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7日 星期五

轉載: 想要有個能推心置腹的紐西蘭朋友,是個挑戰

想要有個能推心置腹的紐西蘭朋友,是個挑戰

幾天前去參加了紐西蘭當地的一個社團,名為 Newcomer,旨在引導剛到紐西蘭的新移民和眷屬,或是來求學的學生,讓他們透過 Newcomer 所提供的社交平台認識彼此,突破因國籍或地區不同所形成的無形的藩籬,讓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機會認識彼此並交流。
在活動中,創辦人 K 分享道,紐西蘭一直以來,都以能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政策為榮,這點在各省的當地政府都有設立 “Multicultural Council”,以及定期舉辦的活動和活躍的社團行事曆中可以得到印證。對推廣多元文化的包容性,紐西蘭政府的確做了很多的努力。
「這也是 Newcomer 設立的主要動機,我們希望來自各國的朋友,能多多和來自其他文化的朋友交流,而不要將自己侷限在一個特定的團體中,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擴展交友圈,也能獲得來自不同社群的訊息。」K 解釋著。
仔細一看,這句話倒是不假。過去我所參加的團體,大多都是某一個國籍的參加者為大宗,零星參雜著其他國籍的會員,但在 Newcomer 中則顯得相當分散,大家也都會用英文交談,就算是來自同個國家的兩位朋友,在談話時也都會用英文,以示對其他人的尊重,也讓別人能有機會中途加入討論。
閒談之餘,來自哥倫比亞的 A 問道,「有些人來這邊也一段時間了,似乎有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好朋友。好奇問一下,有沒有交到當地的好朋友呢?」
在 A 問完這個問題後,全場一陣靜默。因為在場的朋友們,雖然來自世界各地,但唯獨沒有一位是當地的 Kiwi(紐西蘭人)。
韓國的 Y 回答說,「我有一些當地的紐西蘭朋友,人都非常好,而且也很友善,不過要是出去玩的話,我大多還是會跟其他的韓國朋友一起。」
聽完 Y 的分享,其他人也點頭表示贊同。有人說到自己的寄宿家庭很友善,受到很多照顧,但總感覺隔著一道看不見的牆;也有人說自己一直不斷地參加各式各樣的社交團體和活動,想要與紐西蘭人建立友誼,雖然對方都很和善,談話也都投機,但總是無法發展到非常親密的程度,總有一種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感覺。
圖/Shutterstock
紐西蘭人是水蜜桃,亞洲人是椰子
來自印度的 N 說道,「這點我之前有查過,原因非常有趣。」N 是在當地就讀碩士的學生,因為新一學期即將開始,N 加入了學校舉辦的迎新導生團隊,在研習中系主任問道,如果能讓時光倒流,回到你剛來到學校的時候,你會希望得到甚麼樣的幫助呢?
「我當時回答,我希望能知道如何在紐西蘭建立深刻的友誼。之後系主任發了一篇文獻給我,讀完後我才了解原來是這麼回事。」
該篇文章以紐西蘭人和亞洲人為例,並將紐西蘭人比喻為水蜜桃,而亞洲人則是椰子,說明兩個區域在發展友誼上極大的差異。紐西蘭人像水蜜桃,很友善也樂於幫助他人,就像水蜜桃的果肉一樣柔軟,但到達一個程度之後,你會發現友誼的發展似乎停止了,雖然出遊和交流還是繼續,但總覺得就是在那幾個話題中流轉,這種阻礙就像吃水蜜桃的時候碰到了果核一樣,硬得你咬不動;與之相反,亞洲人更像是椰子,一開始非常難以親近,或是交談總覺得話不投機,就像是椰子的外殼一樣堅硬,但一旦你獲得了他們的認同和信任,就會像椰子裏的果肉和椰子水,清甜回甘,能發展出無話不聊,非常親近的友誼。
此言論一出,大家點頭如搗蒜,直呼原來是這麼一回事。這時在紐西蘭生活了 8 年,來自墨西哥的 J 補充道,「這點是真的。在紐西蘭,要發展出非常親密的友誼,是有一定困難程度的。比如說兩位紐西蘭人遇到的時候,會試圖找出與對方的相同點,比如說都上同一所當地的高中,或是一起在某個社區長大,這樣的連結會讓他們比較容易產生共鳴。之前聽來自奧克蘭的朋友說,幾年前他在基督城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他的交友圈都在北島的奧克蘭,而他從來沒有去過南島,因此剛到基督城的時候,他跟我們這樣的 Newcomer 處境差不多──因為過去在北島的生活經歷,完全無法和南島的朋友產生共鳴,因此花了很多的時間在融入當地的社交圈。」J 說完後,大家也都分享著自身類似的經驗。
活動結束後,我和老婆大人一路上討論著這個話題。或許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盡量了解並適應,做到入境隨俗,才不會發生因為自己的誤解,而對當地文化產生偏見的情況。
有人說自己一直想要與紐西蘭人建立友誼,雖然對方都很和善,談話也都投機,但總是無法發展到非常親密的程度。圖/Shutterstock
執行編輯:張詠晴
核稿編輯:何承祐
Photo Credit:Shutterstoc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