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 星期四

轉載 :為什麼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擠進紫衣部隊 ? 心理諮商師 :師傅的神力 其實很科學 2-1

為什麼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擠進紫衣部隊?心理諮商師:「師傅的神力」其實很科學

為什麼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擠進紫衣部隊?心理諮商師:「師傅的神力」其實很科學

信仰與安慰劑效應


別急著開噴,「妙轉」其實是很科學的

這氛圍會凝聚成一股力量,讓你更有信心期待被治療,得到幫助,但也會剝奪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抱歉,我應該是不需要什麼心理治療了,經過『師父』的妙轉之後,我現在已經好很多了。你們可能不信這一套,沒關係,還是祝你永生圓滿!」
這是我跟「師父」唯一一次隔空交手的經驗,時間是在「師父」的勞斯萊斯與5億精舍橫空出世的前2個月。
很明顯,我被秒殺了,而且還死得不明不白。如果是被自己的業力引爆就算了,但我卻是被「妙轉」這兩個字給打趴的。這兩個字,在今天之前,我從來沒聽過。
是這樣的,門診臨時轉介了一個吞藥的婦人,但跟一般企圖自殺的患者不太一樣,她吞的不是安眠藥,而是抗鬱劑,可想而知,她本身就是重鬱症患者。因此,主治醫師請我評估她目前的情緒狀態,做為日後藥物調整的參考,如有必要,再視情況安排心理治療,不巧當時評估時段全滿了,因此我決定順延一週。
而這個決定,讓我見證到一個奇蹟,一個讓人感恩與讚嘆的奇蹟。
婦人年輕時奉子成婚,丈夫繼承了魚市場的攤位,大半輩子都躲在鐵捲門後賭天九牌,直到有天她刮魚鱗刮到一半,魚全被人收走,才知道丈夫把攤位頂出去了,於是她從老闆娘變成員工。
不過,這對她來說沒什麼差別,接送小孩時還是一樣渾身魚腥味。
女兒10歲時,丈夫倒會,祖厝直接變賣套現,她決定離婚。但這個決定也沒比較好過,因為女兒的撫養權判給丈夫,為了照顧女兒,同時省房租錢,她還是只能與丈夫同居一室。直到女兒大學畢業之前,她都擔任豪宅的管家,所謂生活就是一條直線,在豪宅與租屋處兩點折返;回到家,另一個房間住的是這輩子最不想再遇到的人。
她沒有任何可以訴苦的對象,她也不需要,她只需要錢,足夠還給債主以及供女兒上大學的錢。
女兒大學畢業那天,她抱著女兒哭了,不是因為解脫,而是覺得自己已經不再被需要。她失去賺錢的動力,接著開始失眠,動不動就頭痛,人也變得憂鬱,最後不得已找上精神科,吃了一些藥,然後休了2個月長假。
重返工作崗位後,經過豪宅夫人的引薦,她懷著忐忑的心情去了一趟精舍,幾個月的隨喜護持之後,她穿上紫衣進入神教,主子從貴婦換成大成就明師,定期至精舍禪修,成為忠實的信眾。
這幾年她依舊斷斷續續地服藥,但只要能聽「師父」弘法,聽幹部分享,她就感覺好多了,藥物是吃心安的。只不過,女兒與前夫這幾年開始阻攔她到精舍禪修,只要爭執一起,她便選擇吞藥,這一次也不例外。
就在我決定順延一週的期間,婦人瞞著女兒,利用週日偷偷溜去精舍,因此當她坐在我面前時,我見證了奇蹟──容光煥發的外表,與主治醫師口中的厭世嘴臉簡直判若兩人。遣詞用字也超級正向,狀態好得不得了,好到連我都想跟她對調座位。
治療一個人,已經是非常困難的作業,更何況是一群人。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能讓這種彌漫式的療效遍地開花。有沒有一條明確的科學路徑,能解釋它的運作過程?
答案是有的。
「師父」之所以能橫掃版面大半個月,成為現象級的存在,主要還是拜捐款爭議及財務疑雲所賜,扣除這兩個有待商榷的新聞熱點,它的內裡其實與一般宗教無異。
與其寫一篇批判「師父」私德的爽文,不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科學的觀點,釐清究竟是什麼原因能讓人不畏世俗眼光,前仆後繼地擠進紫衣部隊。
