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轉載:這些人到底在急什麼?

人渣文本:這些人到底在急什麼?

示意照,與本文無關。翻攝《每日電訊報》

字級:

 
 
 
搭飛機時,有種聲音常讓我理智斷線。不是小孩哭鬧聲,也不是大媽歡笑聲,而是飛機才剛落地,尚在跑道滑行,就紛紛響起的「安全帶解釦聲」。照規定,是要機內警示燈熄滅後才能解除安全帶的,但總是有一些人,不知是在急什麼,硬是要搶先一步解開。說是勒太緊不舒服,但那明明就很容易調鬆,偷調也沒人知道。說是想早一點起身準備行李,但警示燈不熄,你也不能離座,怎麼整理行李,長臂猿嗎?就算給你起身整理行李,也讓你衝到門口去排隊好了,但從降落、滑行、到空橋,打開門,至少也要五分鐘起跳。這五分鐘內,你只能發呆。那你到底是在急什麼?客觀來講,飛機一落地就急著解開安全帶,完全沒有實際效益,根本就是解爽的。說是「此時已很安全」、「這是老舊而無效益的規定」,卻也拿不出什麼科學理由證明自己是對的。說穿了,這是管不住內心衝動,想透過解釦動作「奔放一下」。這是種「病態急」,是現代人的文明病。 而這病態急,又可分為「小急」與「大急」兩個層面來觀察。「小急」,指的是在日常生活小事中,沒必要搶快的情況下,也堅持要搶先。像是慢慢站電扶梯,或是快快走電扶梯,下去都是要等捷運來,出站也要等紅綠燈。但就是有人總是急著「每次」「必定」要大步走電扶梯左側,然後到了定點,站著滑手機。其他像是騎(開)車在兩個路口間加速衝刺,然後急煞,等紅燈;有些是對電梯的開關門鍵高速連打,希望啟動密技讓他秒關秒開;又或是超市結帳時排超過三個人,就東張西望,想找經理出來理論。而這種「小急」的最高階段,我看過是受不了自動門打開的速度,還出手去扳,想讓它更快點。有些人認為這算精神疾病了,但其實這是道德疾病。雖然我們會肯定「效率」「敏捷」「機靈」這些與速度相關的德行,但德行都有適切、中庸的性質。「動作快」是好還是壞,不只要看到「手段」部份,也要參考結果。如果「搶快」的結果差異不大,甚至有反效果,那我們就不應肯定這種行為。把這種日常生活的片面「小急」放大,就是人生規劃上的「大急」。而對於這種大急,有個統一說詞,就是「不想輸在起跑點」。那人生的起跑點,到底是什麼呢?不是重點,反正每個階段都搶快就對了。能早入學,就早讀,能早學英文、樂器、舞蹈、繪畫,就早學。若是晚了一點呢?不得了,感覺一生都毀了。和別人一起出發、一起學,就算慢了,如果還「沒跟到」,那就更是該死。這種觀念一代傳一代,老人覺得自己慢了,就要年輕人快一點;明明自己也做不到,但就是透過嘴砲,要下一代千萬不能慢。也因為這樣,一堆人年紀輕輕,就在意比別人多讀一年書,或是晚一年出職場。接著會擔心比人家晚婚、晚生、晚存到第一桶金、晚買車、晚買房、晚退休……晚死?不,接著要比的,是小孩是否晚婚、晚生、晚存到第一桶金…….搶快一輩子,也擔心了一輩子,結果大多數人還是啥都晚了,還一晚十幾二十年。急不但沒用,事也沒做好,徒然扛了一堆心理壓力。這是何苦呢?之所以搶快,是為了早點有好的結果。如果搶快沒辦法保證有好的結果,那應該回頭來思考,想想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快」不會是你要的,你要的應該是「幸福」吧?而你要的幸福,其內容包括什麼呢?包括了「快」嗎?只有「快」嗎?回歸根本,之所以有這些日常的「小急」與人生的「大急」,都是錯把「手段」當「目的」,忘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因此就算在飛機上率先打開安全帶,也產生了如同獲得「第一名」達陣得分的快感,但有這種快感,又怎麼樣呢?下了飛機,離開機場,回到家中,等泡好咖啡,對著電腦,路上無車無人,夜深無聲。然後呢?你還是覺得第一個解開安全帶的自己很厲害嗎?假的。業障太重了啊。

