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轉載:太陽花宣判 // 黃國昌 林飛帆等 22人全無罪

【太陽花宣判】黃國昌、林飛帆等22人全無罪

3年前的318太陽花學運今天宣判。資料照片

字級:

 
 
 
2014年3月18日學運領袖林飛帆、陳為廷等人,為抗議立法院草率審查《服貿協議》率群眾佔領立法院,引發318太陽花學運,事後,林飛帆、陳為廷、立委黃國昌等22人,被台北地檢署依違反《集會遊行法》、煽惑他人犯罪等罪起訴台北地院歷經2年多審理,今天早上11時判黃等22人全部無罪。黃國昌得知獲判無罪,表示:「我們本來就一直主張無罪,是行使公民不服從的權益。」佔領立院被起訴的22人包括,黃國昌、林飛帆、陳為廷、魏揚、賴品妤、李惠仁、周馥儀、黃郁芬、曾柏瑜、陳廷豪、蔡丁貴、李夙儒、黃國陽、許順治、王溪河、王文斌、陳建斌、莊程洋、余能生、吳灃洪、賴富榮、林楷翔等,其中黃國昌在學運後當選立委。其中被起訴煽惑他人犯罪共9人,包括黃國昌、周馥儀、黃郁芬、陳為廷、魏揚、林飛帆、曾柏瑜、陳廷豪、蔡丁貴;妨害公務罪4人,包括林飛帆、賴品妤、林楷翔、李惠仁;違反《集會遊行法》只有蔡丁貴;聚眾妨害公務罪共9人,包括蔡丁貴、李夙儒、黃國陽、許順治、王溪河、王文斌、陳建斌、莊程洋、余能生;侮辱公署罪共3人,包括蔡丁貴、吳灃洪、賴富榮。2014年3月18日,太陽花學運領袖林飛帆、陳為廷等人為抗議立法院草率審查《服貿協議》率群眾佔領立法院,3月23日另批學生轉攻行政院,4月11日蔡丁貴、洪崇晏另號召民眾「路過」中正一分局,不但創下人民佔領行政、立法2院及高達78萬人次走上街頭參與學運的紀錄,還獲得17國、49個城市台灣留學生聲援或以實際行動相挺,直到4月10日才退出立法院。起訴指出,2014年3月17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上,以30秒時間宣布完成《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委員會審查,許多學生自發性到立院外抗議,原本公民團體要在中山南路景福門懸掛抗議布條,但黃國昌認為成效有限,隔天下午2時許,黃國昌與「黑色島國青年」成員陳為廷、魏揚等人,在台北車站附近公民團體「公民組合」辦公室,商討決定佔領立院表達訴求。直到18晚間,陳為廷、魏揚分別率人,從濟南路側門外衝入立法院,林飛帆則帶領學生由青島東路翻牆進入立院,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蔡丁貴也號召民眾從中山南路翻牆闖入立法院,當晚9:30成功佔領立法院議場。事後,學運團體主張攻佔立院等行動是行使公民不服從權利,但台北地檢署根據警方蒐證影帶比對調查10個月後,認定林飛帆、陳為廷、蔡丁貴、中研院研究員黃國昌、導演李惠仁等人分別涉犯煽惑他人犯罪、妨害公務、違反《集會遊行法》、侵入他人建築物、毀損等罪,前年2月10日將黃國昌等22人,連同323攻佔政院411包圍中正一分局的學生、民眾等一併起訴,共計119人,之後檢方又針對攻佔政院毀損部分追加起訴39人,總計有158人。到目前為止,除318佔領立院的22人今天宣判,攻佔政院部分第一波起訴93人、第二波39人,共計132人,其中被控侵入住宅及毀損部分的第一波87人、第二波39人,共計126人已獲政院撤告,僅剩21人將於4月10日宣判,另411包圍中正一分局洪崇晏等4人已被判拘役55天等罪,目前上訴二審。(張欽/台北報導)