2017年12月的《國家地理雜誌》曾提及關於信仰的科學,這個主題與我先前教過的社會心理學有部分重疊。
簡單來說,能讓紫衣部隊誓死效忠的主要條件有兩個,一是「安慰劑效應」,一是「從眾效果」,而這兩個條件放諸各種宗教皆準。雖然一聽就覺得很頭大,但沒關係,我們慢慢講解。
一、安慰劑效應
這部分非常好理解。什麼是安慰劑,看字面意思也知道,就是晚上當你寂寞時拿來安慰自己的……別鬧了!安慰劑常用於藥物實驗,作用是拿來對照療效。
舉例來說,如果要測試一款頭痛藥是否有效,我們可以找兩個長期頭痛的阿伯,一個給真藥,一個給安慰劑(通常是維他命,沒有任何療效,但也不會傷身),但不跟他們說誰拿到真藥。之後每天一顆,連吃一個月,兩相對照後就能看出療效,以這種方式來測試藥效,最符合科學實驗的精神。
但不幸的是,有時候還是會凸槌,因為它會引發所謂的「安慰劑效應」。也就是說,有人只是吃了安慰劑,卻覺得頭痛好很多,甚至不再頭痛。一顆沒有真實藥效的藥劑,卻能改善症狀,為什麼?
因為,他們「期待自己能得到治療」。而這種「期待」所產生的力量,誘發了正向情緒與荷爾蒙,緩解了原有的症狀。
這不只發生在醫療現場,舉凡宗教集會、直銷課程甚至演唱會現場,都會上演這種現象。無論是名醫、活佛、超業或是天菜,只要在你面前的人具有相當程度的威望,他的語言就能產生重量,那股重量足以讓你產生期待感,不一定是期待被治療,也有可能期待被激勵或讚美,就算是普通的問候也行。同樣一句晚安,媽媽每晚打來就是有夠煩,五月天阿信寫出來就是一種黑夜的餘韻。
基於這個理論,密西根大學的博士班研究生托爾‧維傑曾經做了一個關於安慰劑的實驗,再配合腦部掃描技術,順利勾勒出一條當人們身處安慰劑效應時,腦中會出現的路線,至於那條路線為何,容後再談。
二、從眾效果
想像一下,當你身處某個陌生場合,而現場情勢不太明確,或是因缺乏指引線索,讓你不知該如何行動時,你的第一反應通常是跟隨多數人的方向走。為什麼?因為「跟著大家走,比較不容易出錯」,這種傾向就是從眾效果。
當精舍裡滿滿都是信眾時,某種程度上,這已經是個「具有說服力的治療現場」了,因為裡頭坐著的不只是人,而是故事與見證。每一個虔誠的背影都在為這個集團背書,整齊劃一的動作變成一種無形的規範。這樣的氛圍會凝聚成一股力量,它會讓你更有信心去期待被治療,期待得到幫助,但同時也會因為同儕壓力,剝奪你獨立思考的能力。
為什麼不獨立思考?
很簡單,因為不需要。
當人們是因為「渴望人際關係」而進入團體時,獨立思考是第一個丟棄的東西。提出異議是革命在做的事,這與他們進入團體的立場相悖,團體裡只要有領導人給指令就夠了。
當然,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也有那種比較鐵齒又硬頸的少數個案,他們就是屬於不畏同儕壓力,選擇獨立思考並提出質疑的那一種。但往往都徒勞無功,因為連結群體的,不一定是領導者的信念或獨特的教義,而是一種互依共存的感覺。這種感覺一旦成形,神祇都只是介質,而人們透過這個介質,互相綑綁,彼此鍵結,哪怕搬出教典也無法說服他們。群體不會輕易地讓自己分崩離析,因此那些選擇跳出來的人,最後都只能成立對抗群體的粉絲團。
於是,我們可以粗略地說,療效或許來自於「安慰劑效應」加「從眾效果」。
現在輪到我們想像一下了。那個星期天,婦人下了公車,走進熟悉的道場,雖然先前神隱一段時間,但大家還是很熱情地招呼她,光是這一點,她就找不到缺席的理由了。
更幸運的是,那天「師父」有來,原本連續幾次都只是高級幹部的分享,因此當「師父」開口的那一剎那,她開始期待自己能再被療癒,而且是發自內心地相信。此時,一條貫穿大腦的神奇路線,便從她腦中躍然浮現──
以她的前額葉(印堂後面那一塊)為起點,它發出了粉紅色的訊號,訊號一路通過杏仁核與下視丘,最後傳到腦幹,命令大腦釋放「腦內啡」(Endorphin,一種天然類鴉片,可以把它想像成大腦的自製麻藥),以及「多巴胺」(Dopamine,負責調控愉悅感受)。只要「師父」的話沒有停,這些神經傳導物便會源源不絕地出現,它們不但能抵抗疼痛,稀釋憂鬱的感受,還能增加正向情緒,絕對是居家旅行必備良藥,此時她的大腦已經跟戀愛狀態沒什麼兩樣了。 而上述的神經化學反應,婦人稱之為「妙轉」。

