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轉載:智慧手機,生活必需品?

觀點投書:智慧手機,生活必需品?

 2016年03月19日 05:50
時代推移下,智慧手機成了指縫間的速食文化,一種炫燁新穎的生活方式,它對我們的影響不言而喻。(圖/unsplash@pixabay)
時代推移下,智慧手機成了指縫間的速食文化,一種炫燁新穎的生活方式,它對我們的影響不言而喻。(圖/unsplash@pixabay)
這旋風究竟從何襲起?時代推移下,智慧手機成了指縫間的速食文化,一種炫燁新穎的生活方式。它對我們的影響不言而喻。對於日理萬機,工作大忙的各界人士,有了它雷厲風行;對於更多的人,有了它如虎添翼,通行無阻。多樣化的功能及應用程式大幅度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效率,豐富了緊湊的生活節奏,成了普羅大眾的標配。它為我們潛藏喜怒哀樂的內心活動開啟了一扇偌大的窗,也為自我展示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平臺。社交網路(面子書、微博、微信等)、視頻、網購、電子書、電子遊戲等,只要一機在手,無所不能。不僅如此,它還取代了鬧鐘、手錶、指南針、地圖、相機、筆記本-幾乎我們生活裡離不開的,一滑解鎖,心想事成。「方便快捷」成了社會主旋律的今天,「被科技寵壞」的我們習于借助「智慧」力量,透達生活大小事。 可想而知,手機磅礴的力量已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模式與生活習慣。

消磨零碎時間近乎完美的工具

根據英國《鏡報》,一項最新研究對手機十大常用功能進行排名,發現其通話功能僅居第六。環球網綜合報導亦指出,隨著智慧手機普及,它早已超越原本單純的通訊意義。那如今我們都用手機做什麼呢?無可厚非,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裡,智慧手機快速整合傳遞資訊的即時性完全切合了現代人事事求快的準則。堵車的時候、排隊的時候、吃飯喝茶的時候、甚至是如廁的時候,我們下意識掏出方寸大的模組刷一下。它簡直是打發零碎時間近乎完美的工具啊!
抱著小孩也可以滑手機(圖/flickr@cosmo_71)
抱著小孩也可以滑手機。(圖/flickr@cosmo_71)

情緒緩解與宣洩的主要途徑

知名精神分析家佛洛德表示:「好奇心和窺探他人隱私乃人類天性和本能。 」 個體的人生活在特定群體中,往往透過不同方式來體現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同時也滿足了被這個群體其他人關注的需要。 我們極其渴望的存在感、認同感及歸屬感,偏偏在現今社會種種制約下,一一被規範;而在尺度寬綽的網路世界裡,這些長期被壓抑卻從未泯滅的「本能」不但獲釋,且兼備活躍。 智慧手機從而成了情緒緩解與宣洩的主要途徑。 我們透過抒發心理狀態、窺探他人近況、關注某公眾人物動向等來滿足自身社交需求及各種心理訴求。
日常生活點滴,手機拍畢上傳,成了一種生活態度。 自拍不必說,更是廣受歡迎。 曾經在別人手上的權力重新回到手裡-不偏不倚擊中了現代人尋求至高自主權的心態。 USLA 心理學教授-Dr. Andrea Letamendi曾說:「人是社會動物,天生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目光。 自拍,尤其是發佈到網路上的,實為呈現我們想要別人看到的自我和生活。」自拍可在數秒內傳遞許多「一言難盡」的資訊。今天吃了什麼?去了哪裡?當下狀態無所遁形,更是對抗距離的最佳良藥。

