我知道您不想被打擾,所以我暫時不會去拜訪您。這封信,您也不用回覆我,專心把家裡的事情照料好。有任何需要,我們都會在您身邊。
這世界有很多不完美,但在不完美當中,依然保持著對善與美的信念,就是人性當中最光輝的一面。您做到了,其他的事,就讓我們替您達成。
敬祝 平安
蔡英文

轉載:盼勿消費小燈泡 女童案母:我只代表我自己

盼勿消費小燈泡 女童案母:我只代表我自己…

2016-03-30 08:29 中央社 台北30日電

女童母親 記者李承穎

分享
台北市內湖區女童案的女童母親今天在社群網站臉書發文表示,不能決定任何人、任何團體發表他們的立場,但站在母親角色,想呼籲,請不要消費「小燈泡」。
「我一直都只代表我自己」,女童母親表示,截至目前為止,對嫌犯、對死刑支持或廢除,沒任何想法想說出來,也沒發起或支持任何活動。
她說,一直都只代表自己,不能決定任何人、團體發表立場,或「藉我們的故事,發展出些什麼來」,但站在母親角色,想呼籲,請不要消費小燈泡。
女童母親表示,已收到很多群組貼著(白玫瑰上凱道=支持小燈泡)。「我真的只能代表我自己」,這樣的文字,看了真的不舒服,「你可以有你的立場,你可以代表你自己」,請不要代表小燈泡,好嗎?
她說,「連我,懷胎10月,母乳1年的我,都不能代表小燈泡了,請問,你哪位?」不針對白玫瑰(因為白玫瑰的活動沒有代表小燈泡,是後來轉貼發文的人加上的),而是致所有正在發酵中的活動。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轉載:好敢!傳林中森另立基金會 已刮台商2億

【獨家】好敢!傳林中森另立基金會 已刮台商2億

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2016-03-29 08:27
【獨家】好敢!傳林中森另立基金會 已刮台商2億
預計在520政黨輪替後正式成立、著眼兩岸交流的新人民團體「財團法人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將成藍營與對岸政商交流的新平台。(讀者提供)
買辦?勒贖?台商要被剝幾層皮?
日前有媒體指稱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籌備新成立的基金會是兩岸間的「新買辦集團」!?無論真否,這個基金會尚在籌備期間,聽說台商就已不斷被要求捐款,苦不堪言。而做生意的人,得看中國臉色,中國若仍持續和現存兩岸事務集團互動,商人們就只好繼續忍受這樣的「不樂之捐」,根據本報獲得的訊息指出,目前林中森這個基金會竟已經從台商方面刮出兩億的基金規模以上!
預計在520政黨輪替後正式成立、著眼兩岸交流的新人民團體「財團法人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將成藍營與對岸政商交流的新平台!據指出,海基會人事選後將改組,屆時若海基會董事會會議通過新的董事長人事案,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在基金會成立後,亦可望轉軌出任該基金會董事長。
本報接獲知情人士爆料,從選後至今,林中森曾多詢問中國台商募款,目前募款粗估已高達2億元,林以遊說和協助和對岸溝通的方式進行,部分台商向海基會董事私下抱怨有「不樂之捐」,而已知鎖定的募款廠商包括裕隆、遠東、潤泰、統一、華碩等台灣大型財團及部分金融業者,但財團法人登記資本額不會超過5千萬。
而隨著海基會可能改組,部分幹部也將跟著林中森投效該基金會;儘管內政部未證實基金會籌備單位已送件,但消息指出,籌備單位希望在520之後能儘快上線。而台資中小企業捐款則在數萬元到上百萬元不等。
另有消息指稱,基金會將設榮譽董事長職務,將邀請屆時已卸任的副總統吳敦義擔任,吳將成為基金會的「最大咖」,部分前藍營政壇要角也將轉任基金會「特別顧問」及董監事等職務。若吳敦義卸任時以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的名義訪問中國,中方將不會排斥。
據透露,籌備中的「中華民族發展基金會」強調要和中國的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接地氣」,促進兩岸青年交流,並表彰對兩岸交流有貢獻的人士。
而基金會與前副總統蕭萬長創辦的「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模式不盡相同,除了經貿交流外,也著重於文化交流,將推動兩岸「文化共同淵源」的探討,並可望設立兩岸青年文化交流相關獎項。
根據本報獨家取得,該基金會的「捐助章程」資料,基金會將以「推動中華民族發展」為宗旨,之下羅列七項業務,包括「探討中華民族淵源」、「闡揚中華民族成就」、「推動中華民族振興」、「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促進中華民族發展」、「表彰中華優秀人才」,以及「其他中華民族發展有關事項」。
針對籌組基金會曝光,林中森日前否認這是「新買辦集團」,未公開澄清有關募資的問題,並強調自己的角色是志工;海基會副董事長周繼祥則低調證實籌組基金會一事。海基會人員則強調基金會有「聽說」,但不了解情況,至於主管可能轉往基金會任職,「政黨輪替,免不了」。
此外,儘管內閣進入看守階段,新政府兩岸人事也尚未明朗,但海基會上週五宣佈,林中森仍率6人代表團前往中國「關懷台商」,7天行程足跡遍及福建、安徽、江蘇多個省市,並預計與中國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會面。