轉載:為什麼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擠進紫衣部隊 ? 心理諮商師 :師傅的神力 其實很科學 2-2

為什麼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擠進紫衣部隊?心理諮商師:「師傅的神力」其實很科學

只要有足夠的期待加上堅定的信念,腦內啡就能做出一定程度的貢獻。它的作用不是用來擊垮癌症或病毒,它也辦不到,但它能讓你的疼痛或憂鬱得到控制。與其說這是一種「治療」,不如說是一種「自療」。
此時,處於妙轉狀態的婦人看著周圍的信眾,每個人都在跟著音浪一起流動,因此她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去質疑「師父」是否真的發功,畢竟放眼望去,隨處都是值得信賴的參照目標,這更加深了婦人對於治療現場的信心。她只想著一件事,「只要跟大家一樣,我也能被『師父』妙轉。」因此即使是身體感應比較遲鈍的信眾,經過這樣的集體暗示,也很容易掉進同樣的狀態,療效於是在個體之間流轉。
15個小時之後,婦人把這樣的狀態帶到我面前,拒絕了心理治療。
整個過程,說穿了就是自體生產的腦內麻藥與群眾意志之間的交互作用,與其視為異端邪說,不如說是合乎科學歷程的化學反應。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因為它是無情世界裡的一絲人性,是塗炭生靈的一聲嘆息,這是馬克思的名言。因此,我們該思考的是:究竟要面臨什麼樣的情況,才會讓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其中,讓宗教成為她生活的浮木。
對婦人來說,心理治療確實無能為力,因為沒辦法為她帶來人際關係,而這正是她現在最需要的。
她花20年完成了一件艱鉅的任務,沒有培養任何興趣,沒有建立任何社交關係,睜開眼就是工作,閉上眼就在捷運上打瞌睡。面對這樣的她,如果只能給「多運動,多去交朋友」這類冠冕堂皇的建議,那我更沒有立場阻攔她進宗教團體,最起碼這樣做,可以讓她不孤單。
或許,我們可以更寬容地去看待這樣的選項。
我們可以喟嘆,可以扼腕,甚至可以為她感到困惑,但只要是自由意志的選擇,只要不犯法,旁人便無從置喙,畢竟很多人真正想要的不一定是高深的教義,而是群體間的溫度。就算是自認旁觀者清的我們,也逃不過這樣的需求,差別只在於採取的路徑不同,但不代表誰比較高尚,誰又該被撻伐。
於是最後,我想起林夕寫過的一句歌詞:
不一樣的血肉之軀,在痛苦快樂面前,我們都是平起平坐。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洪婉恬