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轉載:單調牆面躍身城市風景! 藝術家用創意 讓每個角落充滿驚喜

單調牆面躍身城市風景!藝術家用創意 讓每個角落充滿驚喜

作者 / La Vie 發表日期 / 2016/7/29 瀏覽數 / 132,750+

 359
 
 0
0
文章收藏
字級:  
文/Irene Hsu;via/A.Fresco、Boredpanda、Shock Mansion
​你是否有發現,我們生活中的牆面,常常單調得無趣呢?不是掛滿無法解釋的廣告,便是一整面時不時就被重新刷新的牆面,在這些建築外牆中,似乎也逐漸消磨我們對城市的期待與想像。這時,法國藝術家Patrick Commecy 創作作品的出現,彷彿替城市帶來活力一般,因為他與團隊以逗趣的畫作為牆面上色,更在不知不覺中替城鎮帶來歡樂的氣氛。
Patrick Commecy與夥伴們看準了街頭上,那些潔淨無瑕的牆面,在經過允許後,開始動手替他們「化妝」。有別於替牆面上畫上一些充滿藝術氛圍的圖樣,Patrick Commecy 選擇了與周圍完全融合的立體場景。依照建築原先的樣貌以及周圍的環境,Patrick Commecy 會如同接續完成一般地替牆面上色,建築的窗框若為藍色,Patrick Commecy便會將這個元素放在他們的作品之中,不僅遠看無法分辨,即使近看也往往會令人有種「真實感」的錯覺。
容易出現整片單調牆面的,多數為大樓的側面,Patrick Commecy 將這一點作為創作的基本需求,加入既有元素,開始看似無邊無際卻又與現實接軌的創作。無論是店家、咖啡廳,又或是有人攀爬上了窗戶送上一朵玫瑰花,為了讓畫面能精準地「騙人」,Patrick Commecy 團隊細細地參考建築原先的每一個畫面,加上其成功的立體繪畫技術,甚至將許多生活中的元素置入:例如復古愛好者的鳥王節、向電影致敬,牆面上有許多電影經典畫面的《戛納電影院》、街角出現的卓別林等等,許許多多的作品都讓街頭變得有趣許多,也吸引了許多人駐足停留,細細品味。
在看久了凌亂的台灣街頭後,出現這樣的街頭壁畫你是否也同樣感到驚喜?雖然相較於廣告滿布的畫面,乾淨的牆面已經是一種進步,但若能出現如此的創作,城市的確也有了不一樣的樣貌。
專欄介紹:
《La Vie》行動家,華文最大全球設計美學社群媒體,以實踐「設計改變世界」為目標。蒐羅全球城市、建築、時尚、藝術、設計、生活風格、文創等精彩資訊、活動與設計好品的知識活動平台。美學經濟正在席捲全球,《La Vie》引介國際設計美學趨勢,成為領導讀者實踐生活美學的第一媒體,Think Global,Design Tomorrow,設計改變世界,成為我們的新信仰!
更多內容請至【La Vie行動家設計改變世界

