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轉載: 美:45歲以上女性 ,6/1沒有生小孩 。無後生活,妳可以這樣過 !

美:45歲以上女性,1/6沒有生小孩。無後生活,妳可以這樣過!

許多女性專心追求事業目標而延遲生孩子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整理:黃怡蒨
中場幸福學 2020.07.31  8,464
摘要

在美國,每5~6名45歲以上的女性,就有1名沒有生小孩。當X世代和千禧世代的女性開始考慮擇偶對象、養家開銷、生孩子對地球人口成長的影響,無子嗣的女性人數可能會再次翻倍。

媽媽無法對妳描述沒有孩子是怎麼一回事,當妳沒有、也不會懷孕生子的時候,也沒有像《懷孕知識百科》那類的書籍可以參考。誰來指引「非媽媽」呢?其實,有一群沒有子女的女性,對於無後生活都很有想法,讓我們知道,這樣的生活有好有壞,也有出乎意料的一面。

不孕、不生、無後。這些字詞透露出批評的意味。非媽媽、沒有孩子的女性、非人母。沒有一種稱呼對這些女性的方式不帶否定詞。

作者從2012年起和數百位女性親密討論這個話題,並呼籲大眾深入了解無後與不生一族。她認為,一名負責任的無後女性,會確保自己有親朋好友和鄰居組成的支援系統,來留意她過得好不好。會實施計畫,填妥相關文件,好好管理法律和財務方面的事;會定期重新檢視規畫內容,視情況做出調整。

是我們決定不生小孩嗎?還是我們只是始終沒生小孩?

打開電視看上1個小時,你很難不看見,廣告裡有嬰兒、熱絡溫馨的家庭,以及散發慈愛光輝的祖父母,手裡抱著可愛的小不點。美國是全世界最鼓勵人們生小孩的國家之一,我們的文化一直仍對女性生小孩有所期待;但總有一部分女性沒有生孩子。

21世紀初,沒生孩子的女性比例為20%,比1980年那時高了一倍。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資料,2016年,這個比例下降到14%左右。

在美國的人口統計資料中,專家將無子嗣女性定義為「40~44歲的女性,不曾生下存活於世上的孩子」,並假設這些女性有生之年都不會有小孩。儘管有些年紀不小的名人,會挺著大肚子登上報章雜誌封面,生殖醫學技術也有所突破,但是45歲以上的產婦,人數依然少之又少(皮尤研究中心分析美國人口普查局的資料後指出,2016年,此人口群占比低於0.2%)。

廣告

我們尚未釐清,經濟大衰退(Great Recession)會對無子嗣比率產生什麼影響,但在經濟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無子嗣比率約莫在20%左右。當時,由於貧窮、營養不良、男性人口稀少,導致出生率嚴重不足。而今日,主要是營養充足的女性不想成為媽媽,投入戰事的男性也在少數。

我們當中有些人—不生族群—則是試著不要懷孕。避孕藥和避孕器愈來愈先進,對這番努力有所助益。但話說回來,是我們決定不生小孩的嗎?還是我們只是始終沒生小孩?

研究指出,不生並非一項單獨的重大決定,而是許多小抉擇的結果。許多人不是明確地選擇不生小孩,只是沒有明確地選擇生小孩而已。換句話說,維持無子女狀態,是專心追求其他目標而延遲生孩子的合理結果。接下來,大自然替我們下決定,步入更年期,使我們失去生育力。

無論為何沒有小孩,我們遲早都會把焦點從增加家庭人口,轉移到充實自己的人生。就像有生小孩的父母親,沒有孩子變成了我們的一部分身分。若欠缺適合生小孩的條件,我們會傷心難過,如同哀悼生命中其他的損失。

廣告

若我們選擇不生,得向誰說明什麼的必要終將日漸淡去。或許偶爾會為選擇後悔,設想人生的另一種樣貌;但就像生兒育女的女性,她們大概也曾後悔過吧。

我們的人生如何建構、要在哪裡生活、與誰交朋友,這些事情都沒有通用的藍圖。沒有養育孩子的責任,我們缺少明確定義的遵循方向,也沒有顯而易見的角色範本。

我們不需要對繼起的年輕生命負責,不會將基因投入未來世代,我們的人生傳承有基因終止線。我們在家族樹上的枝幹沒有分支,也不會開花結果。所以我們塑造人生的方式和身為母親的人不同。
誰來指引非媽媽,帶她們從年輕到老年,穿越充滿各種可能性的茫茫大海呢?

負責任的無後女性要懂規畫,並學著尋求幫助

我們不要自欺欺人。沒有小孩的人一定要比別人更用心規畫,保證年老生活是自己喜歡的樣子並符合預算。我們知道自己不能仰賴後代,在我們年老昏聵時盯著我們。我們以後甚至有可能變成所謂的「老年孤兒」。

蘇珊.嘉蘭(Susan B. Garland)在基普林格公司的《退休報告》(Retirement Report)寫道:「老年人年歲漸長的過程中,面臨各式各樣的不確定性,而無後的單身者或已婚老年人,沒有許多年長者視為理所當然的退路:有成年子女掌握年邁父母的狀況,協助他們了解複雜的醫療照護、住宅、交通和社會服務系統。」