轉載:台灣不是凱子! 非洲兩國棄台與中建交得還64億元欠款 還有第三國剉咧等

台灣不是凱子!非洲兩國棄台與中建交得還64億元欠款 還有第三國剉咧等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2017-03-31 08:51
中非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台斷交後轉而和中國建立邦交關係,欠款卻遲遲不還,中國輸出入銀行打官司追討,目前已獲勝,可望要回64億元欠款。(圖/擷取自外交部官網)
中非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台斷交後轉而和中國建立邦交關係,欠款卻遲遲不還,中國輸出入銀行打官司追討,目前已獲勝,可望要回64億元欠款。(圖/擷取自外交部官網)
外媒報導,台灣國營的「中國輸出入銀行」與向我斷交的非洲3個友邦打官司,其中2起已勝訴,成功追討超過2.12億美元(約新台幣64億元)的未償還貸款。外界解讀,台灣採取法律手段要回欠款,就是要讓友邦知道轉與中國建交必須付出代價。
《路透社》獨家報導,中國輸出入銀行在美國地方法院提告,對與我斷交、轉而向中國建交的幾內亞比索、中非共和國和剛果民主共和國,求償至少2億6100萬美元的貸款和利息 ,除幾內亞比索的案件仍在訴訟中,後兩者已勝訴。
報導引述輸出入銀行副總經理兼發言人廖政聰的訪談,他說:「我們認為這是一起商業貸款案件。該行大部分都是國際性貸款,也大都獲得償還,「通常有很長時間的談判,那麼當我們找不到辦法時,我們必須通過法律程序來保護債權。」
分析人士認為,屬於台灣財政部的「中國輸出入銀行」進行法律訴訟,可能是在警告與台灣斷交轉而與中國建交的國家。
報導指出,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智庫國安資深專員曼寧(Robert Manning)表示 ,「台灣要求變心國家還錢,這並不讓人驚訝」;他說,蔡英文去年當選台灣總統後,和中國關係出現緊張。他認為,台灣拿回錢「在很大程度上有一點是在報復」。
根據資料,我與幾內亞比索在1990年到1998年有邦交關係,該國在1998年4月23日和與中國簽署《復交公報》,台灣隔天宣布斷交;至於中非共和國則在1962年到1998年與台灣有邦交關係,該國於1998年第 三度於我斷交;而剛果共和國在1960年至1973年有邦交。
依據文件顯示,所有求償案都可追溯到1990年代初期,當時台灣和中國用金錢外交方式吸引非洲盟友,而這些向台灣貸款的國家都未能償還任何本金和大部分的利息。故輸出入銀行於2015年12月開始打官司,法官今年1月針對對剛果民主共和國和中非共和國的求償案作出有利輸出入銀行的判決,金額分別為5730萬美元和1億5490萬美元。輸出入銀行去年6月再控告幾內亞比索,求償4920萬美元,金額相當該國上一年度預算的將近1/5。

轉載:朴槿惠遭裁押 淪南韓第3位被逮捕卸任元首

朴槿惠遭裁押 淪南韓第3位被逮捕卸任元首


根據《韓聯社》報導,南韓法院今天凌晨已簽發對朴槿惠的逮捕令,朴槿惠隨後遭檢方逮捕,淪為該國第3位因貪污被捕的前總統。(美聯社)
2017-03-31  03:13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南韓法院昨日開庭審理前總統朴槿惠羈押案,直到晚間才結束長達9小時的審問。根據《韓聯社》報導,南韓法院今天(31)凌晨已簽發對朴槿惠的逮捕令,朴槿惠隨後遭檢方逮捕,淪為繼盧泰愚,全斗煥後,該國第3位因貪污受賄被捕的前總統。
  • 朴槿惠帶長達9小時的審訊後,移往法院對面的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等候結果。(法新社)
    朴槿惠帶長達9小時的審訊後,移往法院對面的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等候結果。(法新社)

涉收賄、濫權、脅迫等13項罪行

南韓前總統朴槿惠昨日上午10時30分(台灣時間上午9時30分)抵達法院,接受羈押必要性審查。檢方先前指朴涉嫌收賄、濫權、脅迫、洩密等多達13項罪行,檢方認為朴槿惠涉嫌重大,但其仍否認指控,且有毀證之虞,因此在27日向法院聲請羈押朴槿惠。
法官在昨晚7時10分(台灣時間晚間6時10分)結束審問,朴槿惠則移至法院對面的首爾中央地方檢察廳等候結果。

預料可能單獨關押20天 確保人身安全

據《韓聯社》報導,首爾中央地方法院法官在對朴槿惠進行逮捕必要性審查後認為,朴槿惠有銷毀證據的可能性,因此在今天凌晨接受檢方提請簽發了逮捕令。
朴槿惠遭逮捕後,預料將被關押20天,期間繼續接受檢方偵查,也有可能遭到起訴。由於朴槿惠具前總統身分,未來她被分配到的舍房可能比一般6.56平方公尺的舍房大些,且可能讓她單獨關押,與其他收容人隔離,以確保人身安全。

受賄加重處罰 恐至少坐上10年牢

經檢方調查,朴槿惠涉受賄的金額高達868億韓元(約新台幣25.4億元)。根據南韓法律規定,受賄金額1億韓元以上適用「特定犯罪加重處罰法」,可判處無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意謂著這個罪名若成立,恐會讓她至少坐上10年牢。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轉載:法操觀點 // 馬英九為何無罪?