書籍簡介

人生障礙俱樂部:臨床心理師的暖心小劇場
作者: 劉仲彬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8/12/05
語言:繁體中文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臨床組畢業,執業的臨床心理師。
於執業第九年,赫然驚覺自己有一肚子的臨床故事可供輸出,每個故事皆如親生種,遂挾自體受孕之神蹟,一本與其說教不如說書之初衷,成立粉絲專頁「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意不在弘揚精神醫療能量,只期望把故事說得動聽,媒材跨足圖文影音,水平業餘,誠意至上。
另有多重身分如:深夜追劇受害者、各類戲票蒐集者、推理小說成癮者、垃圾分類執行者、昆汀‧塔倫提諾膜拜者。支持獨立書店,願為文創買單。不抓寶,只到二手唱片行淘寶。偶爾讀詩,然後會想睡。沒有顏值,只剩歲數,故稱大叔,已過了相信搖滾樂能拯救世界的年紀,但心中的神依舊是吉米‧罕醉克斯。
喜歡星期天的清晨,討厭星期一的清晨。
*臉書粉絲專頁:「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

轉載: 一三審法官 與總長打筆戰 關鍵問題 : 內規實在太多 !

2019-02-26 法治時報

一三審法官 與總長打筆戰
關鍵問題:內規實在太多!


