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金曲GMA臉書專頁。
金曲獎揭曉之後,最常看到的評論,就是「爆冷」。
音樂的喜好原本就不同,要挑出當年度最好的,又要讓所有人滿意,真的很難。有人認為得獎作品越來越小眾,距離「主流」越來越遠。但是,主流的標準是什麼?
以前或許可以用銷售量來決定主流,那是另一個江湖。如果賣得最好就是第一名,那麼金曲獎也不必花那麼多時間,找那麼多人來當評審。
有人擔憂金曲獎讓台灣流行樂壇越走越窄,獨立樂團或說獨立發行的作品逐漸成為入圍與得獎主流,但是可以帶動整個音樂產業的偶像卻被忽視,這大概是每次入圍或獎項揭曉之後,最常被主流媒體下標說是「爆冷」的原因。但要說到媒體的主流,那又是另一個江湖。這年頭的媒體圈,主流都不主流了。

曾經的成功模式,現在都被打破了

不是爆冷,而是公式被破解了,歌手走紅的規則被打破了,音樂被聽到的管道已經百花齊放了。以前可以捧出上電視對嘴的偶像,以前靠唱片卡帶CD可以創下的銷售數字,靠排行榜運作可以堆砌行銷的口碑,靠行銷企劃可以讓歌手變成不能說真話、沒有自己想法的洋娃娃,現在難了。以走紅偶像去複製另一個偶像,過去或許還行,現在也沒辦法了。從小眾崛起的機會很多,獨大越來越不可能。樂迷很難操作,而且討厭被操作。
以前想在歌壇出道,可能要先讓唱片公司看見,更早以前還要跟電視台簽基本歌星合約,有機會錄唱片在樂壇出道,如果沒能在電台或電視曝光,大概就沒有機會被聽到。早期電視還有歌唱節目可以打歌,後來只能參加綜藝節目玩遊戲,之後有了音樂台起碼還能放新歌MV,所以有一陣子音樂台DJ也很紅。
但這些,都過去了。
網路打破了音樂人跟樂迷之間的牆,網路也打破了音樂產業運作多年、十分上手的成功模式,以及獲利的方法。一個歌手或一個團體沒辦法扛起演唱會的現場實力,就很難撐下去。靠唱片卡帶CD銷售賺錢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歌手或團體必須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想法,有些歌手或團體甚至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團隊,自己就是老闆。
時代就是這樣,新的東西不斷追趕舊的事物,舊的事物並不會消失,只是成為記憶。我大概是抱持這樣的態度去看待金曲獎,很慶幸金曲獎並沒有被侷限,台灣要的金曲獎,就該以自由的態度繼續下去。

對我們這種中年世代,何不靠著金曲獎多認識幾個歌手?

對金曲獎入圍名單的焦慮,評論得獎爆冷的焦慮,仔細想想也就明白,對流行的敏感與好奇,大概到了某個年齡之後就會出現初老的瓶頸,畢竟過了自己熟悉的黃金年代,總以為經典很難被取代,「年輕的都亂唱啦聽不懂」。所以這世間才會有紅包場、有老歌演唱會、有民歌30、40然後50,當然很快的,聽周杰倫的人都會步入中年,而蔡依林已經出道20年,五月天也全員40歲了。現在的學校校慶沒有人在跳民族舞蹈跟農村曲了,都是熱舞社熱音社的場子了。
三金頒獎典禮之中,金曲獎最自由,像我這樣的中年世代,金曲獎存在的意義就是提醒自己:固執於往昔雖然不錯,偶爾探出頭來聽聽新的聲音,其實就是強力的回春與醒腦;錯過的好歌,就靠金曲獎來個總複習。這些年來,不就因為金曲獎而認識了韋禮安、茄子蛋、盧廣仲,知道了玖壹壹也就會唱他們的「癡情男子漢」。當年在頒獎典禮大喊樂團時代來臨的那些人,現在也都還在入圍名單裡。看完今年金曲獎,也差不多要來認識落日飛車、美秀集團。以前我不知道Leo王,現在我記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