轉載:你會愛上甚麼人,一直都有跡可循:2個愛情邏輯

你會愛上什麼人,一直都有跡可循:2個愛情邏輯

 
  • 許皓宜
  •  
  • 三采文化
  •  
  •  
  • 圖片來源:三采文化
繼《與父母和解》、《人生不能沒有另一伴》暢銷人氣之作後,關係心理諮商專家許皓宜博士首次針對愛情關係,用心理學深刻剖析「為什麼愛不持久?」、「為什麼你會離開我?」等失愛背後的各種心理需求導因。
關於分手的真相,你究竟理解多少?當愛讓人失望,從心碎的裂縫中,你能否看見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不想被拒絕,最好的方法是先拒絕別人。」--電影 《 東邪西毒 》
失愛診療室:「假裝冷漠,不代表我的心不會痛。」
「我這輩子什麼都沒有,最起碼還有點自尊。」--電影《秋天的童話》
失愛診療室:「失愛後最重要的自尊,就是成為他心頭上那份最美好的記憶。
「遺憾,就是沒有結局的故事。」--電影《極光之愛》
失愛診療室:「很久之後我才明白,別離後的「遺憾」,不是因為「太愛了」,而是一種「虧欠感」。」
「我們曾經以為愛的很深,很深。歲月卻讓你知道,它不過很淺,很淺。最深和最重的愛,必須和時日一起成長。」 --電影《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失愛診療室:「你想到失去他,頓時感覺,以後自己再也不能愛別人了。  卻因為心空下位置,與你心靈真正契合的,才會在某個時刻悄然拜訪。」
陪自己,看透曾經讓愛質變的心理需求坑洞,覺察失愛的癥結,告別這一世的傷痛與寂寞。
你會愛上什麼人,一路以來都有跡可循
「我身上有缺陷。」——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這麼覺得。
是在人群中被那些烏合之眾的泛泛之談給凍僵的時候?還是因為那位一邊發號施令、一邊流露出不懷好意的老闆?那些雞蛋裡挑骨頭的批評、和自戀式的炫耀,與我們何干?那些充滿個人意見的肯定、和否定,又何需在意?
我們應該要明白,如何不受這個世界的歇斯底里所擾。但,曾幾何時?自卑的感覺居然開始爬上心窩,在跳動的心頭啃噬出細微的小洞? 每啃出一點,都釀成一點缺少、一點空……
心理學說,這就是存在我們心底的「缺乏情感」,也形成我們尋找親密伴侶的「潛意識邏輯」。
尋愛邏輯1—找回我曾失去的
原來那些心頭上感到「缺乏」的自己,從來沒有消失,而是被自卑的挫敗感,鑽出一層層「碎片」,在內心空間裡紛紛飛舞;就像打散的拼圖一樣,一片片散落出去。
有時候我們會以為這些「碎片」—自信的、歡樂的、聰慧的、天馬行空的、古靈精怪的、善辯的、信任的、自由的、創意的、勇於衝撞的……怎麼都不見了?所以拼命往外去尋找。(是啊!如果某人身上有我失去的這些碎片,那麼只要與他結合,我就能重新擁有了吧?)

2016年7月29日 星期五

轉載:勞權改善是趨勢 蔡晤工總盼雙贏

「勞權改善是趨勢」蔡晤工總盼雙贏

 
 
 
蔡英文總統昨接見工總代表,首度針對行政院版「一例一休」爭議提出說明,左為工總理事長許勝雄。中央社
【林修卉、江俞庭、陳培煌╱台北報導】總統蔡英文昨接見工總代表時,首度針對行政院版《勞基法》修正草案「一例一休」爭議提出說明,她希望透過社會溝通過程,在假期的安排、薪資的給與、加班的規劃,創造出雙贏局面;蔡也強調,勞動條件改善是趨勢,她期盼企業經營者思考如何改善勞動條件,又能為企業創造利潤。
蔡英文昨在總統府接見「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全體理、監事」,包括工總理事長許勝雄、副理事長辜成允等共五十五人,蔡見到工總代表,一開頭就說:「工總的白皮書我收到了!」在開放媒體採訪總統致辭後,接著雙方閉門會談兩小時又十五分鐘。
蔡英文致辭指出,她了解產業的現實,也知道勞工的辛苦;她知道企業在跟時間賽跑,需要趕工的彈性,她也知道勞工不分藍白領,最在意的是薪資水準以及休息時間。她說,「做為國家領導人,我的工作不是輪流討好誰;我的責任是要決定國家發展方向,而且確保所有人都在國家發展的列車上」,不管是勞工或資方都要一起往目標前進。
蔡英文說:「我承諾政府會改善投資環境,做好輔導措施;我們不會讓企業,尤其是佔總數百分之九十八的中小企業,獨自面對轉型的壓力。」她也強調,「我們也一定會確保勞工權益,政府有責任把台灣勞工從低薪和過勞的邊緣拉回來」,不論是休假的保障、工時的限制、加班費的提供等《勞基法》的基本規定,都會嚴格執行。而在新制未上路前,政府也會依《勞基法》現行規定,處理七天假期問題。 