轉載:只能忍受2分30秒影片....關鍵評論網創辦人:跟 臉書世代 溝通,請記得這3個原則

只能忍受2分30秒影片...關鍵評論網創辦人:跟「臉書世代」溝通,請記得這3個原則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去年我們公司被邀請去新加坡參加一場數位媒體研討會,新媒體和傳統媒體一同參加這場三天的聚會,討論亞太地區最新的趨勢和發現,讓我們可以帶回自己的市場分享。
‪如同你所預期的,新媒體和比較傳統媒體的簡報是完全不同。大型傳統媒體依然持續強調他們印刷和電視的觀眾讀者有多大,在忠實讀者的心中有多重要和多有影響力。多數他們在台上簡報的主管是40-50歲左右。
‪新的數位媒體新創公司則強調他們有多快速、有效率,在台上的講者大約都是20幾到30幾歲。從觀眾的角度來看,這兩個觀點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差異,幾乎可說是較年輕的臉書世代和較長一輩世代有代溝一樣。
‪有一個美國學術研究機構,報告他們關於數位媒體讀者最新的發現。多數並不會太令人驚訝,在20-40歲目標讀者群中,‪手機佔超過5成的來源;對多數媒體網站而言,社群網站現在是最大宗的流量來源,而一般讀者選擇是否要閱讀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因素是我們臉書動態牆上有多常看到我們朋友分享這篇文章。
‪不過,有另外一個資料數據更有趣,也讓那天下午許多較老的聽眾搖頭不表認同和不敢置信:
‪研究顯示,20-30世代平均花在觀看一支影片的注意力極限大約是2分30秒。‪超過這個長度的影片我們甚至不會花時間點開來。
‪這跟這個影片內容有多棒、有多少資深製作人花了上百個小時打造這個內容都無關。他們的研究顯示在社群網站上,4G世代下我們可以隨時看想要的即時新聞、影片和資訊,如果年輕世代看到一個有趣的影片,但看到那是一個在Youtube上長達5分鐘、7分鐘或10分鐘的影片,多數人是連打開都不會。
那天下午的中間休息時間,我們聽到許多年紀較大的聽眾和主管在喃喃討論年輕世代有多重要,他們有多驚訝竟然要把影片做到這麼短才能抓住年輕人的注意力,以及想要在2分鐘的影片中打造出高品質、有深度、兼具平衡觀點和事實調查的影片有多困難。
最終,許多人懷疑,這只會對年輕世代本身造成負面影響,當他們越來越沒有耐心,他們會放棄看高品質的內容,沒有辦法有一個更完整的世界觀,只因為他們太沒有耐心了。
是的,這可能是真的,但這肯定也是一個代溝。
就用那個下午當作例子,我常常在不同的管理會議、朋友私下聊天中或是剛好跟一些公司的主管或人資經理說這個故事,他們有許多員工或同事年紀是在25到40歲中間。他們許多人感到脫節,迷失在巨大的代溝和不同的行為模式中,而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這種類型的隔閡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快。
‪我們該如何在兩個非常不一樣的世代中間溝通?最重要的精華重點是什麼?
‪直接說重點。
‪數位世代習慣每日瀏覽大量的資訊,並快速從中找到他們認為跟自己有關的訊息。這意味著不像上個世代的會議,整場可能要花上2或3小時,負責的主管會長篇大論講他個人的歷史,過去的困難以及他如何克服,事情現在已經很不一樣了。
‪請記住,任何超過2分30秒的影片甚至沒人想要點開來。‪這個故事有多刺激、你有多想要跟你的員工在早會上分享真的不重要。
如果一件事可以在3分鐘內結束,就別花上10分鐘。‪如果整場會議可以在20分鐘內結束,就別花上1小時。或更好的是,如果沒有絕對必要開會,那甚至根本就不需要為了開會而開會。
‪此外,除了交代要做什麼事情之外,告訴年輕同事為什麼他們要做某件事情也一樣重要。在有那麼多東西可以讀的數位時代下,他們會在幾秒鐘之內自行決定什麼是該相信的,而最糟糕的就是告訴他們:‪「別想那麼多,我是你的老闆,做我跟你說的事情就對了。」
假設在2小時的會議或3個月的部門內討論後,某個重要專案依然沒有任何進展或方向,而過一陣子,所有年輕員工就會私下感覺每週一早上花上2小時開會完全是在浪費時間,因為討論之後根本不會有任何的差別,所以整場會議根本不會有人認真在聽,每週40小時的前2個小時就這樣浪費了。
‪確保所花的時間遲早可以指出為什麼該花這些時間,以及造成了什麼差別。
‪如果這個結論有個潛在的主軸的話,那就是:‪誠懇、直接說重點和有效率。
今日的環境只會變得越來越緊張,越來越難面對。這意味著每天的時間和精力越來越重要,必須要最佳化。疏遠有志青年最快速的方式是一直對他們說教,或是用不會對他們表現有實質幫助的事情填滿他們的行程表。
遲早,他們會不喜歡這個團隊或公司的文化,這間接會驅使最優秀的年輕有活力的員工離開,去別的地方尋找更好的機會和舞台。

