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電視新聞。從前的新聞主播會壓抑個人的情緒,以冷靜客觀的語氣傳達訊息;然而現在的新聞主播會將自己的個性表現出來,有時還會一邊添加主觀看法,一邊在報導時帶入個人的情緒。
觀看電視和網路時,對於較難理解的資訊我們常會不加以消化,姑且憑著情緒來下結論。因此,對於一些新聞資訊我們會囫圇吞棗地接受:「原來是這樣啊,」或是輕易地同情:「看起來好可憐,」又或是莫名地憤慨:「這實在太過分了。」另外,當事物或商品透過影像媒體推銷時,我們也容易不那麼在乎內容是否合理,而覺得影像內容相當有說服力。因此,很多人會被節目穿插的廣告牽著鼻子走,並且在自以為內容合理的情況下購買商品。
現今的影像媒體不但充斥在我們周遭,而且現在的新聞播報員也捨棄了用客觀態度傳遞資訊的使命,反而以情緒化的手法譁眾取寵。
反過來檢視,也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影像媒體不靠譁眾取寵,就無法滿足觀眾的收視欲望。正因為這個時代充斥著放任情緒反應的人,大家才會容易為了芝麻小事而反應過度。

自以為無所不能並沉迷其中的人們

在不久之前,只要你不是從事媒體業或者相關領域的專家,基本上無法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發表個人意見。不過在網路日趨成熟後,每個人都開始擁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權利。
因此,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到足以改變任何事物的力量,產生了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尤其是在現實世界中,自身強烈的權力欲無法得到滿足的人,他們對許多事物本來就充滿了攻擊性,而在發現自己能藉由網路輕易影響社會後,就更加沉迷於網路所帶來的快感之中。
網路最大的優點就是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發表,不被權威所壓制。此外,大眾的民意也不會被掌握權力者給漠視。但其中值得存疑的問題就是,網路意見不盡然是普羅大眾所匯集出的共識。
有些人碰上了網路,就會產生自認為無所不能的幻想。他們會產生「自己的意見絕對能讓大家接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得到」的感受,也覺得自己能透過網路干涉店家、企業的經營方式。但是如果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出回應,這種人就會怒氣沖天,並且想盡辦法加以攻擊。
從這種發展模式來看,相較於投訴是希望企業能做出妥善的後續處理;直接上網批評企業的行為,比較像是希望能透過網路行使個人的影響力,一旦取得多數人的共鳴,就會使人沉浸在滿足感當中。
確實,以前可能是企業不認真看待投訴的時代,但現在較有良心的企業並不會不理會這些意見。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人傾向於上網抱怨,而不直接和企業溝通。這是因為沉迷於影響大眾、攻擊他人的心理傾向使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此外,NHK的《今日焦點》也揭露了這樣的現象。節目中收到的匿名投稿大多是揭發企業的商業問題,但在無法確認內容真偽的情況下,往往會壞事傳千里,進而讓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害。還有,某些投稿內容在表達上較為隨便,而且帶有些許開玩笑的意味,這也會讓企業不知該如何處理其中想表達的問題。
除此之外,當企業對指控進行反駁時,網路上就會出現「態度還是很高傲」、「一點反省的誠意也沒有」等持續不斷的抨擊。就算企業乖乖地公開道歉,之後要是沒有針對過錯提出明確的對策,就會被批評為不想預防問題再度發生。
但消費者和企業一樣都是人,只要是人,就難免會出現失誤,那麼他們又為何特別愛針對「態度很高傲」這一點呢?而且在我一一檢視節目裡出現的案例後,發覺其中很多都屬於反應過度的抱怨。
另外,由於節目中的專家意見比較沒有站在顧客的立場,因此也受到了若干批評。所以,後來該節目也開始建議企業不可以無視顧客的要求。
但是,對生產者、販售者、提供服務的人來說,顧客只是用金錢購買商品和享受服務的對象,他們並不需要對顧客擺出「過低的姿態」。他們的動機只是因為某種商品和服務能以金錢來交易,所以才會藉著提供商品和服務以達成賺取金錢的目的。我想反問:買賣雙方在互動上不就是對等關係嗎?
「顧客至上」這種認知,還有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幻想,可說是讓反應過度如野火般在網路上延燒的原因。

暴走台灣》「鄉民正義」的隱藏殘酷:逼迫他人認錯道歉,你獲得快感了嗎
來源:dreamstime

我在美國常常能看到超市裡負責微波爐加熱的店員,會突然指著自己的手錶大聲說:「現在五點半了喔,已經到了我的休息時間,買好食物的人請半小時後再來加熱。」接著便直接離開工作現場。而客人們除了一邊聳肩一邊嘆氣之外,只會安靜地離開或是在原地等候。
如果換成日本的客人,遇到這種情況大概會馬上怒吼:「豈有此理!」接著就在現場大吵大鬧。
由於我自己也有著日本人的價值觀,所以第一次在美國看到這種情景時覺得:「咦?原來美國的店員會這樣啊?這在日本是很沒禮貌的態度耶。」不過稍微思考後,就能了解,店員提供加熱服務只是用金錢等價交易下的行為,而過度的服務會讓雙方所追求的結果不對等,所以美國的店員才會不過度禮遇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