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家長會到底談什麼?一個「偽媽媽」的感動觀察實錄
2018-10-05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幾天前朋友急匆匆地問我傍晚是否有事,希望能陪同她到大女兒的幼稚園開新生家長會。朋友來自中國河北,來法10年,目前仍不會說半句法文;只能說中國社群的力量太強大,食衣住行全包,也包裹住朋友與法國社會接觸的驅動力。
幼兒班近20位小朋友,來了11位家長,出席率尚可。我愛觀察的老毛病改不了,依照家長們的口音猜測:其中有2位中國父母、1位南歐裔、2位非洲裔、2位阿拉伯裔,有趣地反映了巴黎人口的組成樣貌;其中父親4位、母親7位。下午6點,一群人圍坐在幼兒班的長椅上,沒有互相交談,家長會準時開始。這是還沒當媽媽的我的人生第一次家長會,要說是見習也沒錯,總之我極好奇地聽,想瞭解法國(或世界皆然)幼稚園、孩子與家長的三角互動關係。
朋友孩子就讀的學校。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即使是幼稚園,學校也有必須遵守的規範
首先,身兼老師的校長先提醒家長幾件務必配合的事項,震撼馬上出現。第一原則,守時。校長有禮卻堅定地說:「校園9點關門,遲到的小朋友請恕我們不能收。因為我極可能也在班上教學,不可能離開班級,為了遲到小朋友去開學校的大門,這會造成安全問題。」校長接著說:「若遲到一次,人生難免,我可以理解;若發生第二次,好吧,我會破例為您開門;發生第三次,不好意思,表示這裡出現了問題,或許您應該把鬧鐘調早半小時。」其實依照老師的介紹,班上隨時都有一位助教,但校長不願妥協,不願開家長方便之大門,避免造成混亂。
第二原則,持續性。校長強調所有課程都有連續性,所以除非小朋友生病,請務必每天來上學;若家人出遊,也請先行通知:「學校不是一個想來就來,想不來就不來的地方」,校長的用詞甚至有些強硬。果真法國人性格,對學校來說,教育在作為服務之前,先是責任;為了完成責任,有著說一不二的堅持是再正常不過的。
接著,校長先行離席,讓導師接著介紹課程內容與注意事項。「學校除了教導小朋友需要學習的事物外,更會傳達法國的立國精神」,老師專業的開場,我下意識直接心裡接話:應該就是自由、平等、博愛吧?但不,我錯了!「……那就是『平等』(Egalité)、『博愛』(Fraternité) 與『政教分離』(Laïcité,或翻世俗化)。」
默默地,「政教分離」取代了「自由」在幼兒園中的角色,或許這是老師下意識的決定,但坦白說我還是對於這樣的選擇打了一個問號。所謂「政教分離」,老師解釋:「不僅是課程中老師不會談論任何宗教教義,也禁止小朋友佩戴任何有宗教象徵的飾品來學校」。也就是說,十字架、佛珠佛像,以及伊斯蘭頭巾等宗教飾品,是無法帶進學校的,因為根據法蘭西共和精神,人是平等的,不應因宗教而有所區別。
不過就我所知,許多朋友都把十字架、佛像藏在衣服下,但頭巾就只能成為眾矢之的了。之前曾經有位國中年紀的女孩不願摘下頭巾而無法進入校園,在校門口潸然落淚、不知所措,新聞畫面令人難以忘懷。儘管仍有「自由」與「平等」之間界線處理的爭議,但絕大部分法國人已學習接受這項共和國憲法精神的規定。
貫徹到底的「平等」精神
「平等」也是老師十分強調的精神。她說:「在我的班級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一樣的。所有的東西不是每個小朋友都有,就是所有人都沒有,我不可能只給表現比較好的幾位小朋友,而忽略其他人。」因此她也請求家長,例如在舉辦孩子慶生會時,要嘛就是邀請全班小朋友一起參加,要嘛就是不舉辦,她無法跟未受邀的小朋友解釋為何唯獨遺忘他。