轉載:你真的懂 獨立思考 是什麼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四個流程

你真的懂「獨立思考」是什麼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四個流程

 發表於 | 教育
NakedApe
小時迷戀動物學家 Desmond Morris 寫的人類研究 The Naked Ape(裸猿),在網路世界一直以此為名。 專欄走向:許多事件在未爆發之前,就已經是個現象。何必等出現新聞才關注。
看更多NakedApe的文章

大概擾於太多人談到教育時都說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少有人把這種能力說清楚是什麼,業師林從一開啟了這個討論,認為思考有三個層次,其中層次最高的,就是批判性思考。
這段說明中沒有明言的分類方法是:思考的類型分別,是以思考的對象區分;而不同類型的思考位階,則是以思考的抽象程度排序。
而從任何資訊中得出內容以外的弦外之音,尤其是資訊內容背後的組成方式,就是獨立思考的功能之一。換句話說,我能夠在林從一教授只說明思考有三種、三種各是什麼、三種的評價順序的影片中,得出他把「思考」當作可分類的事物,從而找出分類基準,甚至在結論中找出評價基準,不是因為林從一教授恰巧是我的業師,而是因為我在哲學訓練中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獨立思考的能力,是補足只依靠經驗判斷之不足的重要工具。例如一個團隊裡,往往是經驗深的判斷握有最大的話語權,但當代歷史在在顯示,愈來愈多的改變和突發事件都不是可以從過往經驗預測或參考經驗就能找出解方的。例如跌破所有專家眼鏡的蘇聯垮台、例如史無前例的連環倒閉金融風暴、例如壓倒性攫取人類專注力的社群媒體、例如不再需要抽樣調查的大數據。只用經驗是無法了解這些現象的,我們必須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做為解剖世界的一把刀。
讓我們從一條瑣碎的資訊下手,從頭到尾演練一次獨立思考的資訊處理範例:
proof
若借林從一教授的思考分類,可以舉出三類。
想法A:乙武洋匡最勵志的故事就是這一個。 
想法B:朱學恆也太歧視身障者了。 
想法C:如果這則消息的來源無訛誤,朱學恆的發言表面上譴責不倫,實質背後對這個人的關注完全只在缺乏四肢的事實上,反而與道德無關,只暴露了此人的觀點膚淺這個事實。
A也可以有其他版本,例如:他怎麼可以這樣?我小時候的偶像破滅了啦!
A 類型的特色是:不帶價值評價,且全盤接受這則資訊所傳達的情緒,只是從自己關注的面向進一步詮釋。這也是思考,因為已經把資訊讀懂,並發展出自己的詮釋意見。
B也可以有其他版本,例如:這有什麼好不懂的?溫柔體貼獻殷勤都是不需要手腳也做得到的啊!
B類型的特色是:有明確的觀點,但觀點的採用也是反應式的採用,沒有仔細選取立場的思考過程。這樣的思考,由於對在資訊持反對意見時,能提出不同意之處,有分辨立場與理據的功能。
