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五六七八九年級生,面對同一個勞動江湖。什麼主管最令他們抓狂?
人類歷史第一遭,職場中人口的年紀光譜,已達四代同堂。出生於1940年代的嬰兒潮世代,跟XYZ世代競爭,34歲的臉書祖克柏與88歲的巴菲特同桌開會,是當代職場縮影。若以台灣習慣的說法就是,三四五六七八九年級生,面對同一個勞動江湖。
不同世代來自不同的成長背景,帶著各自的價值觀進入職場,「世代摩擦」在所難免。全世界面臨的共同挑戰是:如何才能將各世代的勞動力,在職場上整合成精銳的工作團隊,相互激盪出最好一面,而不是互相掣肘?請看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世代共好二部曲「世代共榮」專題報導的解析。
世代履歷
三、四年級(嬰兒潮世代)
最好的團隊成員 工作是生命的重心
五、六年級(X世代)
下一階段領導人 適應力高、自主力強
七、八年級(Y世代)
第一代網路公民 重視工作的「意義」
九年級(Z世代)
天生的創業家 沒見過「不智慧」手機
多代同堂職場的四大挑戰
挑戰一:現實主義vs.理想主義
「我不想過那種沒有品質的生活。」面對升遷,卻可能伴隨著半夜要與美國總公司視訊開會,七年級年輕同事想也不想地拒絕了。五年級主管董倩如非常驚訝,幾次找年輕同事懇談,曉以大義:這是多麼難得的機會,人生不就是往努力的往上爬嗎?但小女生不肯在生活品質這件事上妥協。
不久,七年級女生辭職了,要趕在「還不太老」之前出國打工度假。董倩如反省,她這一代把工作放第一,「我是不是錯過了部分的人生?」
挑戰二:慣老闆(?)vs.科技癮(?)
國內外的多世代職場研究都指出,「權利/義務」、「忠誠度」、勞動權益認知不同是最大的差異。熟齡者被認為落伍、「慣老闆」,新世代也常被指責自我感覺良好、權利意識高漲、科技上癮。
「敬業」是職場的基本走跳原則,但不同世代有不同解讀。
一名民間團體主管說,「年輕人主張『工作與生活平衡』,我也超級嚮往」;但要準時下班,工作速度就要快狠準,才有本事堅持「不用我自己的時間處理公事」。他說,「要主張勞動權益,我沒問題,但你也得證明自己有價值;否則我為何請一個少爺?」
至於工作不到五年,已換過三個工作的八年級生小鴻(化名)說,年輕人在意的是「工作量、薪資和工時成正比」,不是不能吃苦耐勞,是「不想被拗」;更重要的是,新世代注重工作的意義,給他「為什麼需要這樣做」的動力,如果能從工作中找到深刻的成就感,就不會在意工時與辛苦。
挑戰三:磨練或壓榨?只有一線之隔
有時磨練與壓榨只有一線之隔。七年級作家張慧慈見過長官在徵才時,問面試新人:「你會很在意勞動權益嗎?」面試者很誠實地説「我覺得能準時上下班很重要。」結果就是「謝謝再連絡」。
「長官就說,你看這些年輕人多白目。」張慧慈說。
年輕世代也受不了資深同事動不動就說,「我們以前哪會這樣?」年輕人只想喊:「世界已經不同了,好嗎?」
挑戰四:你用電郵來回 他早在雲端
對新科技的應用,是另一隱形爆點。多世代參與同一個專案,網路原生代早就使用雲端硬碟,「共筆」協作(多人線上共同瀏覽、編輯同一份文件);但年長同事還卡在使用電子郵件,來來回回,副本一堆人,每次更動,很難同步更新,容易出錯。但年輕人很難「向上管理」,就怕資深者面子掛不住。
畢嘉士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珍說,她感謝七八年級同事帶來的kuso創意,顚覆她原本的思考框架。要請年輕同事教她數位行銷或幫影片上音樂之前,她會聲明:「請再教我一次,而且你要有心理準備,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混齡職場九大迷思 一次破解
迷思一:年輕人非常自我?
事實:新世代是有史以來最關注公平正義、環保的一代。例子:環保摺疊「嘖嘖杯」群募,竟募到新台幣6,300 萬元,是目標30倍以上。
迷思二:年輕世代不負責任,卻把權利視為理所當然?