法操觀點》馬英九為何無罪?

 2017年03月28日 18:58 風傳媒
柯建銘自訴前總統馬英九涉教唆洩密和加重誹謗,一審判馬英九無罪。(陳明仁攝)
柯建銘自訴前總統馬英九涉教唆洩密和加重誹謗,一審判馬英九無罪。(陳明仁攝)
柯建銘自訴馬英九案,歷經四個多月的審理,終於告一段落。2017年3月28號的判決結果為—無罪。本案中,柯建銘自訴控告前總統馬英九涉嫌教唆洩密、以及召開記者會涉嫌加重誹謗罪的部分,經合議庭審理,宣告無罪,全案仍可上訴。
然而,據媒體報導指出,馬英九「涉嫌洩密罪、教唆洩密罪及違反通訊保障及監察法、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罪嫌,經檢方偵查終結,於2017年3月14日確定起訴。也許有很多民眾會感到疑惑,到底檢方起訴的案件,和如今已經宣判的案件,有什麼不同呢?其實,這是柯建銘「自訴」與檢察官提起「公訴」的差別,就讓《法操》繼續為各位解釋清楚。
自訴,與檢察官提起公訴,到底有何不同?
一般刑事案件,係經犯罪被害人提起告訴,由檢察官偵查後,若證據充足,且有刑事不法之確定,才提起「公訴」,也就是起訴;「自訴」則是不經由檢察官偵查,意同犯罪被害人自行就證據提起訴訟。
但是,因自訴案件並未經由檢察官篩選,故為了防止濫訴,刑事訴訟法第37條規定,自訴人一定要委任律師,其他程序部分,就依該法自訴人特別章節規定行使之。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自訴案件,依刑事訴訟法第330條之規定,仍會有檢察官可就案件提出意見,若對於案件之「其他部分」有新事證,亦可根據職權提起公訴。
在柯建銘自訴的本案中,馬英九為何無罪?
根據台北地方法院所發新聞稿,首先,柯建銘認定「專案報告二」「專案報告一」內容不同,而懷疑馬英九教唆黃世銘製作專案報告二」來洩密。經合議庭審理後,認為兩份報告的不同,僅有贅字、錯字,以及對案件沒有影響的兩通新通聯記錄,故判定並無新增之秘密;且黃世銘已經洩漏「專案報告一」的秘密,因此,內容沒有太大差別的「專案報告二」,就不算是秘密。
而關於馬英九的電話號碼,與黃世銘有「關鍵88秒」的通聯紀錄,根據證人林有振的說法,此電話號碼通常是由林有振撥打、接聽,該通電話也是由林有振自己撥打給黃世銘,邀約隔日中午到官邸與馬英九餐敘。而且,柯建銘並沒有提出直接證,能夠證明電話為馬英九「本人」撥打給黃世銘;而電話內容是否為教唆黃世銘製作「專案報告二」,也不得而知,所以,並不足以構成教唆洩密。
再者,根據釋字第509號,「依所提證據資料,認為行為人有相當理由確信其為真實者,即不能以誹謗罪之刑責相繩。」在馬英九召開記者會說明柯建銘關說案之前已有特偵組發布新聞稿,指摘相同案件,意即已有相當可信關說案為實之證據,故難以認定馬英九是針對柯建銘、故意毀損柯建銘名譽,應認為馬英九是基於善意對可受公評之事提出評論。
本次宣判,雙方當事人皆未到場,僅柯建銘的告訴代理人曾勁元律師當庭聆聽宣判,在得知馬英九獲判無罪後他表示,他的當事人柯建銘一定會上訴到底。《法操》也會繼續為各位追蹤柯建銘自訴案的後續發展。
另外,檢方根據馬英九在民國102年8月31日,以「口頭轉述」之方式,將「專案報告一」內容洩漏給江宜樺、羅智強知道,涉嫌洩密」;以及102年9月4日,馬英九「指示」黃世銘向江宜樺報告柯王關說案案情,涉嫌「教唆洩密」此兩者也都涉及違反通訊秘密保障法及個資法。因此,檢方於2017年3月14日,確定另案起訴,並定於106年4月14日,召開第一次準備程序庭,《法操》也會在第一時間為各位追蹤案件進度,並做即時評論,敬請期待。