壞情緒的積攢折射出社會病態

恣意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當兒,支付高昂代價在所難免。可悲的是,這不再是「社會現象」那麼簡單。它經已攀升至另一層次的依賴和沉溺。不僅涉及各個領域各個階層,且急速加劇。姑且不論眼疾勞,手指肌建炎,低頭頸椎壓迫血管或神經等身理上的傷害,真正令人擔憂的實為另一股無形的入侵式思維-那種明知道沒必要卻控制不了的壓迫感,遂促成焦慮難耐,空虛浮躁。
美國心理及社會學家雪麗‧杜爾寇(Sherry Turkle)指出,智慧手機和社交網站不僅侵擾我們獨處思考的空間,更已逐漸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自面市後,過於炫麗的手機世界讓我們不自覺分心,在待人接物或處事方面難以全情投入一如既往。有溫度的接觸蕩然無存,生活中與周遭的人、事、物更愈見隔斷。此外,當我們慣于透過手機與外界保持緊密聯繫,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訊對大腦的刺激一旦靜止,莫名的焦躁立刻爬上心頭。不良情緒的積攢因此折射出一種社會病態。
憂鬱、失眠與惡夢三者間很可能有密切關係。(圖/ryan melaugh@flickr)
當我們慣于透過手機與外界保持緊密聯繫,豐富多彩的多媒體資訊對大腦的刺激一旦靜止,莫名的焦躁立刻爬上心頭。不良情緒的積攢因此折射出一種社會病態。(圖/ryan melaugh@flickr)
如同精神毒品一樣,網癮發作時,我們就不留餘地把所有的精神都給了手掌裡發亮的方寸螢幕裡,好像這樣才能有效舒緩壞情緒,感覺寬慰。 惡性循環下,我們使勁滑機至冷落了身旁的人事物,英文生字因而有了被杜撰出來的單詞-即由Phone「手機」及Snub「冷落」所組成的Phubbing。這個單詞已于2012 年被納入澳大利亞全國大辭典。可見旋風席捲全球的事實,已不脛而走。

不復存在的深度與溫度

智慧手機乃引領我們走向社會進步的一大體現。各種資訊、新聞及常識傳達大大促進思維訊息與拓寬視野,讓我們具備與時並進的條件。這些正向影響都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互聯網世界很多似真還假的資訊常被「有圖就有真相」的「不二法則」蒙上面紗。很多時候我們不經消化就把眼前所看到的統統照單全收。此外,萬事以「快」為主軸的今天,從前「當面」斟酌慎思下的意見交換(discuss)已被濃縮成如今「當幕」(螢幕)精簡扼要的直評(comment)。這些現象無論在我們思維模式、心性心智體現或是倫理價值觀方面,同樣少了深度與溫度,直叫人感慨。
溝通是軟硬兼施的過程。(圖/Dani Vázquez@flickr)
萬事以「快」為主軸的今天,從前「當面」斟酌慎思下的意見交換(discuss)已被濃縮成如今「當幕」(螢幕)精簡扼要的直評(comment),心性心智體現或是倫理價值觀方面,同樣少了深度與溫度,直叫人感慨。。(圖/Dani Vázquez@flickr)
我們或許忘了,許多生活技能與學問追求,始終需要高度的專注力與韌力。 若沒能具備深度思維、沉潛蓄勢的能耐以及善於獨處的心理素質,網路技能再純熟腳步再快,也難有創意的思維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遑論成大事了吧? 至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立,不論夫妻、父母與孩子、上司與下屬乃至同輩之間,不用心不專注一樣引發情感危機。

智慧手機足以取代面對面交流的必要嗎?

社交網路扭拽了「通訊」應有的流程,更似取代了面對面交流的必要。看看現代社會生活的典型切片:三五成群的朋友聚會,個個卻俯首苦刷。 手指頭的靈光度比起口齒的伶俐度來得鏗鏘有力多了!究竟是「開不了口」還是樂於用手機上的社交軟體相互傳發信息進行交流?原來手機裡層出不窮的表情符號或圖示貼紙等,對於表達能力欠奉的現代人更遠勝萬語啊!機裡的喧嘩與機外的沉默大相徑庭下,是一種值得驕傲的社會科技進步還是極為可悲的人際關係退化? 毋庸置疑,智慧手機確實讓我們受益匪淺。惟過分倚賴和沉溺,卻讓我們墜入溝坎。想想它衝擊了多少溫暖的時光?而今廣為流傳的:「最遠的距離」,足以道明一切。 同桌餐敘本是觥籌交錯,凝聚感情的好時光,卻因抵禦不了美得暈眩的虛擬世界,千古以來豐厚的文化底蘊也難逃被齧噬的命運,哀哉哀哉!
大學生應該學會溝通與情商,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圖/CurrencyFair @ flickr)
社交網路扭拽了「通訊」應有的流程,更似取代了面對面交流的必要。(圖/CurrencyFair @ flickr)
手機的初衷本在於讓人通暢溝通,怎麼到最後卻成了溝壑般幽深的隔閡?埋首小螢幕,我們下意識覺得它有迂回衡緩的能耐,從而放心揭下面具;因為認定外在真實世界虛情假意,俗不可耐,故而披甲戴盔。這種逃避與冷漠,實為變相的社交恐懼,它大大降低了生活該有的品質。網路聯系當成生活常態,對於近距離交流卻扭捏不自在。手機世界是不是已在不知不覺中消解了社會倫理?咫尺之遙,卻形同陌路。這樣的現象再持續下去的話,若干年後,人類文明的高度發達會不會讓我們重度倚賴智慧設備,除了執守眼前螢幕外,就已完全失去與他人溝通的能力了?