另一件事也體現了老師對平等的堅持,令我印象深刻。學童各有一本「作業簿」,貼課堂作業、美勞作品與學校活動照片。一位家長問到,是否可以把全家出遊的照片也貼在作業簿裡,視為作業兼分享?老師的回答竟然是不妥。原因是她希望孩子們的作品簿呈現的內容是一樣豐富的。若孩童想要在班上分享照片或經驗,她很歡迎,但她不希望總結孩子一學期成長的作業簿因為家庭環境的因素而有所不同。聽到老師這番想法,我在內心為她鼓掌。
延伸而來的「共同性」(collectivité) 也在課程設計中隨處可見。在許多活動中,「集體創作」是重要的一環,例如全班用一學期的時間一起畫一幅畫,共同循序漸進設計一個農莊等。特別是小朋友繪本的主題,也是經過全校老師們集體討論後,因應全校各班不同學齡的設計,一起學習同樣的主題。另外,班上還有布偶寵物,一隻名叫Casper的小熊。小熊將輪流在每位同學家度過週末,請小朋友接它回家好生招待一番,並選一本故事書回家唸給小熊聽,週一再回來分享。老師說:「我希望透過小熊連結所有小朋友,讓孩子感受共同擁有一項物品,並共同分擔責任。之前我會希望家長幫忙照相記錄,但後來我發現,這對部分家長會造成負擔,或許不是所有人都有合適的手機或相機;因此決定一律平等,照片不要求,同樣想照再照。」好一位將原則貫徹到底的老師。
「性教育假新聞」也一樣在法國延燒
最後問答時,有一位坐在我正對面、過程中不斷打哈欠看手機的父親舉手,表示看到新聞,指出從今年開始,幼稚園將開始推動性教育,將請校外講師講授自慰等性教育課程,他很擔心,想問消息是否為真。老師澄清並沒有這樣的決定,他們也沒有收到任何相關的通知,請家長們放心。原本安靜的家長們,都激動了起來,你一言我一語。有位家長說:「我看媒體這樣報導,想說幼稚園孩子接觸性教育也太早了吧!」頃刻間,我彷彿回到了台灣,家長擔心孩子太年幼脆弱,必須好好保護;或許天下父母心,都容易憂慮受怕。可能因為我還不是家長,無法體會吧!
不過回家後查了一下,發現原來法國也遭受「假新聞」之亂。一位法國兒童心理學Maurice Berger在Youtube上傳了一段短片(影片已遭撤下),說明法國在開始推動幼稚園性教育課程,接著又被權威的法國醫師公會委員Joyeux醫生轉貼,使得消息在Twitter上傳開,網民各種加油添醋,越演越烈,甚至連課程「會保護戀童癖者」這樣的言論都出來了。發動「假新聞」的有心人士世界都有,所幸法國媒體堪稱自制,極少跟風。目前網路上找到的各家報導,都是根據調查後糾正假新聞,更有媒體循線找出傳聞借引來源的可能性,連國際衛生組織法規以及歐盟報告都被搬出來條列解釋,嘗試防堵擴散。
總之最後,在老師的安撫與保證下,家長們終於鬆開了眉頭、露出了笑容,完美地結束了這場家長會。回程路上,我問朋友,不會說法文真的很辛苦吧?朋友回說:「光是生活就很累了,但是想到這裡的教育環境比較好,就為了孩子盡力去做。還有,要趕緊學法文了!」
的確,在會後陪同朋友與老師溝通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老師很努力讓不會法文的朋友孩子瞭解狀況──用比的、用跳的,也保證會特別注意孩子的融入情形,好讓她感覺與其他人一樣,沒有被排除在外。對此,旅法10多年、有兩個可愛孩子的朋友Jennifer Liu也表示,學校除了特別強調孩子「自發主動」外,也從小教導文化共存的概念,她說:「兒子唸的大班會邀請不同族裔背景的小朋友介紹他們的文化母國,讓孩子擁有開放的國際觀,這是我覺得很棒的。」透過這次驚鴻一瞥的偽媽媽法國家長會,我能感受到:學校最在意的,不是教導數字概念、語言表達、歷史等,而是透過共和精神,以身作則,傳達孩子「平等對待」、「一視同仁」這件事的重要性。我想,這對一個彼此尊重的社會,將有長程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