總長江惠民新設「三審訴訟組」,取名卻沒法律依據!
(法治時報2019-02-26台北報導)司法官場許多來來往往的「過招」,其實,都是因為「內規」在作怪,才會搞得一堆法律人終生相信與奉守的「六法全書」無用武之地!
最近,最高法院和總長之間的「過招」,已有三位司法官投書媒體,先後表達對三審自為判決的「岐見」,但是,這場風波真正起源的導火線,其實也是和檢方的「內規」有關,只是院方不太了解罷了。
三審最高法院法院黃瑞華2/20投書「蘋果」論壇,以公開信的方式,向總長江惠民喊話,質疑檢察總署成立「訴訟組」,首案拿她自為判決案(前北市議員謝明達收賄案,纏訟18年後,黃瑞華法官改判無罪定讞),奉勸江惠民要了解重點:檢審都該懂得自省,社會才會信任。
江惠民則以「下駟對上駟」,讓澎湖檢察官吳巡龍2/21出面回應:最高法院在該案見解變來變去,還自為無罪判決,乃紊亂事實審與法律審的界線。
北院一審法官林孟皇見狀,2/22跟進投書,並揭露最高法院有個「連身條款」的「內規」:同一案件更三審上訴到最高,則該案將「連身」上次發回的法官承辦。黃瑞華法官就是「連身條款」下,對前次撤銷之違誤指正仍置之不理,只好自為判決。
為何最高法院會有「連身條款」內規?
因當年三審「積案」太多,案子總在「重覆」發回「更審」,最高法院為遏阻這種現象,就設下「內規」,讓案子「連身」在同一法官身上,讓案子無法再被踢皮球般,重覆來來回回。
但,就算有了這種「反制踢皮球」的「內規」,也還是發生了林文提到的:三審法官郭毓洲在「九更」時,還是有個個案,要遇到他請假才能定讞的傳奇。
李登輝曾問學者黃越欽,為何我們的司法公信力這麼差?
黃越欽回以:人民不守法,身家性命財產都不保;司法官員不守法,全都用「內規」在處理。
黃還舉例,這很像佃農時代,佃農跟地主借稻播種,地主用「小斗」量米出借,等到佃農還稻時,地主用「大斗」量米結帳,地主和佃農之間以「量器(標準)」不公來製造不平等。
李登輝聞言,特別告訴黃越欽,日本要來接收台灣時,就做過調查,知道台灣的地主和佃農之間,有這個不平等的問題。
所以,總統府前面「這兩個空地」,就是設計用來放置「公斗」的地方,要求今後台灣的地主和佃農之間,不能大斗換小斗,小斗換大斗,必須公平使用一套標準的「公斗」。
李登輝為此指派黃越欽擔任監委,黃越欽擔任監委特別提出大法官釋憲530,想要「消滅內規」,結果,李登輝和黃越欽兩人玩不過一個翁岳生,該釋憲案最後是「訴外裁判」:必須終結司法院。
黃越欽曾以大法官身份,參與該釋憲,事後,他深深感嘆,終於知道什麼叫做「多數暴力」。
司法「內規」的根深蒂固,連監委、大法官都撼動不了。
監委陳師孟調查扁案法官周占春「被換」內幕,台北地院所玩的「換法官」遊戲,也就是使用「內規」在進行。
當然,陳水扁的公平審判權也就這樣,被「內規」給玩掉了。
「內規」在司法實務上的「威力與恐怖」,至今沒有改變。
最高檢察總署憑什麼可以會成立「訴訟組」?當然就是靠著「內規」。因為,照法律規定,法務部或是最高檢察總署,根本就沒這個單位。
這個以「內規」成立的「訴訟組」成員,多數都是前法務部長邱太三時代,親自「選定」交下來的。