機不在手,如坐針氈

美國最新一項研究顯示,手機使用者每天必須查看手機多達 34 次;頻率竟已高達每 10 分鐘一次!多年以前,我們外出只要有水,乾糧及火鐮,其他的? 天塌下來當被蓋吧! 現在? 除了驅蚊油及防曬霜,漏了手機更是萬萬不能!沒了它,就是踏實不起來。本來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本來旨在讓交流溝通更方便快捷,殊不知在大肆刷屏下,我們已被全然俘虜,與「現實」漸行漸遠。不過方寸般大的智慧模組,卻像被注入生命一樣,隨同網路耀武揚威,對我們進行全域操控。我們真的被無遠弗屆的互聯網打盡,萬劫不復了嗎?!手機變相成了桎梏,是福還是禍?

需要或需求?

記得小學生物課有個單元,我們學了需要與需求。所謂需要,乃指生活基本要素,其中包括衣、食、住、行;需求,實則具體化的表現。若需要作為前提的話,需求則是它的延伸。簡言之,需要是必需品,它是無從選擇的。好比餓了必須吃飯,渴了必須喝水。但至於吃得好不好,那是一種需求,即需要的延伸。需求是可以選擇的。你可以選擇吃稀飯,或是滿漢全席。縱觀人類的歷史,我們卻逐漸脫軌了。很多需求變成了需要,生活必需品名錄也越來越長。智慧手機-究竟是需要還是需求?欲望驅動下,我們對物質渴求不斷,手機因而成了一種膨脹的需求。其實,我們可以選擇一部只有通話和短信功能的普通手機,或是一部具優勝作業系統全觸屏式的智慧手機。那,它即是「可以選擇」的。溫故知新後,才發現原來我們好像一直都把它放在錯的位置了?
和碩聯合科技研發總經理鄭光志認為良好的溝通同時需要回饋與傾聽。
智慧手機是生活必需品嗎?重新釐清需要和需求之間微妙的界限,單純的問題和從簡的答案,人類在進化中卻總愛把它複雜化。圖為和碩聯合科技研發總經理鄭光志認為良好的溝通同時需要回饋與傾聽。
言歸正傳,智慧手機是生活必需品嗎?重新釐清需要和需求之間微妙的界限,單純的問題和從簡的答案,人類在進化中卻總愛把它複雜化。也難怪,這個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總有太多雜質,不斷侵蝕本質。身外物越多,牽掛越多,越不堪重負。我們是主非僕,從不該被牽著鼻子走。自備過濾、化解、中和及澄清的睿智,遠比智慧手機裡的各種應用程式及虛浮的網路世界來得強大自在多了!「拎有時,放有時」,尺度拿捏得宜的話,我們才能破繭成為真正的「機主」。
智慧手機不過是個移動的媒體工具。努力調整心態,學會駕馭它,善用它所帶來的便利與效率,方為明智。畢竟心與心的距離,還得靠線下構建方能健全。偶爾從小小螢幕中走出來,昂首闊步迎向陽光。重拾思考與觀察能力,重拾與人溝通的本能,慢慢我們發現另一股由內而升的力量讓人從容多了!
把手機放回屬於它的位置吧!化繁為簡,棄末返本;必需品少了,腳步輕捷了,自然走得更遠。最有張力的從簡,本來就是淬煉後的智慧啊!
*作者為雜誌撰稿人,2014 年馬來西亞講華語活動徵文比賽特優獎,2015 年福聯會婦女組全國徵文比賽冠軍,2015年馬鳴菩薩文學獎入圍。更多文章請見作者部落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