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愛是無私還是懲罰?職業病人的陪伴者心聲
2019-04-27 00:00:00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有沒有遇過同事昨天還開心一起吃中餐,今天突然一臉生氣,抱怨說你對不起他?有沒有交往幾個月後,才發現伴侶行為和表達好像有點怪怪的?有沒有遇過朋友聊自己最近很煩,突然失聯,事後說其實你當時刺傷他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開演後,也揭開大眾對心理問題的討論。在2017年衛福部公布的「全國學童身心調查」中,發現近1/3的孩童具有心理疾病的陽性症狀。現在在社會上,人格或者心理障礙一點都不罕見,很有可能你身旁的任一個親友同事主管,就是被你無意間說錯話傷害的對象,一旦對他造成負面影響,你會不安嗎?
世界上有一個長期被忽略的群體,他們24小時,都需要小心且溫柔的言行,守住他們陪伴與照顧的位置。疲倦、需要支持、無所適從、不敢期待未來,是這群陪伴者們埋藏已久的心聲。
緊張與擔心形成的地獄:每天都是痛苦循環,該期待明天嗎?
看一下PTT,以心理相關疾病為關鍵字搜尋,會看到一種聲音,這群人的聲音充滿了疑問與糾結:
我和男友交往了幾個月後,無意間得知他有躁鬱症,平常相處極端情緒化、疑心病很重,吵架時他動手推打我,結果我提了分手,但我覺得很不安,因為原本說好要陪他的……沒發病時,他其實對我很好的,我沒有責怪他,也許是我抗壓性太低了?
我女友是憂鬱症患者,常常失聯,我要上班沒辦法再用人生陪她,我很愛她,很擔心分手後她會想不開。
婚後老公壓力過重激發心理問題,我受不了他躁症時外遇,鬱症時不上班,整天躺著,朋友和娘家都勸我多包容,但有一天他罵我罵了8小時,我蜷縮在角落,然後我雙手握拳,對著他大吼『不要逼我,我受不了了』,我摔了杯子,我覺得我好糟糕,為什麼我不能包容他?
我不想再幫我媽付卡費了,平常對家人根本六親不認,她躁鬱症發作的購物衝動與打罵,甚至亂罵路人,我必須承擔一生嗎?
作為病患旁邊的陪伴者,生存的痛苦完全不低於病患。往往衛教知識都灌輸大眾,病人很孤單,需要關心與愛,卻沒有注意到,其實陪伴者也是一樣地看重、一樣地珍惜與患者的感情、也一樣地注意向外尋求支持,即使陪伴者知道病人的情緒起伏異常,卻多數選擇忍耐與期待,期待藥劑與諮商可以改善、或者回到過去。
但當陪伴者付出體力與時間,患者的心理症狀卻嚴重到影響陪伴者的生活社交、經濟與日常作息,活在冷暴力、語言或肢體暴力裡,每天要擔心緊張患者會不會突然出事;如果患者突然失去工作能力,自己更要承擔起兩人份的生活開銷,甚至可能被影響到失去工作。
決定離開是需要勇氣的,很多陪伴者終於決定離開,結果得到的是自己的不安、不忍、內疚與自責,懷疑自己離開是不是錯誤的。當愛從無私變成問號,付出同理心,會不會反而害到自己?
道德枷鎖形成的地獄:我正在承擔一個生命的重量
你爸媽有高血壓糖尿病,你都不會離開他們,心理病不過是腦子感冒了,你為什麼對待心理病患這麼無情?拋棄他你心裡過得去哦?你真的愛過他嗎?唉,久病床前無孝子。
你有帶他去看病嗎?
他平常看起來人很好啊,脾氣很溫和,還很會賺錢,打老婆?他不像你說的這種人吧。
跟病患說話不能說加油,不能用正能量引導,不然他們的自卑會被膨脹,覺得你憑什麼叫我變好?心裡的不安會被激怒。
他是病人啊,你幹嘛跟他吵?你就不能多忍讓他嗎?
你有跟他溝通嗎?找一個有太陽的日子帶他走走,順便說一說彼此的心情啊。
如果你有當過陪伴者,以上話語並不陌生吧?讓陪伴者感到無力的,不只是面對病患,最可怕的是,當陪伴者向外求援時,旁人無法完整體會陪伴者遇到的脅迫感,再架上道德枷鎖,當病患宣洩情緒宣洩得合理、自然而然的時候,那陪伴者的情緒出口在哪裡?
當陪伴者向外求援時,第一句會被問到的通常是「你有帶他去看病嗎?」部分患者可以正常上班,但未必有就醫意願,或者沒有能力意識到自己狀況不佳(無病識感),即使更換7、8位醫師與諮商師,也未必能妥善幫助到患者。從來沒有一個陪伴者會樂見病患放棄治療,這世界上能曬的太陽、能鼓勵的運動、良善的語言、鼓勵治療,各式良方陪伴者一定都試過了,每一個陪伴者無非都是有愛才會付出心力去陪伴,有愛才會對兩人關係充滿期待。
所以,當旁人沒有機會相處,只在短暫時間看到病人,是不可能理解陪伴者時時刻刻要應對的危機,也不懂當病人突然猛爆情緒、或者失聯人間蒸發時,照顧者要面對的盡是擔心受怕,以及日復一日的情緒折磨。在情感上來說,病人把照顧者視作「自己」,所以當情緒洶湧時,病人認為這個「自己」是可以被犧牲的。作為陪伴者,你的無私,有一天可能會成為被犧牲的幸福。你願意愛他愛到連不告而別,或者被莫名分手、人間蒸發都接受,你做好準備了嗎?
當你的身邊有任何一個陪伴者出現向你傾吐苦水時,請幫助他釐清人生需求,請給陪伴者最大的鼓勵和勇氣。
你沒做錯,你累了,而且已經夠仁慈了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愛不愛,就有辦法相處。當病人以愛為名的綁架,不當的施暴、不配合治療,照顧者就會因為愛,而活在痛苦裡。
當社會投注關注力在心理衛生、提醒社會大眾千萬別把精神疾病汙名化的同時,我們體恤患者,卻也應該體貼還有一群安靜的照顧者們,長期地忍受委屈,甚至在離開後,懷著內疚與罪惡活著。
祝願陪伴者們,無論放下或陪伴,最後都能獲得新生,願世間所有的心都能被溫柔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