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類型2〉留洋博士被攔截: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系副教授 田蘊祥
台灣的小確幸 容不下我的雄心壯志
文 / 謝明彧 攝影 / 蘇義傑 2018-03-28
留法主修公共管理的田蘊祥,取得博士學位歸國後,很快找到專任教職,但他發現,在台灣要求「老師全能」的環境下,必須教學、研究、還得兼行政,而武漢大學卻能讓他專心投入研究,便毅然決然卻放棄台灣,出走大陸。以下是他的心聲:
我畢業於成功大學企管系,在東吳大學念政治研究所,然後前往法國圖爾大學企業管理學院,主修公共管理,一路拿到碩士與博士學位。
畢業後,我很快就在台灣找到教職,還是專任。但當時願意發聘書給我的那所大學,是現在指考分發缺額會達50%的那種學校,在我之後,他們甚至連專任都不聘了。能搶到正式教職的末班車,在很多人眼中,已經是很幸運的一件事。但我那時想,我真的要這樣嗎?
放棄報到,我做了四個月的博士後研究,那是個餓不死、也不會有什麼突破的工作,我不喜歡那種感覺,我熱愛研究,難道要這樣消耗下去?
靈機一動,我決定投大陸的履歷,很快地,我就得到了武漢大學的offer。我並不是台灣本地製造的博士,也不是沒有博士後工作或沒有教職機會,但我發現我在台灣得不到做研究方面的實現,所以毅然決然就走了。
最低教學時數 全力支持老師做研究
武漢大學是中國前十強、名列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這種高等級的學校會要我,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找人幫他們生產論文,替學校的國際排名作出貢獻。
我每年只需要上兩門課、5學分,教學任務就算完成了,剩下的時間,我可以通通放在研究上。校方明確規範在三到四年內,我必須要出幾本專書、要寫幾篇論文、發表在哪些等級的國際期刊上、要拿到多少研究案等。
這在台灣根本是天方夜譚,在台灣學校嚴格成本控管的情況下,每進一個人,都評估他可以擔負多少任務。這也是台灣很多老師的痛,既被要求教學、又被要求論文升等,還要兼做行政,弄得身心俱疲。例如我就聽過某個學校的專案教師,一年要上七門新課、21學分,根本沒力氣多做研究了。
所以哪種比較好?其實沒有一定,都只是一種選擇,看你喜歡研究,還是喜歡教學,走不同的路而已。
所以我很感謝台灣,因緣際會下讓我選擇去了大陸,發揮研究的熱情。
台灣學術與應用不足 只好貢獻大陸
老實說,我曾經也想要回台灣,希望有機會能夠對成長的地方貢獻所學。
或許聽起來有點臭屁,在公共行政領域(大陸稱為行政管理),留美的人很多,我應該是台灣極少數嫻熟法國公共行政做法的人,我可以補上台灣學界在歐陸體系領域上的知識缺口,然而台灣的高教發展非常嚴峻的此刻,我只能把我的所學貢獻在大陸。
大陸這幾年雖然經濟快速發展,但是在參與社會治理的民間力量上,台灣有走在前列的寶貴經驗,我也通過學術發表與交流活動,將台灣的發展經驗有系統地介紹給大陸學界與政府部門。
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台灣給予青年學人即便有專任工作,在一些私立學校不是被繁重的教學與行政任務壓得心力交瘁,就是擔心學校過幾年後會不會倒閉。在大陸,只要當事人有實力,研究經費、住房,甚至配偶的工作安排等,都可以跟校方談,只要學校覺得你能替校方做貢獻,一切好說,讓當事人能專心做研究,這種彈性是台灣沒有的。
如果你對自己的學術生涯有企圖心,實力夠強,也願意承受校方加諸的要求,大陸是一個讓年輕博士無後顧之憂、盡情施展的大舞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