也許我們可以暫時把規畫放到一邊,但那樣的話,當我們無法替自己做決定時,替我們做照顧決定的可能會是散漫的親戚、熟人,或有好管閒事、甚至心術不正的人來扯我們後腿。假如我們真的深陷困境,還得靠法官派人處理我們的事務。沒人想面對這個現實,但我們沒有誰能逃過一死。有些人仔細規畫,有些人一再拖延,有些人始終不承認這一天會到來。其實就連只規畫一部分,都有可能會引發混亂的後果。

一名負責任的無後女性,會確保自己有親朋好友和鄰居組成的支援系統,來留意她過得好不好。她會實施計畫,填妥相關文件,好好管理法律和財務方面的事;還會有朋友、親戚,或許加上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知道什麼對她很重要,確保她能依照自己的意志做決定,甚至在她不能決定時也能得償所願。

她要選擇讓自己安全的居住選項,並預想到將來有一天,她所需要的照顧程度會改變。她會定期重新檢視規畫內容,視情況做出調整。這很困難,但沒有人可以代行其事。

在文件方面,需要簽訂的內容會依照階段改變,但基本上有:
1. 指示在重大或性命攸關的情況下,妳想接受怎樣的醫療處置,以及誰能在妳不能替自己發言時代表妳(通常稱為醫療委任代理人委任書、醫療照護事前指示或生前預囑)。
2. 指定在妳無法自行處理時,由誰管理妳的資產和財務,包括失能時要支付的帳單(持續性代理權授與授權書)。 如果去世,妳想如何及由誰處理妳的財產和財務資源(一份指定執行人的遺囑,或有指定繼任受託人的信託)。

光是找出一群跟妳感情很好的人和提供緊急救助的人並不夠。我們也要清楚知道,遇到麻煩時有哪些親人摯友可以聯絡。這些事情,對我們這種獨立的人來說,有一點困難。

世人公認的輔助生活服務開創者凱蘭.布朗.威爾森(Keren Brown Wilson)博士表示,在獨立和依賴之間有個至關重要的中途站,就是互相依賴。她直言依賴他人的重要性。

「人們認為,我是專業自立的女性,什麼事都自己來,肯定能照顧好自己。我認為,沒有人可以自己照顧好自己。這跟性別無關,跟年齡也毫無關係,而是承認大家需要互相依賴的事實。」

威爾森博士講話時,只透露出一點點在西維吉尼亞州長大的口音,她從務實觀點坦率發言,很清楚自己在說什麼。她不僅在三十幾歲拿到社會政策博士學位,也和先生持續致力改善老年人生活,並特別幫忙那些資源較少的人。

雖然威爾森想生,但她沒有小孩。她說:「我們沒有成年的血親,所以必須想出辦法來。不考慮這些事就太蠢了。有很多跨越血緣與人交流的辦法。要自問:我能如何與他人連結並維持關係?」

威爾森深信要和各種年齡層的人建立關係,而不只是同輩間的交誼。她說:「有很多年輕人需要比他們年長的人。不要害怕走入人群。我們都有義務找出走入人群的方式。相互依賴是好事。」

醫師作家阿圖.葛文德(Atul Gawande)在暢銷書《凝視死亡》(Being Mortal) 探討了我們對相互依賴的文化偏見。他寫道:「現代化並沒有讓老人被降級,而是把家庭降級了。對年長者的崇敬也許會消失,但不是被對青春的崇拜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對獨立個體的崇敬。」

這麼說不太好意思,但我們這些沒有小孩的人,不就是「對獨立個體崇敬」的最高點嗎?我問非媽媽不生小孩的好處時,她們總是立刻回答自由和獨立。這是不是預示了非媽媽的後半生呢?

除非我們身負責任,必須照顧傷者、病人、殘疾人士,不然我們是有選擇的,可以決定何時及如何成為別人的依靠。但我們要怎麼去依賴其他人,則是不太容易看出端倪。

人生難免一死。葛文德說:「遲早有一天,完全不依賴他人會變得不可能。人總有一天會生嚴重的病或體力大幅衰退。就像日落那樣無可避免。」

所以我們要會規畫,要學著尋求幫助。若是不為人生很有可能遭遇的健康衰退和無法避免的死亡事先規畫,那麼我們就是冒著對自己放暗箭、將關心我們的人捲入混亂的巨大風險。製造連結與尋找可靠的支持資源,會隨著年歲增長而愈來愈重要,尤其是在我們同一輩的人逐漸凋零之時。

我愈來愈相信,獨立和老化難以相容。我想,比起許多為人父母者,我們沒有小孩的人,更會覺得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依賴他人是高難度挑戰。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的N種可能

書籍介紹:
書名: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
作者:凱特・考夫曼 Kate Kaufmann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0/05

作者簡介

凱特・考夫曼 Kate Kaufmann對「非媽媽」生活的認知,始於奧勒岡州鄉間。她與前夫放棄不孕治療,雙雙辭掉在公司的工作,從郊區的明星學區,移居到奧勒岡州的鄉村社區養羊──在鄉下似乎每個人都有小孩;她因此才稍稍覺察,沒孩子的生活與人多麼不同。凱特就此展開探求之旅,嘗試在重視家庭的文化裡,尋得自己身為無後女性的身分定位。

2012 年起,凱特與年齡介於 24 到 91 歲的數百位女性親密討論這個議題;並在課堂上、討論會中、專業人士面前,呼籲大眾深入了解無後與不生一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