會有這些被選定的成員,據說是因邱太三的「誤判」。誤判的來源在於,司法院的「大法庭」制度一旦成立,將會有公開「開庭辯論」的場面。
法務部大概「怕」原來最高檢察署的「老人」(資深檢察官)不夠專業「無法應付」,或是太過老油條「叫不動」。所以,特別指派一批「既專業又聽話」的新秀檢察官來充當。
傳言除了誤判,還有一說。邱太三的「同期同學」陳瑞仁,原本是在法務部佔參事缺,邱太三臨走,不能不排個「好缺」給同學,所以,故意「假藉」要對應大法庭,順勢安排自己同學到「三審」,每月還可領取最高檢察署才有的「三審加給」,同時,也就順便找吳巡龍等人加入。
江惠民接總長,是邱太三當部長的時候,這份「人情」不能不回報,所以,部長選定的人選,他不能不重用。
為了解決這些部長交代的人,特別利用「內規」成立「訴訟組」,在這之前,這些部長交代的人事,是不參加「分案」的,每天在最高檢察署上班吹冷氣,是完全不用辦案,成天就是只有「研究法律」而已。
為了讓這幾個「錢多、沒事幹」的「最高檢察署」內的「最高級檢察官」有事幹,只得動用「內規」特別成立一個「訴訟組」。
後來,又怕外界質疑,「訴訟組」的成員,真的都是前部長交代的人選,所以,又增加了幾個聽話好配合的「老人」,如:詹麗麗主任、朱富美檢察官、蔡瑞宗檢察官。
蔡瑞宗被問到,如何成為訴訟組組員?他笑笑答道,最高檢的檢察官裡面,就我的期別最後面,不是我,那會是誰!
這就是「內規」的好處。
只是,法界人士不解,一審檢察官設立「公訴組」、「偵查組」,是因為刑事訴訟法明文規定有偵查階段、公訴階段之分,易言之,取名有據。
而刑事訴訟法在三審部份,最為不一樣的地方,是三審法官在「辯論前要朗讀報告書」,這一點是其他審級沒有;為此,有人認為,就算「內規」要在最高檢成立專責「出庭單位」,名稱也應該是「報告辯論組」,意謂專就三審法官之「報告書」展開「辯論」,則還有點法律依據。不然,就真的是完全憑空自己想像取名。會顯得沒唸書,不懂法律。

轉載: 這場官司多難打 ? 它幫你預估開庭次數

這場官司多難打? 它幫你預估開庭次數

黃亞琪、譚偉晟、紀茗仁
科技線上
陳弘岱攝影
2019-01-23
這不是科幻小說,更不是遠在外太空的電影情節,而就在你我身邊。 15個橫跨食、衣、住、行、育、樂的AI應用大蒐集, 看見它如何改變著我們的心態、工作形態和生活!
「每天三百件派案數量只是一個大概數字,實際上可能更多……。」法律扶助基金會(簡稱法扶會)副執行長林聰賢這麼說。

法扶會的角色,是為經濟弱勢者面臨訴訟時提供法律扶助,但面對「每天至少三百件」的訴訟案量,每個案件的難易度又各有不同,要如何適當的分派給每位律師,傷透腦筋。

而今,AI的神算功力終於能夠幫上忙了。一套能夠「算出這個官司多難打」的AI系統,已經上線。

了解問題是第一步。協助法扶會的賽仕電腦顧問分析師謝宗翰發現,過去法扶會在律師分派案件上,僅靠「案件名稱」判斷難易度,既然此路不通,賽仕決定先從法扶會歷來累積近一五四萬份的「申請人案由概述」中,抽取二十一萬份進行分析。