轉載:Facebook的野望 變身媒體業的風紀股長

Facebook 的野望:變身媒體業的風紀股長

評論
Photo credit: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提供
本文 由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提供,INSIDE 獲授權刊登。更多資訊請見 世界公民文化中心粉絲專頁 。
「野望」(やぼう)是源自於日本的詞彙,意思是野心、奢望。用「野望」一詞來描繪 Facebook 躊躇滿志、睥睨天下的近況,想來是相當貼切的。
如果我們先不考量實際的地理疆域,單用會員人數來看的話,Facebook 儼然已經超越中國、印度,成為全球第一大國。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無時無刻「活」在 Facebook 的國度裡。無論是在捷運中、辦公室裡,還是睡前時刻,大家都不忘在 Facebook 上留下生活的印記,一點一滴成就了使用社群媒體打卡、寫日記的生活日常。
回顧 Facebook 創立之初,這還只是一個被創辦人佐克伯用來「把妹」的社交網站。然而隨著市場版圖逐漸擴大,頻寬、人事成本、辦公室租金等各種費用的支出也相當驚人,因此,在 Facebook 股票上市之後,經營團隊不得不面對現實,加快商業化的腳步,想方設法要獲得更龐大的收益。
大家都對 Facebook 所主張的「駭客精神」耳熟能詳,也知道這家公司網羅了各界的技術菁英,但顯而易見的是 Facebook 已經從昔日的一家網路公司,變成商業的巨擘。Facebook 的技術阿宅們不以現有的成就自滿,汲汲營營地想要謀取更大的利益和影響力。他們不但加速廣告業務的布局,也思考更多可行的商業模式,好比在塗鴉牆上插入各種廣告,或是開放社團可以直接購物等等;未來,還可透過 Messenger 直接進行支付。
此外,他們更覬覦龐大的影音商機,不但忙著和 YouTube 爭奪閱聽大眾的眼球,也利用廣告、贊助等方式來獲得收益。換言之,Facebook 不甘於只做一個社交平臺,除了已經掌握大量會員和流量外,更積極想要將滿滿的流量和影響力,透過各種方式與形式變現。
去年十月下旬,Facebook 的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 與產品長克利斯・寇克斯 (Chris Cox),連袂出席了 WSJ D Live 大會。寇克斯公開宣佈,他們正在開發新穎的數位工具,讓影音可以更具有吸引力。寇克斯預估,到 2021 年時,影音將占 Facebook 行動流量的七成。從這段公開談話可以看出,Facebook 雖然仍然堅持技術本位,但也不可避免地大量投資與影音有關的內容。
再加上 Facebook 在 2015 年 5 月推出「Instant Articles」服務,讓各家媒體可直接在 Facebook 平臺發表新聞,宣稱可以讓網友更快看到新聞、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媒體也能擁有更高的觸及率。然而,這一連串的舉措,也讓人覺得 Facebook 是否撈過界,企圖成為一家能夠影響社會輿論的媒體公司。
那麼,Facebook 的創辦人佐克伯,又是怎麼看待自己一手打造出來的社交巨擘呢?
他在去年 12 月 Facebook Live 直播活動上,對外表明了立場,他說:「Facebook 無疑是一個新平臺,但我們不是傳統的科技公司,更不是傳統的媒體公司。我們的責任不僅限於傳播新聞,我們是公共資訊與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近,國外媒體也傳出 Facebook 買下了《紐約時報》大樓的某幾層辦公室,有意將負責「Instant Articles」服務的新聞產品團隊,從加州搬到紐約這個美國媒體重鎮。這件事,某個程度上也彰顯了佐克伯的野心。
對於接近 20 億的月活躍用戶來說,Facebook 早已不再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社群媒體,而是獲得資訊與人際往來的重要平臺。這讓人想起知名電影「蜘蛛人」的經典臺詞:「能力愈大,責任就愈重」(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桑德伯格表示,Facebook 目前有兩個目標,包括成為包容所有概念的平臺,以及矢志為所有網友闢建一個安全的線上社群。
眾所皆知的是,Facebook 的能耐早就超越能夠飛天鑽地的蜘蛛人,但也因為近年來的發展過於迅速,讓營運團隊驚覺,無法單靠演算法來管控一些有爭議的內容,好比近來假新聞頻傳,就讓他們傷透腦筋。今年 1 月 4 日,德國便針對在 Facebook 散佈、流竄有關梅克爾總理的假新聞⼀事,對 Facebook 開罰五十萬歐元。
面對野心無窮的 Facebook,廣大的用戶們該何去何從呢?我想,大家是時候該好好思索了,要如何善用這樣的社群媒介,但又不能被它所拘束和綁架了。

