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星期四

轉載:理解失智症患者對物的執著:亂給 什麼都不給 囤積背後的意義和對應之道

投書】理解失智症患者對「物」的執著:「亂給」、「什麼都不給」、「囤積」背後的意義和對應之道

早期失智症患者的異常行為,由於對家中日常影響不大,往往很難提早警覺。(攝影/REUTERS/Issei Kato/達志影像)
做為一個主力看顧失智症患者的醫師,我常在對外演講時被憂心忡忡的民眾問到如何提早辨識家中長輩是否已出現失智症跡象,我多半這樣回答:失智症患者,特別是還在極早期階段的患者,常出現一個共同行為,叫做「很會找理由去把不合理的事情講到變成很合理」,若這些異常行為對於家中日常運作影響不大,往往家人們是很不容易識破、也無法提早警覺的。

狀況一:散財童子?忽視經濟能力與需求的「爆買」

黃媽媽正是這樣的案例。
她在女兒的陪伴下來到我的診間,做女兒一進門就跟我抱怨:「我媽媽竟然買了一大堆的保單,每個月要付的保費就高達4萬!我媽一定是生病了。」一聽這話,黃媽媽立刻反駁:「保險員可是我們的鄰居啊,我是看她長大的呢,加上我們家裡經濟還可以,所以幫忙一下,讓她有業績,不好嗎?」最後還賭氣似的補了一句:「反正,保險費都是我在出、是我的錢啊。」
我先安撫爭吵的母女,再送黃媽媽去做一系列的檢查,結果發現她的記憶和語言功能還可以,就是在執行事務的能力確實比較差,於是我請他們持續追蹤。一段時間後,黃小姐又帶著母親來回診,她眉頭深鎖告訴我:「保險公司怎樣都不肯解約和退錢,他們說這是老人家的自主意願,保險公司堅持自己沒有問題。」我建議她去申請評議看看。
一段時日後又來到門診時間,這次黃小姐帶著笑容告訴我保險公司願意解約了,但還是忍不住抱怨:「陳醫師妳知道嗎?我媽媽前前後後總共付了一千多萬的保額,最可惡的是,賣這種不合理保險給她的,竟是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鄰居!妳說現在人心怎麼會這樣壞呢?」

警訊:合理化不合理的事

一旁的黃媽媽馬上接口:「這錢啊,有時候不見了,就當送人做善事啦。」
黃小姐轉頭很認真的對母親說:「媽媽,現在我們家裡沒有收入,卻每天看著錢一直花掉,妳還覺得自己在做善事?」
黃媽媽還是拿一句老話繞來繞去的講:「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順其自然吧!」
這樣的話,聽不了解失智症的人耳中,想必會覺得黃媽媽在生活上頗有餘裕又保持豁達人生觀吧,殊不知她在日常生活的採購、煮飯等大小事上都需要女兒幫忙張羅才行,否則她常會發生同一樣東西一口氣買太多狀況的。在失智症的影響下,黃媽媽其實已經失去長年來擔任家庭主婦時保有的「錙銖必較、謹慎持家」的能力。
若是一次買十包鹽回家,或許還能一笑置之,但當她的失智症狀被人忽略、甚至被有心人惡意的利用,就如眼前我們討論的,黃媽媽買到一千萬的保險額度,這件事對需要謹慎用錢的黃家來說可就是天大的苦惱了。黃小姐也是因此驚覺到母親即使外在看來沒大問題,但內在的認知和判斷能力的確到了需要做失智症檢測的地步了。

狀況二:視錢如命?退化的挫折恐懼引發「不安感」

另一位發生類似狀況的患者是李媽媽。李小姐帶媽媽來看我的門診,在叫號之前先偷偷溜進來告訴我:「陳醫師,我媽媽現在變得視錢如命,之前她給了我300萬,前幾天跟我要回去,其實我也不缺錢,所以立刻領錢給他。奇怪的是她不去存入銀行,就把300萬放在家裡到處亂藏,自己又藏到忘記放哪裡,搞得家人每天都在幫她找藏起來的錢,這日子快要過不下去了!更氣人的是,要是錢找不齊,媽媽就說指控說是我們偷走了,讓我們真是欲哭無淚。」
聽完李小姐的話,我心裡有底了,於是等李媽媽進來診間後,我先問她近來好不好。李媽媽元氣十足的回答我:「我好得不得了!醫生妳看我多幸福啊!有老公愛我、女兒又這麼孝順。」
我點點頭:「妳生活大小事都有人可以幫忙打點,真是太幸福了!看來妳現在只要出一張嘴就可以生活,出門連錢包都不用帶呢。」
李阿姨頻頻點頭:「對啊,錢財對我來說,根本是不需要的呢,所以家裡的錢都是我老公在管,我都讓他跟我女兒負責處理就好。」說得很開心的李媽媽沒看見她的先生和女兒正站在身後,向我大力的搖頭反對呢。
我沒出聲,心中明白這也是典型失智症患者的行為表現,李媽媽愛面子又口齒伶俐,每每在外人前建立起幸福美滿家庭的形象,但她本身的控制慾很強,現在受病症影響已經沒辦法如果去那樣完成日常瑣事,內心的挫折就轉為每天在家中翻箱倒櫃找錢、一找不到就生氣的狀況。

鬼打牆般的對話

我問李媽媽:「那麼妳每天都在忙些什麼呢?」
李媽媽說:「照顧我先生,還有看看外勞煮飯煮得怎樣啊。」
我再問:「那麼妳家裡的經濟是誰處理呢?」我這樣暗示:「妳是一家之主,要是大小事都妳處理,如果有一天妳生病了,他們就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了呢。」
李媽媽說:「我都相信我老公的。」
我立刻打蛇隨棍上:「所以說錢是老公管喔,很棒啊,可是如果有一天他不在家,妳自己一個什麼都不知道也不行,我看,錢的事情,是不是你們一起處理比較好?」繞了半天,我終於把談話帶入重點了。
李媽媽沒聽出我的暗示,還是堅持:「我很幸福的,交給老公就行了。」
我勸她:「這樣不好,我看反正妳和先生都有年紀了,退休後每天在家也沒什麼工作,那就每天早上一起數數錢、一起收好,再一起拿去銀行存起來,每天對帳,這樣好嗎?」

當失智家人變了樣,可以怎麼努力?