「一例一休再溝通」

會後工總秘書長蔡練生表示,蔡總統用很誠懇態度面對業界,整體會談氣氛良好,對於市場關注的周休二日、七天國定假日、勞工加班上限等議題,儘管只是重複解釋計算方式,不過蔡總統指示,將加強跟各界說明溝通,並提完整配套。 

仍不滿加班費提高

而在與總統的會談中,勞動部長郭芳煜在現場僅解釋為何要提高加班費的原因,但蔡練生表示,「這些說法以前都聽過了」,記者問工總是否滿意答覆,蔡則回答:「我們當然不滿意啊!」
至於會談後,七大工商團體停止勞資協商的立場是否鬆動?蔡練生說,未鬆動,先等政院版本通過再說,且非工總就可做的決定,要七大工商團體同意才行。商總理事長賴正鎰表示,工商界立場一致,將待政院版通過才會出席勞資協商,他重申勞動部不應過度偏向勞方,否則恐導致外資減少來台投資,削弱台灣競爭力。 

「沒回應兩例訴求」

之前反對「一例一休」絕食抗議的桃園市產業總工會顧問毛振飛表示,蔡英文的說法並沒有回應他們要求「兩例」的訴求,但內容還算中性,不過要看勞動部是否真的願意坐下來與勞團溝通,才能驗證蔡英文講話的態度。 

轉載:38億採購// EC-225救護機 高山無法救援

38億採購// EC-225救護機 高山無法救援

2016-07-29
〔記者涂鉅旻、林良昇/台北報導〕空軍耗資近卅八億購入三架「EC225」全天候救護直升機,竟然無法執行高山起降任務!

審計部:招標到驗收 問題多

審計部昨公佈去年度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空軍二○一一年成軍的三架「EC225」直升機,採購、招標過程漏洞百出,相關單位未盡管制、督導之責,未執行一萬二千英尺(約三千六百五十七公尺)高空起降升限性能評測,嚴重影響國軍搜救能量,至今僅用於海上搜救、山區搜尋、平地救護任務,如遭遇高山山難恐束手無策。
  • 「EC225」直升機為歐洲直升機公司(現名為空中巴士直升機公司)2000年推出的機種,屬民用長程客運直升機。含機組員可搭載27人。(資料照)
    「EC225」直升機為歐洲直升機公司(現名為空中巴士直升機公司)2000年推出的機種,屬民用長程客運直升機。含機組員可搭載27人。(資料照)