C也可以有其他版本,例如:利用「劈腿」和「把妹」這些字面來假裝外遇和追求女性是使用手和腳完成的行為,完全只是不入流的文字遊戲,就算在笑話類型裡面也是等級很低的冷笑話或爛gag。
C類型的特色是:首要的關注點不在資訊所鼓吹的情緒、不在訊息所抱持的立場,而在確認消息的正確性。無論是質疑消息來源是否造假、論述方式是否足以支持結論、陳述背後的預設是否與論點不相違背。一一確認後,如果有進一步的興趣,可以給出自己對這條資訊的評價。
獨立思考「不是」指不帶個人情感、排除個人偏好、避免特定立場、結論不導向立即行動。試想,一個毫無立場、沒有偏好、情緒冷感的人,在處理任何資訊時,如果不以得出個人意見為前提,這條資訊對這個人而言就沒有意義了。獨立思考應該是可以演繹出資訊中的新意的。只要對自己思考過程中的情緒、偏好、既定立場有清楚的意識,也能在思考過程中檢視自己之所以選擇如何思考這些面向的理由,不管關心的是身障歧視還是文字品味,都可以稱為獨立思考。因為獨立思考是檢覈自身思考,並予以修正的能力,跟思考的內容無關。
且以「如果這則消息的來源無訛誤,朱學恆的發言表面上譴責不倫,實質背後對這個人的關注完全只在缺乏四肢的事實上,反而與道德無關,只暴露了此人的觀點膚淺這個事實。」這個思考片段為例,說明產生批判性思考的四個基本流程: 

1.判斷資訊來源

朱學恆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確認後,這則布告的確存在,而且依照頁面內容看來,也不是假粉絲頁。但如果訊息來源是內容農場,或者LINE群組裡傳來,未標註來源的文字訊息,那麼在查證之前,都不可以直接當作事實來設想。至於資訊背後的資訊,如果要確認乙武洋匡不倫是真實報導,不是網路媒體為點閱率而發佈,如同名人訃聞的假新聞,大概查證到《週刊新潮》,這個媒體的確有這樣的直接採訪,就可以當作可信的資訊了。
獨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判斷資訊的可信度。除了內容之外,最重要的判準就是來源。但內容本身如果邏輯紊亂、不符事實,就可以省下判斷來源的力氣。例如這支香蕉奇異果的影片,稍有植物常識的人,會知道扦插不會使用果實,也會知道香蕉不會像地瓜一樣可以從土裡挖出來,馬上知道這是合成影片。 

2.檢查預設立場

所有的發言都有背後的立場。就算是「1+1=2」這樣的宣稱,也預設了自然數的數值是可以相加的。認識一條資訊被編輯和陳述的預設立場,對真正了解那條資訊有關鍵性的作用。
例如「讓人重新思考男人到底需要什麼才能讓女人愛上」這樣的論述,揭示了朱學恆對乙武洋匡不倫的新聞關注點在男女之間的追求與偶配,而且他的基本預設是:1.男性的角色需要主動獲得容易吸引異性的條件;2.女性做為被追求對象;3.女性對男性的條件有主動選擇權。
加上前言「沒有腿也能劈腿;沒有手也能把妹」,可以知道朱學恆的預設立場是:缺乏四肢是男女之間追求關係中的男性劣勢條件,成功追求的機會甚微。
檢查預設立場的方式是:確認資訊真實(不見得是字面)觸及的對象,並確認此資訊會同意哪些對它的述說對象的判斷。在這個案例中,真實對象是男女關係,而判斷是身障男性應該處於劣勢。 