那天我和李媽媽之間就是同一套話翻來覆去的講,鬼打牆般陷入沒有結論的輪迴。等李媽媽離開診間後,李小姐又溜進來找我:「我媽媽在外人面前,就是這樣很強悍的樣子。人前一張臉,人後又是一種說詞,有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應該要如何面對這個媽媽。」
我拍拍她的肩膀鼓勵她:「妳媽媽是生病了,她重視的就是『面子』和『錢』,這兩樣東西才能給她安全感,一旦少了一個,媽媽就可能變成妳所不認識的樣子。但這就是失智症狀,我想我們先這樣先用這樣的方式來應對看看,每天努力。試試看能不能減少一點問題的嚴重性。」

狀況三:突然狂熱的蒐集和囤積癖

失智症狀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除了上面的「什麼都給」和「什麼都不給」外,我還診治過有蒐集狂的患者。其實跟「錢」比起來,我覺得蒐集「物品」(常見的如衛生紙或瓶罐等),給家屬的困擾程度會小一點,而且很多時候蒐集的狂熱是有時效性、階段性的,一陣子後就會過去、或再換成對另一種物品的執著。
當然我還是不時提醒照顧者們:「蒐集」其實不是沒有意義的行為。我們多半是無奈地看著患者蒐集後堆積如山的東西,嫌棄又煩惱著因此而來的環境髒亂或者照顧上的困擾,可是,我們曾經花時間想想患者為什麼出現這樣的行為嗎?

解決問題第一步:不指責、理解囤積原因

以日照中心來說,最常遭遇到的抱怨是,失智長輩偷偷地將中心內的衛生紙藏在身上帶回家,若還有言語能力,長輩會急著解釋:「我是拿來自己用,我先拿著,等一下上廁所可以用、吃飯後也可以拿來擦嘴巴。」若是長輩的語言能力已經退化到無法辯解,那麼我們可以注意他的蒐集行為可能和最近的天氣變化、情緒狀況、睡眠品質或是與家人的相處都有關係。
其實大家所謂的「蒐集」(嚴重一點的甚至會說「偷竊」)行為,其實並不是在每位患者身上都會出現,即使出現了,也不一定都會維持到病情重度階段不改變。所以說,處理的關鍵還是在照顧者身上,我們千萬不要被這些問題行為給困住了,要體認到每位失智患者依然是循著自己生命步伐前行,即使受病症影響而無法擁有完整的思緒,導致問題行為的發生,但在他有限的思考和判斷能力下,他的行為在他眼中看來還是合理的──患者往往不覺得自己的思路有問題,反而認為是身旁的人都不懂他,若又遭遇嚴重的指責,患者就會更退縮回到自己的世界裡,因為那個世界裡,他的思考和行為方式都是合理的。

知道為什麼而買,才知道怎麼說服不買

我有位年輕型失智症患者王先生就是這樣。有一陣子,王太太來到門診就是跟我抱怨家中全是二手衣,讓她都快要崩潰了:「我先生就一直說可以用、用得上,三不五時就一袋、一袋的大買特買後搬回家。」
我問王太太:「妳有沒有問過他為什麼要買那麼多二手衣呢?」
太太不解的看著我:「他不就是因為生病,為什麼還要特地問他?」
接下來就是王先生進入診間,我用閒聊口氣說:「聽說你最近很喜歡買衣服啊。」
王先生不好意思地搔搔頭:「沒有啦,是買了一些二手衣。我想說二手衣整理一下就可以拿去賣,可是我沒時間整理,衣服就一直囤積了。」
我請教他:「二手衣是要怎樣整理呢?」
大哥想了一下,很坦白的回答:「我也不知道呢。」
於是我勸他:「如果不會整理,你看是不是就先不要買了?這件事就別忙了吧。」
日後他們再來回診,我私下詢問王太太,好消息是王先生囤積二手衣的行為是暫停了,日子繼續下去,或許日後還會出現另一種囤積的行為,但至少王家現階段能過上一陣子平靜的日子。

照顧者轉念:麻煩的背後,藏有患者的付出意志

我為王太太能減少照顧壓力而開心,但也忍不住想著,是不是王先生潛意識裡面還憂慮著家中的經濟問題,或者他還保有長久來男人要養家的責任感,於是他用自己看來合理、照顧者看來難以理解的方式來行動。
所以說,不論是否罹患失智症,我們要尊重每個人之所以做出特定的舉動和行為,都是奠基於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之上的,只是失智症患者的思考方式不夠縝密,所以容易產生讓身旁人看來一頭霧水的問題行為。此時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急著否定他的判斷,也不要斥責或阻擋,更好的方式應該是好言好語和他們討論,釐清他們的想法,試著去理解,找出對應之道,也或者能幫助他們看見思考上的盲點,一同找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理方式,順勢而為才是上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