監院:若查有違失 糾彈究責

由於採購有明顯瑕疵,審計部於五月報請監察院處理。監察院昨表示,此案交由監委調查,若調查認為公務員有違法或失職行為,會對相關人彈劾,若認為空軍有行政違失,也可能提出糾正。
對此,空軍昨表示「此為多年前的案件」,還需要一些時間搜集資料、了解狀況再回應。
審計部報告指出,空軍司令部在二○○八年至一一年間,籌獲三架全天候救護直升機,總預算為卅七億九千二百九十六萬元,但空軍第四五五戰術戰鬥機聯隊救護隊(空軍救護隊)編定採購計畫時,無視國防部核定的救護直升機,須可在本島最高山脈一萬三千英尺(約三九六二公尺)高空起降的相關規定,僅訂定升限為一萬二千英尺,而國防部國防採購室也未盡審查職責,逕予核定採購計畫。
報告指出,空軍司令部及空軍救護隊負責投標文件審查,廠商投標文件載述,直升機型式須在「特定條件」下,可於一萬二千英尺起降,與招標文件「需可於本島最高山脈 (一萬三千英尺)起降之升限性能規格」的條件不符,但仍被判定合格。
報告並指出,空軍後勤處明知「EC225」需於溫度介於攝氏負十八度至負卅度之間,才符合契約規範「一萬二千英尺起降之升限需求」,但台灣本島山區未具備該氣溫條件,相關單位亦未即時因應,未善盡計畫管制、履約督導之責。

空軍稱多年前案件 須再了解

此外,空軍四五五聯隊在驗收測試階段,雖廠商未執行一萬二千英尺高空起降升限性能飛測,仍將飛行測試及完成檢驗受領的憑證文件簽署通過,未善盡驗收職責,國防部採購室也未落實審查測試報告。
報告指出,上述諸多缺失導致「EC225」二○一一年七月成軍迄去年底止,執行六十二架次搜救任務,卻無法在一萬二千英尺執行高空滯空、起降,也未實施一萬英尺以上災害潛勢高山區域滯空、起降訓練,影響高山區域救援任務、訓練計畫,因此已於今年五月六日將此案報請監察院處理。

轉載:台灣私校大崩壞,86萬師生權益被掏空?

弊案連環爆 三大惡狀現形

台灣私校大崩壞,86萬師生權益被掏空?

作者:陳芳毓 │ 攝影:蘇義傑
出處:2016年7月號《遠見雜誌》 《遠見雜誌》第361期 瀏覽數:997,300+

過去半年,私校弊案幾乎「每月一爆」,從國小到大學,隨著媒體報導,惡劣的行徑一一現形。全台就讀私立高中職、大學的學生高達七成,如何捍衛他們的權益,拯救逐漸流失的人力品質?
字級:  
 4244
 
 13
1
文章收藏
     6月初一個正午,三位私校老師走進台北舊城區的一棟大樓,「勞動部」三個燙金大字反射熱辣的陽光,格外刺眼。離情依依的畢業季,老師們理應正陪著學生準備畢業典禮,他們卻因學校違法不續聘,正等待第四次勞資裁決。
     一年來,他們跑遍教育局、教育部、勞動部、法院,透過議員、立委陳情,甚至上書監察院;學校仍無視主管機關糾正,拒絕將他們復職。這是一群因私校董事貪贓枉法,而失去學生的老師。

