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5日 星期二

轉載: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 ?-------身為男性 ,我所觀察到的 女性觀點

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身為男性,我所觀察到的「女性觀點」

精華簡文

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身為男性,我所觀察到的「女性觀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瀏覽數

34884
     

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身為男性,我所觀察到的「女性觀點」

換日線 
 
  • 黃嘉偉/沉默大眾
 
2015 年 3 月,我到曼谷參加一對泰國朋友的婚禮上。 當時我以「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為題,投稿《天下雜誌》獨立評論,也獲得了頗為廣大的迴響。討論著六七年級生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到現在都還單身?
"I've visit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fortune tellers in Bangkok. I'm so desperate. What should I do?"(我已經去過曼谷超過一百家算命館了。我真的很沮喪,該怎麼辦呢?)S 一邊說著,一邊滑動手機螢幕。
她的電話簿上,真的一整排一整排地,而且得滑好幾下,都是算命館的電話。
因為對未來生活無法有共同的想法, 目前任職於泰國第一大銀行,擔任法務部門主管的泰國律師同學 S,在今年初與交往多年的男友分手。
雖然泰國和台灣在文化上是很不一樣的國家,但是長輩催促結婚的壓力是一樣的。因此 S 透過朋友介紹、算命問天、到她認為是走投無路才用的「不要滑左、考慮滑右」的交友 App,尋找對象。
天性樂觀開朗的 S 開玩笑說:"My mom told me not to ask for so much and I also should lower my expectation. Maybe, my best chance are those men who are either widow or divorced."(我媽媽告訴我,要求不要這麼多、還要我降低標準。或許我的機會,剩下那些喪偶或離婚的老男人吧!)

「六七年級」女生難成家?亞洲各大城市共同現象

在今年五月初,當時外派馬來西亞的我特別找了個周末,從吉隆坡飛到曼谷,與當地的一群老朋友們碰頭敘舊。我們在泰國曼谷市中心知名時尚百貨公司 Central Embassy 的戶外餐飲區,喝著冰涼的酒精飲料,從懷念英國留學的往事、聊到當前的生活與工作點滴──一個令人意外的發現是,在場的女性朋友,當他們談起自己或姐妹們的「婚事」時,其實都有類似上述的感嘆。
類似的觀察與現象,也出現在 2015 年 3 月,我到曼谷參加一對泰國朋友的婚禮上。 當時我以「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為題,投稿《天下雜誌》獨立評論,也獲得了頗為廣大的迴響。
在該篇文章中,我主要從經濟的角度為出發點,討論著六七年級生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到現在都還單身──而現在我更發現,這樣的現象,從東京、北京、上海、香港、台北、到曼谷,都是一樣的。
在這兩年間,我與許多在各地生活與工作的女性朋友(不僅限於台灣人)聊著這個現象,也進一步發現了她們的許多共同點──這些「六七年級」(目前約在 30 到 40 歲左右)的優秀女生,多半有著許多共同的經歷:
  • 出生在經濟快速成長的環境。
  • 在父母的呵護與疼愛中長大。
  • 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有著優秀的工作能力。
  • 經濟獨立自主,懂得如何過有品質的生活。
因此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帶著鋼盔」,大膽地嘗試以男性觀察者的角度,綜合訪談過的朋友經驗,嘗試著整理出關於「現代女性不結婚」的想法:

當前社經環境快速變化,但是傳統價值仍然制約著現代女性

我們先來看看「已經結婚」的女性。
在今日的台灣,尤其是在都會區,許多女性在婚後(多數是在生完小孩後)都會再回到職場工作。一方面當然是因為現實的經濟因素;另外一方面,也有許多女性是因為自己不想為了婚姻,而與社會、職場脫節,或是因此埋沒了天賦與才能。
然而,因為傳統社會價值觀念的關係,許多婦女在此同時,仍被賦予了「照顧家庭」的主要責任──撫育小孩、洗衣煮飯、打掃家裡,還有照顧家中年邁或生病的長者......等等。
即便我身為男性,換言之是這種價值下的「潛在既得利益者」,都會忍不住覺得到了夫妻雙薪的今日社會,為什麼這些工作常仍不是男女分工,而老是要女生犧牲奉獻呢?
另外,我認識許多 1980 年代前後出生的女性朋友,家裡生得少、爸媽疼如寶,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 、並且也都有相當好的工作與經濟能力。
然而,當她們一到達適婚年齡時,父母親或親友長輩卻常像是變了個人般地,不再讓女兒追求自己的夢想,反而改為催促著說出:「不要要求太多」、「要學習放下」......等種種要女性放棄自我,走回傳統家庭觀念的矛盾說詞。 
將心比心,我常想,未來如果我有女兒,為什麼我家的寶貝女兒得到別人家當奴婢呢?說好的男女平等,為什麼在婚後就都改變了?
也難怪我的許多女性朋友們,不願妥協於這樣的婚姻想像了。

當大家高喊著男女平等時,在我們的社會中仍然充斥著性別歧視

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 (Sheryl Sandberg) 於日前(10 月 12 日)接受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於紐約舉辦的「職場性別平等座談會」時特別提到:「很多企業都會認為,在組織中有達 10% 的女性高階主管,已經是非常好的成績了,」而同時間,也有「高達 50% 的女性,對於這樣的成績感到滿意。」
桑德伯格認為,問題是:「目前許多企業都仍無法做到男女同工同酬,而且許多時候在升遷管道上,女性仍未能得到與男性同等的對待。」她認為,一家公司是否做到性別平等,不應該單純只看男女性擔任高階主管的比例,而應該以能力和表現為唯一依歸(但換言之,男女性若在某企業中比例相近,只有 10% 的女性有機會升上高階主管,並不合理)。
根據調查,在台灣,女性擔任高階主管的比例約 26%,僅稍高於世界平均的 24%,在亞太地區還低於菲律賓、中國大陸、泰國等國家。
此外,雖然政府努力推動性別平等與落實育嬰假制度,但是根據勞動部調查,在育嬰假期滿後,回復原單位原職的男女性雖仍有 76.4%,但是未再回到職場的人當中,女性比例遠高於男性,且原因則多以「照顧小孩」為主。
一位在外商公司表現非常優秀的已婚女性友人 L 就直言:「男性觀點,某部份給女性很大的壓力。」她並舉自己的經驗為例。
L 曾經有機會外派到該公司亞太區域辦公室,接任一個職級更高、前景更好的工作,但是在婚前,她的老公就要求她辭職,並以「家庭比工作重要」說服她辭職。但是,老公自己表現出來的,卻是「工作比家庭重要」──因為「娶妻生子之後,男人就是要拚事業嘛!」。
所幸,在小孩稍大後,她與老公溝通後,有機會再次回到自己有熱情、有興趣的工作領域繼續打拼。
我幫她哀嘆了一下,為什麼不能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平衡點?幾年下來的「家庭比工作重要」,L 失去了多少可以發光發熱的機會?