【佐克伯的駭客之道】 (The Hacker Way)

“In reality, hacking just means building something quickly or testing the boundaries of what can be done. Hackers believe that something can always be better, and that nothing is ever complete. They just have to go fix it — often in the face of people who say it’s impossible or are content with the status quo.”
實際上來說,駭客只是意味著快速的開發、建立某件事,或是測試、挑戰現存概念的極限與可能性。駭客相信事情總能做得更好,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已經完滿無缺。因此,駭客通常會去調整、解決那些人們總是說「不可能」或是傾向保持現狀的事情。
資料來源:WIRED

轉載:學生才是主體,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名人觀點5〉台大電機系副教授 葉丙成

學生才是主體,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作者:陳芳毓、李雅筑 │ 攝影:賴永祥
出處:2015年8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50期 瀏覽數:瀏覽數52,900+

儘管12年國教爭議不斷,搞得學生、家長霧煞煞,不時傳出抱怨。但全台各地的老師,已開始突破傳統的教學法,融入科技和多元觀點,希望傳授知識外,也要培養學生未來進入社會的能力。《遠見》邀請在教育領域中耕耘已久的知名人士:嚴長壽、洪蘭、卓永財、侯文詠、葉丙成、劉安婷、呂冠緯等人,請他們提出對現今教育的看法,以及師生、家長的角色轉變,並分享心中理想的教育環境。
字級:  
 2
 
 0文章收藏
     我在大學教書十多年,常感覺學生來到大學後,學習態度和方式已僵化,短時間很難改變。
     教育的根本是在中小學,所以這幾年我到處演講,傳遞創新教學的思惟和方法,希望幫助老師一起創造不一樣的教育。
     教師圈普遍存在一種怕自己太高調的心理,即便是教學很有一套的老師,也不敢分享,很可惜。現在經由許多熱血老師舉辦工作坊,加上教師社群的建立,愈來愈多老師願意把壓箱絕活拿出來、不藏私,相信所有老師的教學都能更上一層樓。
     我常說,老師和其他工作很不同,這是用生命去影響其他生命的工作。在教室講的一句話,學生可能銘記在心,未來當他成為主管、父母或老師時,也把這句話傳遞下去,這樣的力量是很驚人的。

塞知識的授課法 已經落伍了
     經由多年教學經驗,我自創一套BTS(By The Student)教學法,讓學習以學生為中心。
     看看現在大部分的課堂,老師總幫學生整理大量講義,什麼都幫學生準備好,但學生的吸收程度要打問號。因此這些年,我試著讓學生自己改作業和出題目,發現效果很好,學生從中學習更多。
     老師也要想想,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其實能力已重於知識,即便我們想塞給學生一堆知識,但當他進入社會後,這些資訊早就落伍了,因為資訊的新陳代謝速度實在太快。因此老師不再是傳遞知識,而是應該幫忙學生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關於未來人才的想像,最近設計出多功能3D印表機的創新團隊FLUX,他們的成功關鍵,恰好說明了未來需要的能力──做個「學習者」「創造者」「溝通者」和「鑑賞者」。
     也就是說,當一個新技術、新科技出來,能不能快速學習?碰到問題時,能不能找到解決辦法?之後如何將自己的作品行銷出去?又該如何包裝?
     這幾年我到國外演講,發現台灣這兩年在創新教學上的動能相當強,即便是香港、新加坡等地也比不上,先前韓國KBS電視台還特別來台採訪,就能看到台灣這波教育的浪潮有多蓬勃。
     過去20年的教改,是學校外的專家和家長想要改變學校,現在則是老師開始改變,由下而上的教育變革持續發酵,期待愈來愈多熱情老師不被體制打敗,一起幫學生建立一輩子有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