資料分析包括申請人屬性、案件屬性、人口資料、開庭次數、律師面談次數、撰寫書狀份數等。接下來,進行文字分析,讓機器能像人一樣去認知、理解文件中的文字,然後自動分類、辨識、偵測同異詞。

下一步,建立機器學習模型,訓練機器預測在不同情況影響下的扶助案件中,律師未來需要投注的心力將有多少。以《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強制辯護案件為例,這類案件當中,有42%被系統歸類為「高心力指數」案件;但如果該案案由當中,包含「轉讓、販賣」相關字眼,因為罪刑重、上訴次數多,「高心力」的比率會上升至64%;而若該案中,出現「當事人吸食毒品」相關的描述,「高心力」案件則會減低到39%。
主因在於案由行文裡,若有「自白減輕」字眼,如在互動中,當事人願意自白,那麼與法庭相關活動數和律師耗費心力,就會大幅減少。

派案準確度達八成  改善服務品質

林聰賢不諱言,AI導入初期,律師心中難免嘀咕:「為什麼要相信機器的判斷?是要取代我的工作嗎?」但隨著AI加持,林聰賢表示,在派案的準確度上已有了八成的掌握度,也有效改善律師為弱勢者打官司的服務品質。

賽仕電腦副總經理陳新銓表示,持續再餵養法扶會剩下約百萬筆的資料,派案準確度可逾九成。AI不能打官司,但AI已能分析官司的難度,這,又是AI與人腦協作的新篇章了。

AI協助律師

轉載 :你從沒想過的事物,也有浪漫的生命力 讓微小的事物活出生命!田中達也:不同的視角能帶給我們更多快樂 他是田中達也,更讓我們看到微小的奇蹟。

你從沒想過的事物,也有浪漫的生命力

讓微小的事物活出生命!田中達也:不同的視角能帶給我們更多快樂

文 / 魯皓平      2019-02-20

讓微小的事物活出生命!田中達也:不同的視角能帶給我們更多快樂


在五線譜上跳躍奔跑的人們、把耳機當煎台的廚師、麵包上攀岩的登山客、便條紙上划船的漁夫、花椰菜下乘涼的一家子──這些你從來沒想過的畫面、微型事物最瑰麗的逸趣,都在田中達也充滿想像力的點綴下,有著截然不同的嶄新生命。
他常說,「如果每個人都能改變一些思維、並重新思考一次,你能從不同的視角中發現很多樂趣。」田中達也希望透過這些照片的傳遞,帶給所有的讀者快樂。
田中達也1981年出生於日本(Japan)熊本,本業是攝影師,也是個藝術總監。自2011年4月起,他至今每一天都固定發一張照片,打造與大眾分享的「微型日曆」,那許許多多的巧思不僅挖掘你我從來沒探索過的奧妙,更在你我都一直忽視的基礎日常中,迸發別具生命力的鮮活。
他的辦公室中,有著超過上萬隻的微型人偶、五花八門且琳瑯滿目的拍攝道具。
在那個只能以鑷子夾取、透過放大鏡創作的感動中,他會親自去描繪每個人物的外型、服飾和意境,搭配一般人再平凡不過的家庭用具,營造你根本沒想像過的魔幻。
我們幾乎可以說,他創造了微妙事物的經典,也用別具意義的巧思,蕩漾心底怦然心動的漣漪。
從創作至今至少超過3000張的照片,他的instagram上有近200萬的追蹤者、Facebook的人氣也達20萬,目前在台灣還有展覽,展區主題橫跨自然、冒險、旅行、工作者、運動、家庭等──在炸雞樹下乘涼、飛向切片食物宇宙、在牛仔褲海浪中乘風破浪、進入充滿機會與命運的骰子道路,最後再與愛人在鈕扣花中結為連理──跟著田中達也的腳步,能看盡、走過人生的所有片段。
田中達也分享,為了追尋創作時的靈感,他經常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構思想像,「有時候常常是靈光一閃的概念,我必須盡快筆記,並分類為『現在可行』、『創意提示』、『準備材料』等類別,再發揮後續的時間創作。」
他笑說,從創作初期到現在,每一天都逼著自己一定要有一張照片,對他來說本來就是個挑戰,「但能透過作品帶給讀者驚喜,就是很開心的事。」
「那些一直看著我作品的人,也多少培養出更高企盼的眼光,所以創造出超越他們想像的作品也是一種挑戰,畢竟在某些想法耗盡之後,總是會有更有趣的想法能誕生。」
田中達也表示,在場景的選擇時,他會挑出大眾可以理解的通用材料,像是蔬菜,而不是難以理解的玩具或電器,如果不了解那個主題的範圍,他的創作興趣和意圖便會降低,「我常常無意識地保留了許多東西,即使它們看起來沒什麼用處,像是包裝袋、衣服標籤、冰棒棍等.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時候能用上。」
在無數的作品中,田中達也最喜歡的作品,其實是以花椰菜製作而成的「野餐」,還有在塌塌米上設計的「回家」──這兩個元素是對他來說最重要的童年符號,也正是孩提時代的想像和記憶,有著別開生面的感動。
他是田中達也,更讓我們看到微小的奇蹟。