即便在「女力抬頭」的年代,我們依然看到許多優秀女性犧牲自己、「成就家庭」

一位我認識很久的 A 同學,她是一位音樂家,也是一個教學經驗豐富的鋼琴老師。她曾經在觀賞完電影《鐵娘子:堅固柔情》(The Iron Lady)後,跟我提及電影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一幕──當年輕時的柴契爾夫人在接受夫婿丹尼斯.柴契爾 (Denis Thatcher)求婚前,她說:
"Denis, I love you so much but, I will never be one of those women who stays silent and pretty on the arm of her husband. Or remote and alone in the kitchen - doing the washing up, for that matter."
(我非常愛你,但是我不會是那些待在老公身邊保持沉默、打扮漂亮的婦女;我也不會是那些一個人待在家裡、在廚房做著清潔工作的婦女。)
我的這位老同學分享,她曾經被母親要求要學習做家事,洗衣服、煮飯、洗碗、打掃家裡等等,「要不然將來怎麼當個好老婆、好媳婦呢?」
她以堅定的眼神對我說 :「我的父母栽培我成為音樂家、鋼琴老師,手是我最重要的謀生工具,然後我得為了嫁給一個人,犧牲自己的專長,就為了去為別人洗碗?」A 也曾經提過,她的鋼琴主修老師曾在上課時突然停了下來,深呼吸後,語重心長地對她說:「OO,妳不可以洗碗喔,會傷到手腕!」
所以說真的,如果又要顧家、又得工作養家、還得犧牲自己的才能與才華以「成就家庭」,我的很多女性單身朋友都會說:「如果我一個人可以過得很好,為什麼要結婚?」

已經結婚生子的女性,很多人都被迫得當「神力女超人」

已婚生子的妳,有沒有下面這樣的經驗?
每天一早起床,先趕緊梳妝打扮後,把老公和小孩也挖起床,之後趕著去張羅全家人的早餐,等大家都著裝完畢,妳也準備好早餐。接下來,在妳一陣急急如律令的催促聲中,大家吃飽並準備出門。妳和老公可能先送小孩到保母家、幼稚園或小學,再分頭或一起前往公司。
經過一整天的忙碌後,妳又得和老公協調誰去接小孩下課,然後再送安親班。之後,妳可能還得趕回公司完成今天應完成的事項。等晚點下班後,還得再趕去接小孩下課,同時還有一大堆家事等著妳做。
這樣的生活,是我身邊許多已婚女性友人,日復一日,像陀螺一樣不停地轉、不停地轉,完全沒有停止過的生活。如果老公又不夠體貼,平日週間忙、周末更猶如參加鐵人三項,從早忙到晚,幾乎一年 365 天都在參加戰鬥營。
套句在前頭提到的朋友 L,曾對我說過的一句話:「我們的生活就好像燃料棒一樣,就是一直燃燒、一直燃燒、一直燃燒......不知道要燃燒到何時。」

忙碌的工作生活,使得親子關係日漸疏離

「小孩的成長時光不能錯過」是一個大家都知道,但在現代忙碌的社會中,卻很難做到的事情。不是家長不願意兼顧收入與家庭,但是現實,常逼迫著家長們只能選擇一邊。
多年前,我的同事H,和老公討論剛出生不久的小孩照顧費用後,在台北工作的他們決定把女兒送到高雄娘家請媽媽幫忙照顧,並當「周末夫妻」──每周末(若因工作太忙的話隔周)回高雄探視小孩。
沒幾年後,等小孩可以上幼稚園了,他們夫妻準備去接小孩回來時,女兒哭鬧著不要回台北,要留在高雄跟外公和外婆在一起。當下換她流淚,結果女兒反而體貼地過來拍拍她的肩膀說:「媽媽,妳不要哭啦!你們乖乖回台北,不要擔心我,我會乖乖地跟阿公阿嬤在一起。」
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她在分享這段故事時,周圍的女同事無不淚濕了眼眶。

努力打拚了,想生孩子的時候,卻需面對生不出來的難過

另一個例子是,我的朋友 D 在新竹科學園區非常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工作。從名校畢業後,努力打拼熬了很久終於當上主管,薪水好、待遇佳。但是,先前為了卡位事業而不敢生小孩,去年她才開始努力跟老公做人,可惜到目前為止,已經不幸流產兩次。D 哀嘆地說:「生育能力,不是靠錢財就能力挽狂瀾的。」
所以這兩年來,凍卵服務受到台北廣大粉領族的歡迎,我身邊相當多的女性友人,無論結婚與否,偶爾聊天討論的話題,就是哪一家醫院的服務好、哪一家的價格較優惠等。
就在這一年裡,我有兩對夫妻朋友,年紀和我相當,都是透過先前保存的凍卵,「做人」成功,而且都是透過先進的醫療技術,一次來一對雙胞胎,一男一女。