私校貪贓枉法 令人咋舌
     去年此時,擔任導師的陳老師剛帶學生結束國中會考。她寫了一張單子,請家長決定退回沒上完的輔導費,或繼續上課。
     當她把單子送到總務處要求退費,學校卻挑出兩張家長塗改過的單子,指她偽造文書,一狀將年資25年的她告進法院;7月底再以「行為不檢」為由不續聘,同一時間,卻增聘了薪水僅1/3的代課老師。
     跟陳老師同時不被續聘的教職員,共有六位。
     另一位陳老師,長年臥床的父親在5月過世,她憂鬱症病發,半年請了17天假。學校片面將她從專任降為兼任,她不接受,丟了工作;年資33年的李主任,可能因為一再替同事出頭,董事塞給她130萬,請她提早退休。她拒絕後,竟收到存證信函,以「教學不力」為由解聘。
     今年2月,檢調搜索學校,發現校董侵占校產高達2億7000萬元,並在董事家中及學校搜出4000多萬元現金。裁員的真正理由,終於水落石出。
     「我們學校不是一直都這樣的,」李主任當過18年人事主任,辦學好的時候,還有家長來關說她讓孩子入學;現在,卻只能眼看服務了一輩子的學校由盛轉衰,後被起之秀超越。
     過去半年,私校弊案發生頻率幾乎是「每月一爆」,從國小到大學,校長賣假學歷有之,董事掏空校產更司空見慣。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祕祕書長黃文龍說,全台共211所私立高中職,他只接觸北部十餘所,投訴的「業務量」就超過180多所公立學校。
     愈往南走,學生愈少,私校違法亂紀情事愈多。台南市43所高中職,五成以上私立,被視為私校「一級戰區」。台南市教育產業公會理事長許又仁列出近年經手的11件陳情案,減薪、不續聘只是基本款;還有50歲以上教師續聘需校方同意、校長資格不符等,視法令為無物。
     私立學校問題並非今年才有。1990至2000年間,私校為拚升格,買校地、建大樓,衝起第一波弊案高峰;至少16所私立大專院校曾陷入弊案疑雲,董事會掏空金額小則數百萬,大則上億。少子化趨勢下,不等於就要游走法律邊緣。弊案頻傳,實導因於人謀不臧。
     台灣首批私校成立於1960年代,校董多來自宗教團體、家族、企業,有認為私校有利可圖、聞風而來的烏合之眾,也有投入教育的有志之士。法律規定,私校須為公益性質的財團法人,第一代或許有心「捐資興學」,但事隔50多年,第二、第三代無心經營,往往就走樣成「投資興學」。
     今年5月的私校法修法公聽會上,高教工會理事長劉梅君講了一個小故事。她朋友在國外大學當董事,每年開董事會,董事們只關心一件事:「學校錢夠不夠?不夠,就捐!」反觀台灣某些私校董事,只捐一次錢,就把學校當「萬年提款機」。
     丟失初衷的私校,把私校當私企、董事變股東,最後校產變私產,也就不意外。

私校弊案三部曲 手法公開
     私校違法有三部曲,先是五鬼搬運,接著裁員減薪,最後退場轉型。在弊案登上媒體前,往往已在校內悶燒多年。

手法1〉五鬼搬運
     最常見的手法是「低買高報」與「假捐款、真回扣」。
     南部曾有一所學校打出「入學送iPad」,學校也編列採購預算,但學生收到的卻是無牌平板電腦,每台價差高達2000元。以5000名學生來算,1000萬元價差就轉進了董事會和廠商口袋。
     也有廠商先捐款給學校,再要學校高價採購產品;或廠商以回扣取得標案,再拿劣質商品充數。「收現金的項目最容易A錢,」一位前私校主任說,舉凡制服、書包、營養午餐、畢業紀念冊,只要另外收費的東西,都能收回扣。
     去年爆發的雲林私立大成商工營養午餐弊案,學生每人每餐繳50元餐費,學校卻以35到45元向業者採購便當,每個便當業者還要再給校方4至9.5元回扣,扣除成本與利潤,等於每餐只能用25到35元做出四菜一湯,品質可想而知。
     但這還是小意思,最大的現金來源是輔導費,一個人一學期9600元,一個學校2000人,一學期就能收到2000萬現金。弊案爆發時,檢調常能從學校或校董家中搜出千萬現金,往往就是這類費用。
     此外,採購設備、新建校舍也油水豐厚。比如,學校蓋中央廚房,經費明明是廠商出,董事會卻另編800萬預算蓋廚房,這筆錢就進了董事會;又或學校花100萬買新餐車,啟用典禮後就不見了,換成一台舊車,會計師盤點時才又出現,偷天換日手法層出不窮。
     因為設備價格落差大,會計師難以比價,難查出不法證據。
     由於私校支付財務,要主計、出納和校長三人用印;董事要做不當支出,就得跟校長勾結,內神通外鬼。弊案爆發時,觸法的不只是校董,往往還牽涉校長、行政。
     立委王定宇就看過一群董事,將南部一所中學吃乾抹淨後,又透過董事席次買賣,試圖滲透進另一所中學重演掏空戲碼。「有良心的辦學,沒良心的吸血!」他氣得大罵。

