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台灣人為什麼不敢冒險,不敢嘗試錯誤?
台灣社會從學生至成人,似乎普遍缺乏冒險的精神,這種情況明顯存在於台灣教育及政冶的領域。為何不敢有想法?為何極度欠缺有創意的作為?為何選擇比較安全的道路上,而不敢選擇嘗試錯誤?以下例子說明現今普遍存在的現象:
【教育方式:為什麼不能使用沒教過的內容當作業?】
數學家高斯,曾被他的老師要求試著解出17邊形如何作出,但是他的老師沒有告訴他這是千古難題,而高斯思考了幾天後竟然解開了!此時老師相當訝異高斯竟然可以將千古難題破解。到了高斯晚年,高斯仍然對當時沒有被告知是個難題感到感激,因為他認為如果當時被告知這是個千古難題,或許他就會以為自己不會也沒關係,而隨意放棄。
由此可知,我們不應該向學生強調題目的困難度,因為會使學生怯場或認為放棄難題也理所當然。然而我們的教學方式大多以「這題很難喔,要認真聽,否則你會學不會」的方式呈現,也就是先給負面情感,以要求學生遵守學習標準化的學習流程;作者認為較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這題有挑戰性,老師提供一個解法作為參考,大家盡量想出更多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此類問題」,只要能解決問題都是對的方法,使學生有機會充分思考及發揮創造力。
但是,如果老師出了一些作業是學生不曾學習過的內容,大多數台灣的家長會責怪老師:為什麼出一些沒教過的內容當作業?這個事實凸顯出家長只希望小孩走在安全的、有前人經驗的道路上,而忽略小孩應該有嘗試錯誤的勇氣。
【研究論文:為什麼不能用指導教授不會的內容作論文題目?】
作者作博士論文時,發現有極大困難,因而請指導教授指點方向,然而指導教授的回應是:「如果我有大略方向的話,就不會是你的論文,你必需自己找到方向及解法。不管是否得到正確結論、或是發現是因錯誤的假設導致無解。如此才能證明你在這個專精領域比我強,也才有資格獲得博士學位」。這樣的說法可能與台灣大多數大學教授的想法大不相同,因為我們的教育從小到大,習慣有正確答案,而不是去嘗試錯誤每一條可能性,更別提是研究一個有可能無解的題目。
因此,多數台灣的博士論文,是在指導教授大致上確定無誤的狀態下,讓學生進行推廣及延伸,使學生可以在一個安全的範圍裡得到一個「沒有突破的成功」。臺灣的教育從國高中到大學都有系統地規避「嘗試錯誤」的過程與精神,然而,如果沒有「嘗試錯誤」的精神,怎麼能培養出足夠的創意人才,讓社會進步?
【我們的教育是要求畫出老師要的蘋果】
作者看過某篇文章提到:「一個來自台灣的小朋友很會畫畫,家長也將小朋友送去美術班學習如何畫畫,之後出國繼續深造。外國的老師要求學生們畫出『心中的蘋果』。該學生畫出栩栩如生、非常逼真的蘋果,然而老師卻給了低分,其原因是不符合題目『心目中的蘋果』,老師希望有創意、想像力,但是來自台灣的學生已經失去那份創造力。」
這種感覺令作者不經想到以往受到的數學教育,老師要的是一種「標準流程」的答案,如果不是用老師方法得到的答案,將不被認同,會被扣分,這種抹煞創造力的教育,會一次一次的摧毀小孩的勇氣與創造力,也漸漸的不想質疑、不想思考,只要會全盤吸收與套用,當一個乖乖牌。這是相當錯誤的教育,也是不敢冒險的原因。
【乖乖牌的人是某個程度的失去自我、及創意】
我們在很多時後被要求服從,但有些時候是不應該當乖乖牌。純粹的服從就意味著沒有主動的思考,或是只敢沿用前人的東西,不敢自己有所作為,也因為怕麻煩、怕犯錯,導致停滯不前、不進步。這樣的想法套在各個領域上都說得通,如:
● 政治:獨裁被挑戰後才成長出民主的思想。
● 產業:過去的成功模式未必能因應時代的變遷。台灣以往成功的高科技代工(ODM)模式在今天巳漸不可行。產業毛利大幅下滑(從15%左右降至3%以下),若不改變產業模式,將會無法加薪且減少工時。然而,這並非不可能:參考圖1。OECD的圖表顯示有些國家的確達到工時減少且同時生產力增加的狀況。因此,政府要思考的是如何將台灣產業由圖中的左上方移向右下方?而非陷入一例一休或加薪多少的爭議中。
圖1:各國生產力與工時的關係圖
● 錯誤的前朝命令:不敢質疑先前政策對錯,而只會「依法行政」,這也算是某個程度的推卸責任,因為可以說我只是照先前制度走,如果有錯也是前人的錯。
● 專業:具專業的人不可是乖乖牌,但是卻常被我們的社會逼成乖乖牌,最後得不償失。如:我們希望建築師擁有創意,但是建築師常常被迫外行領導內行,被要求照業主的要求去作,最後得到一個沒有美感的建物,因而漸漸消耗熱誠,最後成為失去自我創意的人。又要他有創意又要他聽話,這不是相當矛盾的事嗎?同理這在我們的教育或多或少也會見到。
【結論:為什麼不敢冒險,為什麼不敢嘗試錯誤?】
為什麼不敢冒險,為什麼不敢嘗試錯誤?是缺乏這樣的文化,還是後天文化環境的影響,亦或是兩者兼具。不管如何我們要讓一成不變的人(自己)、事(政策)、地(環境)、物(產業)改變,就一定要有勇氣、創造力去嘗試錯誤,不然只會是一灘死水。
「冒險」這一詞,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冒風險,是一個負面印象居多的詞,幾近等於「賭博」一詞,但是兩者不可一概而論。冒險找到正確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失敗機率,但賭博則是完全的機率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將冒險與勇氣串連起來,如果不能產生完全是正面的印象,也不要是一個負面印象,進而害怕冒險。
換個角度思考,或許不是缺乏這樣的文化,而是經過了評估後發現,改變不值得,所以不做。我們知道「高風險高收穫、低風險低收穫」,這是一種很直覺的想法。但是如果真實的社會環境是「高風險低收穫,低風險超低收穫」,那麼理所當然的大家會不想冒險,更別提嘗試錯誤。追根究柢是大環境逼得多數人變成沒勇氣,這種風氣從教育往上延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的迴圈。而我們要跳出這個錯誤的迴圈,可以從大環境下手,也可以從教育面下手。不論如何,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