若家中還有生病的家人得照顧,責任也多落在女性身上

除了工作、小孩、和家務之外,若是家中有長輩或身障兒女必須照顧,但經濟能力不足以聘請看護時,照顧的責任,通常也落在女方身上。在前不久看到一個讓我非常有感,名為「流沙中年」的系列報導,就是在討論這樣的社會狀況。
報導中,一則故事提到一位原本月薪 6 萬元的單親媽媽,為了照顧重病的父母辭去工作,現在則必須靠政府補助度日;另外一則故事,則是談論一名職業婦女為了照顧中度腦性麻痺的兒子辭去工作,現在僅靠先生一人的收入維持家計,但先生又在去年工作時受傷,家中收入頓時又大減。
我特別引用報導中,東吳大學社工系李淑容副教授的一段話,她觀察指出:「很多貧窮家庭都付出沉重代價,包括疾病、丈夫酗酒、外遇和家暴、由婦女扛起家計等,『但是政府社福資源大多集中老年,中年新貧家庭能得到的支援相對不足。』」。
當有一天家中需要更多收入以負擔家計時,為了家庭犧牲而離開職場的婦女可能又得面臨的挑戰是:「還有老闆要我嗎?」
所以,為什麼我們還要結婚?
已婚、小孩相繼上小學、能力相當優秀,目前任職於國內一家知名大企業擔任董事長特助的朋友 T 就說:「有一些已婚的女性朋友,其實是後悔莫及,不知道自己為何會結婚」,T 甚至開玩笑的說:「當初肯定是被下藥了!」
數十年老友 W 則接著說:「沒有幾個結婚後的日子會過得比單身時好。婚前疼愛妳一個樣、婚後把妳當奴婢使喚的老公一大堆,尤其不少是長不大的媽寶,不願放棄既得利益的男人。怪來怪去,最後都是怪女生(太多想法、能力太強等等)」。W 笑著說,或許是她自己的怨念太深了。
已婚的女性友人 V 就說:「結婚對於條件好的女性來說,很可能反而是一種經濟上與精神上的拖累──也許要放棄工作前途、私人時間的興趣與嗜好,只為了煮飯、做家事、顧孩子,還有回婆家,甚至還得出錢負擔(婆)家用,所以能夠花在自己身上的資源,反而變得比較少。」V 認為目前台灣社會跟家庭觀念,並不適合條件好的女生結婚,除非男女兩邊家族對於家庭的觀念相當,否則只是徒增離婚率而已。
雖然當前世界變化速度之快,行動電話從「2G」升級到「4G」,也不過短短十年的時間而已;雖然政府一直在宣傳男女性別平權很多年了──但是從生活裡到工作中,性別歧視仍然充斥著整個社會。傳統家庭觀念,也仍然根深蒂固地種植在大部分的的台灣家庭裡。
總結而言,如果「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不能改變、如果男人老是要女人負責絕大多數(或全部)的家務、如果男人無法接受女人表現得比自己更好,其實結婚率只會越來越低、少子化的問題也會越來越嚴重。

後記:

過去兩年來,我一直想寫一篇以女性角度討論「為什麼我們都不結婚」的文章,而且也持續透過與未婚和已婚朋友的對話,累積寫作素材,但始終覺得「缺一味」,而遲遲未能動筆。
直到最近拜讀了聯合報的「流沙中年」系列報導,與紐約華爾街日報邀請臉書營運長桑德伯格的兩性平等演講,並把這兩份資訊在臉書上與朋友們分享,獲得廣泛迴響與想法後,我才決定開始動筆,歸納、分析當前許多女性「不婚」與「不生」的社會現象。
然而畢竟,我仍是以一個男性觀察者的角度,來討論女性的想法,所以文章內容若與女性讀者想法有不一致的地方,我會非常虛心地接受指教與批評。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