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12年國教爭議不斷,搞得學生、家長霧煞煞,不時傳出抱怨。但全台各地的老師,已開始突破傳統的教學法,融入科技和多元觀點,希望傳授知識外,也要培養學生未來進入社會的能力。《遠見》邀請在教育領域中耕耘已久的知名人士:嚴長壽、洪蘭、卓永財、侯文詠、葉丙成、劉安婷、呂冠緯等人,請他們提出對現今教育的看法,以及師生、家長的角色轉變,並分享心中理想的教育環境。
我在大學教書十多年,常感覺學生來到大學後,學習態度和方式已僵化,短時間很難改變。
教育的根本是在中小學,所以這幾年我到處演講,傳遞創新教學的思惟和方法,希望幫助老師一起創造不一樣的教育。
教師圈普遍存在一種怕自己太高調的心理,即便是教學很有一套的老師,也不敢分享,很可惜。現在經由許多熱血老師舉辦工作坊,加上教師社群的建立,愈來愈多老師願意把壓箱絕活拿出來、不藏私,相信所有老師的教學都能更上一層樓。
我常說,老師和其他工作很不同,這是用生命去影響其他生命的工作。在教室講的一句話,學生可能銘記在心,未來當他成為主管、父母或老師時,也把這句話傳遞下去,這樣的力量是很驚人的。
塞知識的授課法 已經落伍了
經由多年教學經驗,我自創一套BTS(By The Student)教學法,讓學習以學生為中心。
看看現在大部分的課堂,老師總幫學生整理大量講義,什麼都幫學生準備好,但學生的吸收程度要打問號。因此這些年,我試著讓學生自己改作業和出題目,發現效果很好,學生從中學習更多。
老師也要想想,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其實能力已重於知識,即便我們想塞給學生一堆知識,但當他進入社會後,這些資訊早就落伍了,因為資訊的新陳代謝速度實在太快。因此老師不再是傳遞知識,而是應該幫忙學生培養帶著走的能力。
關於未來人才的想像,最近設計出多功能3D印表機的創新團隊FLUX,他們的成功關鍵,恰好說明了未來需要的能力──做個「學習者」「創造者」「溝通者」和「鑑賞者」。
也就是說,當一個新技術、新科技出來,能不能快速學習?碰到問題時,能不能找到解決辦法?之後如何將自己的作品行銷出去?又該如何包裝?
這幾年我到國外演講,發現台灣這兩年在創新教學上的動能相當強,即便是香港、新加坡等地也比不上,先前韓國KBS電視台還特別來台採訪,就能看到台灣這波教育的浪潮有多蓬勃。
過去20年的教改,是學校外的專家和家長想要改變學校,現在則是老師開始改變,由下而上的教育變革持續發酵,期待愈來愈多熱情老師不被體制打敗,一起幫學生建立一輩子有用的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