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上的台積電》一份關鍵報告,揭密台積電倉促赴美真相
火線,是作戰雙方對峙的最前線。史上第一次,一家台灣公司,成為世界兩強爭霸火線上的關鍵棋子。
這一天來得比預期快。3月,台積電對赴美設廠仍宣稱「尚無具體計畫」,5月15日卻閃電發布,已選定在亞利桑那州設五奈米晶圓廠,預計投資120億美元。
為什麼?台積電從美國著名戰略智庫所稱的「問題(problem)」,變成美國國務卿龐培奧(Mike Pompeo)口中的「改變比賽結局者(game changer)」?
廣告
我們從獨家取得的內幕消息、一份關鍵報告,剖析火線上的台積電,幫自己、幫台灣打的是一場什麼樣的戰爭。
華為禁令不到1個月,我國政府率領百人企業代表團赴美參加投資高峰會,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低調隨團。與其他團員不同,他是直接被美點名邀請,並參與商務部與半導體業的閉門座談。
「(赴美設廠)這是沒有懸念的,劉德音沒有選擇,沒有決定權嘛!」另一位台積電前高階主管也證實。
據了解,台積電內部原打算6月才宣布赴美設廠計畫,卻提前在5月中揭露。「我直覺是,中美貿易戰比想像的還大、還嚴重。」知名外資半導體分析師、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觀察。
廣告
這個設廠決定,美國華府國務院特地召開線上記者會說明,「這案子,將是支持美國國家安全與經濟榮景的game changer。」美國國務院第三把手、次卿克拉奇(Keith Krach)再次使用龐培奧的比喻。他說,這筆交易也改變了美國半導體產業賽局。
一家台灣公司,竟成了影響美國國安與科技力的關鍵,也成了台美關係的重量級籌碼。一份波士頓企管顧問(BCG)今年3月發布的關鍵報告透露玄機,不論川普政府對外要阻擋華為,還是對內要重建美國半導體製造自給率,關鍵都在台積電!
鑽研外交政策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爬梳美國政壇背後的策略思考,「台積電是個問題。」CSIS負責科技政策的資深副總裁路易士(James Andrew Lewis)寫著,就算美國阻止晶片出口,華為也能設計出替代方案,交由台積電生產。「這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他指出,因為美國IC設計公司也非台積電不可,例如蘋果。
「台積電有一天靠向中國,對他們(美國)是不可承受的,他們不想要有任何不確定性。」一位公司市值上兆元的美商半導體副總裁分析。
於是乎,當台積電點頭設廠,就瞬間從「問題」,搖身成了「改變賽局的關鍵」。只是,台積電獲利卻將受侵蝕。但形勢比人強,「老大要胡牌,你能不出牌嗎,不然連牌桌都掀了。」一位前台積電高階主管說。
另一方面,全球唯三有半導體先進製程能力的另兩家公司:英特爾與三星,也正虎視眈眈。BCG報告直指,當美國執意晶片供應鏈與中國脫鉤,短線將使韓國快速崛起,威脅美國領導地位。
台積電面臨自己成本、外部競爭者、大國角力下的三層思考,必須有所取捨,甚至委曲求全。
只是,正當外界以為,台積電赴美設廠,應能換得供貨華為的管制放鬆。同一天美國卻宣布對華為祭出更嚴格管控,克拉奇表示,在供貨華為上,台積電同樣受到禁令限制,「這一點沒有任何(豁免的)保證。」
姑且不論美國與台積電是否有設廠優惠默契,由政府強硬介入設廠,這件事也標誌著,後疫情世界「大政府時代」的來臨。
政府干預力道加大,加上疫情加劇美中兩強角力、供應鏈在地化重組等,都成了製造業的新課題。
台積電一向不打沒把握的仗,卻在成本效益問題仍無解下,妥協赴美。這代表世界經濟賽局到了「去全球化」時代,所有企業的跨境布局,更得學會與政府打交道。
它也標誌著美中爭霸從1.0升級到了2.0階段。這個製造在地化、提升自給率的大趨勢,除了牽動企業策略,對一向安於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取得一截、一段角色的台灣整體經濟而言,也必須重新思考產業結構,提高操之在己、降低受制於人的命運,才能避免提早出局。如同張忠謀的比喻,在這場沒有劇本的實境秀,我們得更拿出實力、賣力演出,才能避免提早出局。
▋本文擷取自雜誌《商業周刊》1697期封面故事,完整系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