事實:年輕世代深具創業家精神,即使有正職,也追尋下班後「斜槓人生」。
迷思三:年輕世代不願意辛勤工作?
事實:不論哪世代年輕時都被罵過。但敬業與過勞是兩回事;生活與工作平衡是每一世代都該有的。
迷思四:嬰兒潮世代是自私的「慣老闆」?
事實:嬰兒潮世代希望人生下半場對社會有所貢獻。研究發現58%的50~59歲者對利他工作更有興趣,例如教育及社會服務。
迷思五:年輕人只想「錢多事少離家近」?
事實:每個世代每個年齡勞工都會這麼想;但不會有人求職時真的以此考量,成就感、發展性等都會考慮在內。
迷思六:嬰兒潮或X世代等熟齡員工已跟不上新科技?
事實:是雇主不願投資熟齡員工接受訓練;經過訓練,加上經驗,更有生產力。研究發現,成熟員工有危機意識,比年輕同事更有意願學新科技。
迷思七:老一輩都是工作狂?
事實:嬰兒潮世代已放慢腳步,渴望找到新創方法彈性工作。調查發現近58%熟齡勞工願意減薪、減少工時,保有工作。但台灣只有「全職」工作與「不工作」0與1兩種選擇,少有彈性安排。
迷思八:老員工會常生病,工作效率差?
事實:年輕員工為育兒也須請假;三明治世代上有老下有小,更需要家庭照顧假。美國調查顯示老員工最少請病假,忠誠度與敬業度高。
迷思九:老員工比年輕員工較無生產力?
事實:研究未發現生產力與年齡之間的顯著關連,進一步說,老員工的知識及經驗可彌補可能隨著年齡而來的認知能力下降。
代溝免驚 世代差異激盪「全方位軍團」
看77歲劉福助尬27歲麻吉弟弟
多世代同堂的職場,「代溝」可能是衝突起點,更可能是激盪出創意與多元價值的動力。每一世代都有各自的優勢,彼此激盪,或許能讓組織成為攻守俱佳的全方位軍團。
例如第29屆金曲獎最大亮點之一,就是當麻吉弟弟、葛仲珊等年輕嘻哈歌手串連表演之後,由暗處抬出坐在三輪車上台的「老先覺」資深歌手劉福助。又說又唱的台式「念歌」搭上年輕一代的西式Rap一點也不違和。
77歲穿戴棒球帽、花夾克的劉福助,恰是「台灣早就有嘻哈」的見證。搭配作伙的七年級生葛仲珊、麻吉弟弟,多世代同台,跨代協力,是混齡職場的典範。
「世代共榮」六項心法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P)也提出職場「世代共榮」的六項心法。
促進對話:讓不同世代彼此理解,別讓偏見在檯面下發酵
了解需求:直接詢問員工想要的激勵與管理方式
彈性工時:世代多元職場須提供彈性工作方式選項,例如工時、一周有兩天可不用進辦公室
創新管理:個人化管理風格,找出需求以創意滿足期待
找出強項:最有效的代間職場是找出每個人的強項
混齡組隊:最成功的跨代團隊不只是容忍差異而已,選擇不同世代及觀點的人一起完成專案
直擊德國職場:經驗即未來
正妹與大叔 配對修電路
在德國,「多世代(multi-generation)」同一工作團隊,已是職場的新日常。
棒球帽下露出金色馬尾的28歲帕魯荷(Pia Palluch)操作機台動作俐落;她與夥伴,61歲、已有45年年資的榭爾法根(Hovst Schierwagen),兩人攜手出任務,穿梭在德國各捷運站維修電路。
兩人年資不一,但職稱都是漢諾威交通運輸公司(ÜSTRA)的電工。「工作上是平等的。」榭爾法根說。
電工團隊內7人,其中有4位55歲以下,3位在55歲以上。帕魯荷說。年輕人懂電腦,資深者懂電路,各有所長,彼此互補。
事實上,越來越多研究顯示,混齡工作有助於提升生產力,資訊傳遞也會比較快速,老員工能很有效率地將經驗傳承給年輕輩。
德國有句古老諺語:「年輕人走得快,但年長者知道捷徑何在。」成為混齡工作最好的註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