3.依理得出判斷

除了檢查資訊本身的組成元素之外,更重要的資訊判讀能力是:了解各項元素之所以合成一條資訊的組成結構。也就是說,了解資訊與內容、內容與脈絡之間的關係,才是掌握一段資訊真實意義的鎖鑰。
原文背後的脈絡是乙武洋匡作為知名且傑出的身障人士,在踏入政壇前,自承有婚外情。而朱學恆根據這個事件.他選擇了男女關係來發表意見,既不是選政壇新秀,也不是選傑出人士,不是選日本人或者小學老師,而是身障和男女關係。
沒跟你講的,往往比挑出來跟你講的,含有更多的資訊。例如「不含阿斯匹靈,不傷胃。」這個說法裡沒有一句假話,它只是不告訴你,這止痛藥服用過量會傷肝。
提及乙武洋匡這個人的時候,朱學恆選擇了他的身障條件,並關聯到這種身障條件應該是男女追求中的劣勢。簡而言之,在這一整個活人身上,朱學恆只提及了:身障的男人理論上追不太到女人。
換言之,在也許指責婚外情、也許仇視女性的發言中,確定有的成分是:提及一個人的時候,只關注他的身心障礙,而且認定這種劣勢會進一步導致其他劣勢才是常理,否則是脫出常軌。
在這個階段,價值判斷可以參與進來了。例如把關注一個人的層面只限於身障,評價為膚淺;或者將認定劣勢就應該導致更多的劣勢視為社會常態的這種心態,評價為歧視。 

4.批判自身信念

如何判斷自己當下的思考方式是否是獨立思考?這是一個有獨立思考意識的人才會問的問題。
在我們得出這條資訊很膚淺,或者判斷它帶有歧視的同時,也應該警覺地用檢查任何資訊的方式檢視自己的判斷形成過程。
「我認為這則資訊膚淺,但不太重視其中的歧視意涵,是不是因為我對朱學恆本有膚淺的印象或偏見?或者我其實認同的他的歧視主張?」
「我是否因為本條資訊的結論含有仇女情結,而自首至尾都決定要給出百分之百的負評,不管他的文字遊戲有沒有趣味,都感到低級?」
「我是否因為痛恨公眾人物的婚外情往往由妻子出面表示原諒,而對事件中的乙武洋匡有更多與他行為無關的批評?」
了解自己對資訊的情緒反應、剖析自己判讀的漏洞、檢查自己選取特定立場的理據、要求自己對不確定的資訊內容需要調查過可信度才當一回事,是檢查自己思考是否受到非理性因素影響、是否獨立的檢查項目。所有思考類型中,獨立程度最高的批判性思考,是具有自我檢查、自我調整的一種能力。在得出個人意見後,能判斷自己的意見形成過程是否合理,是批判性思考的核心能力。
朱學恆這則發言其實一點也不重要,只是信手捻來的一道練習題。真正需要你用好的獨立思考能力判讀的資訊,從政客提出的核能替代方案是否可行,到伴侶關係為何常起爭執,都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免在迷迷糊糊的情況下誤判事態。
簡單舉例說明生活中可做的獨立思考練習。情境:
男女朋友為對方買了無用卻占地方的東西吵架。
判斷資訊來源:無用的物件是導火線還是主因?
檢查預設立場:怒氣是來自挑選東西的眼光、隨便花錢的習慣、占地方、公寓太小、不聽勸阻,還是時常後悔原本決定的性格?
依理得出判斷:若自己是為對方屢勸不聽、學不會教訓的性格發怒,那就是判斷對方這項態度雙方未來發展有礙。
批判自身信念:但真正令人在意的,是自己的意見不容易被採納的無力感,還是擔心日後小孩會學到同一套的綢繆?如果是為小孩著想,這樣的態度在孩子與其他人的相處上也會妨礙孩子嗎?
比起單純反映情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能避免看不清楚事況而無從解決起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