手法2〉裁員減薪
     少子化私校競爭激烈,無心經營的私校,生員自然減少;加上經費九成來自學費,立即造成財源緊繃;樽節支出的大刀,往往第一刀就揮向占總預算七、八成的教職員薪資。
     最常見的是要老師當「業務員」,少拉一個新生,薪水減1000元;或是不發年終獎金,研究費打七折、打五折,甚至扣本薪;南部更傳出大學教授薪水只剩3萬,比大學畢業生還少。
     「當年高職轉型的完全中學,十個有九個老師薪資被打折,」啟英高中董事長吳慶堂觀察。
     面對種種壓榨,教職員為保住飯碗,只得忍氣吞聲;直到招生愈來愈差、薪水愈扣愈多,甚至被逼退,才轉而向外界求助。
     許又仁最近接到一個離譜的案子。嘉義一所私校為逼退資深教師,竟要求18多位學生親筆寫下證詞,指控老師體罰、批評學校等。學生向家長抱怨,事情才傳開。然而,一旦弊案見報,學校等於被判死刑。
     景文高中校長許勝哲回憶,景文國中部一年級曾高達10班、450人,還有父母徹夜在校門口排隊候補;但2000年掏空案爆發後,當年新生立刻遽減至46人,距離滅校只有一班之遙。

手法3〉退場轉型
     當校產被掏空、學生都走光,惡質董事會還剩最後一招:退場轉型。1990年代,教育部為鼓勵私校升格,將國有地賤賣給私校,有些山坡地一坪甚至只要75元,比一碗牛肉麵還便宜。部分學校大肆收購後,再申請校地變更,將多餘土地變成別墅、渡假村,暴利令人咋舌。
     土地價差,使得市區與偏鄉出現不同掏空形式。王定宇分析,中南部土地價值低,只要學校還在,就能繼續領政府補助,惡職校董就會慢慢「吸血」;若土地價值高,校董就會快速掏空,不將政府補助和學費用來增聘師資和購買設備,卻一股腦兒投入蓋大樓,準備退場轉型。「為什麼偏鄉高中職每年補助這麼多,教育品質還是拉不起來?因為錢都挪做他用!」他一語道破。
     而主管機關也配合演出,在2011年修改私校法,學校解散清算後的剩餘財產,可依學校捐助章程自行決定運用方式。
     此舉無疑替不願放棄既得利益的董事會解套。去年,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統計,全台107間私立大專院校,至少有16家解散後不打算將校產回歸公共教育,不是捐給私人財團法人,就是校董會「決議為之」,使累積數十年的政府補助與學生學費,買下的校產,落入私人口袋。
     例如,2014年停招的屏東永達技術學院,預計將總值超過15億的土地、建物等校產,轉型為社福機構。兩年過去,學校財團法人的淨資產已減少1.7億元,高教工會直指此舉「假退場、真掏空」。
     把學校辦垮,得利一次,退場,又獲利一次,「退場制度是處罰良善興學的人,圖利掏空的人,」王定宇痛斥。

掏空校產 更掏空人力品質
     要解決私校問題,先要解開校董、民代與主管機關三方的權力網絡。「幾乎每個私校都有門神,或在地方議會,或在立法院,」立委張廖萬堅語出驚人。曾有老師反映,學校董事會沒有會議紀錄,教育部發文查詢,立刻就接到立委的「關心」電話。
     此外,教育是封閉體系,當部屬、學弟遇上長官和學長,難免要禮讓三分。許多私校看準這一點,請退休官員當「門神」,使主管機關念在故舊,無法公正執法;甚至放水,替自己退休後去私校任職「鋪路」。
     「私校問題關鍵在政府,該監督的不監督,結果『有關係』的變成『沒關係』,」新北市南山高中校長王繼光苦笑。
     台灣私立高中職與私立大學的學生就占七成,私校掏空的不只是校產,更是台灣的人力品質,私校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