2019年2月23日 星期六

轉載 :別把血汗錢拿去買房子!台灣房市出現「零首付」背後,你該懂得的駭人真相

別把血汗錢拿去買房子!台灣房市出現「零首付」背後,你該懂得的駭人真相

別把血汗錢拿去買房子!台灣房市出現「零首付」背後,你該懂得的駭人真相
過去幾年我常苦勸沒房的年輕人,不要把有限的血汗錢拿去買房子。
結果是,不少人罵我危言聳聽,罵我不懂房地產。
因為,他們把租金變成資產,這種以買代租策略,讓他們有個窩同時又擁有資產,有什麼不對?
老實說,如果你錢太多,不怕資產泡沫化,不怕手上資產一夕間變成負資產,當然沒有什麼不對。
只是,你們都太低估了金融市場崩盤和資產泡沫化的驚人威力。
如果資本市場這座超大紙牌屋要跨掉,房地產一旦出現「零首付」和「零元購屋」訊號,就等於最底部的紙牌己經開始彎腰。
2008年雷曼兄弟和美林銀行因為次級房貸風暴破產,在這之前,美國房地產市場就是出現一堆「零首付」和「零元購屋」現象。
我想,對資本市場和房地產有概念的朋友,都知道會有這個現象出現,海平面以下的事情必然是很大條了。
像是,這種用零首付甚至不花錢就能到房子的手法,很顯然是建商因為資金壓力已經大到快爆錶,加上建商們不肯降價,寧可貼點利息,騙市場中最後而且是資金最少的買方進場,所使的最後殺手鐧。
此外,景氣下行,銀行爛頭寸和全台餘屋太多,也是夭壽嚇人的助力。
如果我們把購屋消費者分為3級,第一級是豪宅購物客,口袋深度當然不用說了,但這種人少之又少,而且自從川普當選後,國際局勢像大怒神喝了過期假酒上吐下瀉,這些頂級VIP也免不了內傷外傷失眠引發生理失調,自然無法繼續推高豪宅價格。
第二級就是中產階級,像是醫師律師會計師中小企業主或上市公司高級主管,他們有穩定收入,但景氣蕭條,他們要多進帳幾塊錢也很辛苦,儘管他們購屋實力驚人,但也會因此延緩換屋或置產計劃。
第三級就是一般上班族,存款不多,債務不大,但現金流也像小水溝,自備款永遠存不起來,只好以租代買。而這次的「零首付」和「零元購屋」現象,就是建商針對他們發出的逃命訊號。
當然了,他們的信用分數在銀行來看,是比較低階的,也就是風險係數較高的。如果政府和銀行及建商三方沒控制好「零首付」和「零元購屋」政策,一旦資產泡沫化,這些三級購屋戶,將會為台灣帶來雷曼兄弟式的次貸危機,不僅銀行會受傷,建商破產,最可怕的是,會有一大堆以為自己擁有房地資產的年輕人或中低收入族群,在某天早晨醒來,打開手機或電腦看到新聞時,會以為自己只是在做惡夢。
因為,他們的房地資產,一夜之間就會變成負資產,而且連逃命機會都沒有。
我想,我這樣說很多人都不會相信。
老實說,我真的不會怪他們,因為,他們還年輕,都沒經歷過什麼叫金融風暴和資產泡沬化。
在這裡我就舉一個真實案例:
幾天前剛好我認識10幾年的香港老友,來台北找我吃飯。
我跟他談到台灣最近也出現「零首付」和「零元購屋」時,他聽了憂心地說,這又讓他回想到1997年,香港特首董建華推出的「8萬5」慘案。
當時,因為香港的房價被炒到天價高,剛上任的董建華為了打壓房價,突然宣佈推出「8萬5」的房屋政策。
這個政策的大意是,他上任後,在香港每年要興建8萬5千間以上的公宅,讓大家都買得起房,10年內要讓全港7成以上居民都擁有自住宅。
當時,香港全年的推案量也不過2千間。他這個政策一公佈,香港的房地產一夕崩盤。
就這樣,許許多多把存了好幾年血汗錢當頭期款,再透過銀行貸款買了房子的薪水族,一夕間就成為「零下資產」的欠款戶。
因為,房市急崩超跌3成以上,這也讓他們的房子價值,跟著跌了3成以上。
例如,當初他們認為自己房子有1千萬價值,用這個價值向銀行抵押貸款了8百萬,沒想到才一夜之間,他們房子價值只剩7百萬,這也等於他們還倒欠銀行1百萬。
幾十萬人就因為還不出這個價差,只好被宣佈破產,被趕出自己的房子。
可想而知,那時候多少人無法接受這個事實,輕生尋短。
可想而知,那時候有多少家庭,老老小小的全露宿街頭。
儘管事隔近20年,我這位香港老友,講到這裡仍是激動不已,那時他的許多朋友都破產,他記得很清楚,那些一夕破產的人都問著同樣問題:
「為什麼會這樣呢?他們都是老老實實掙錢供房的人,沒做什麼壞事,也不炒房,為什麼會淪落到破產,甚至流落街頭的慘狀?」
無奈,資本市場就是如此。
儘管你沒做錯什麼,甚至認真刻苦地工作,照顧家人,然而,當你上了資產階級這條船,卻沒有足夠現金來當救生艇或救生圈時,你的下場就是淹死在無情的金融海嘯裡。
總之,資產只是個數字概念,不是你的房子越大,用的水泥鋼筋越多,就越有價值。
當你有了這個正確觀念,只要你有足夠現金,有充分的避險策略,你要全額貸去買房,或是零元購屋,都沒有人可以指責你。
話說回來,如果你沒有足夠現金做救生圈,或者自備款不到3成,甚至使用全額貸的高桿杆,一旦資產泡沫化,不僅你的房子被收回拍賣,你以前交出去的頭期款和本金利息,也都會成為泡沫,此外,你還會成為負債好幾百萬的信用破產者。
我說過,當資本主義這個大富翁遊戲,玩到最後時,決定你存活率高低的,不是你有多努力,或是你多會存錢。
而是,你是否真的搞懂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
否則,你的一個無知的買房衝動,真的會改變你的命運,讓你一輩子無法翻身。
老實說,我也相信有為的政府,應該不會讓雷曼事件和董建華「8萬5」慘案,在台灣重演。
然而,最後一點提醒,台灣這幾年房市交易量明顯走低,銀行購屋貸款和建築貸款,竟然還一直雙雙創新高。
當紙牌屋底部已經彎折,頂端還在繼續疊紙牌,我真的祈求上帝,希望台灣可以安然度過這次房市修正期。
責任編輯:歐陽蓉
核稿編輯:黃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