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家電正在偷偷收集你的隱私?
我們擔心私人公司大量蒐集個人資料,想知道他們憑什麼獲利。我們提出疑問:「誰擁有這些資料?」不過所有關於資料保護或資料所有權的討論,都忽視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我們的經驗當初是為什麼會轉換成行為資料?
我把這些操作稱為轉換(rendition)。轉換描述的是用來達成掠奪的實際操作,透過此操作,資本主義宣稱人類經驗是資料化及後續製造、銷售等種種流程的原物料。
轉換的名詞rendition來自動詞render,描述一種雙向等式,完美表達出人類經驗及行為資料之間的過程。在等式的其中一邊,這個動詞描述原本存在的某物構成另一物的過程,在等式的另一邊,這個動詞也描述被改變的事物投身於轉換的過程,也就是交出、放棄、投降。
監控資本主義必須兼顧等式的兩邊。在其中一邊,監控資本主義的技術將我們的經驗轉換為資料,就像將脂肪化為油脂。我們通常不會察覺這個過程,監控資本家更不會尋求我們的同意。在等式的另一邊,每次我們與數位介面互動時,都會交出自己的經驗用以「資料化」,彷彿持續將原物料「歸給監控資本主義」。
你可以不提供資料,那麼我們也不提供服務
2017年7月iRobot的自動吸塵掃地機Roomba登上頭條,因為該公司執行長柯林.安格(Colin Angle)向路透社透露以資料為基礎的智慧家庭商業策略,他們打算透過掃地機器人全新的地圖製作功能,繪製顧客家中的平面圖並加以販售,開拓新的收益來源。
安格指出,iRobot將在未來兩年內與谷歌、亞馬遜或蘋果達成販售平面圖的交易。為加入監控賽場做好準備。Roomba的高階產品系列加入攝影機、新感測器及軟體,提供全新功能,包括繪製地圖及追蹤地點。
隱私權專家提出警告,深知這種資料幾乎不受法律或安全性保護。不過安格向大眾保證,iRobot絕對不會在未取得顧客同意的情況下販售資料,但他有自信「多數人會同意販售資料,以便享受智慧家庭的功能。」他為什麼那麼有自信?
根據該公司的隱私權政策,Roomba的用戶的確可以「中斷應用程式與無線網路或藍牙的連線,例如修改無線網路密碼」,藉此控制或阻止掃地機器人蒐集使用資料。不過安格沒有提到的是,拒絕與iRobot分享自家室內平面圖資料的顧客也無法使用「自動」吸塵掃地機的多數智慧功能,包括透過手機來啟動或暫停清掃、安排清掃行程、檢視「Clean Map」清掃報告、自動更新軟體或使用「SPOT Clean」功能,針對特別骯髒的區域加強清潔。
安格自信滿滿的策略顯露出廣大轉換計畫的核心,「智慧」家庭產品的監控資本主義供應商為此研擬出一項絕妙方法。一方面,他們強調顧客可以選擇是否分享資料;另一方面,顧客若拒絕分享資料,他們可以使用的產品功能及資料安全性則處處受限。過去西班牙開拓者說:「向我臣服,否則我就摧毀你」,而在這種請求形式的關係中,監控資本主義傳達出的訊息是:「向我臣服,否則我就把你的產品降級」。
你會真的讀完所有隱私權同意政策嗎?
在這樣的新體系之下,現在如購買床墊這樣單純的一件事都需要仔細審視幾乎所有人都忽略的「濫用權利合約」(abusive contracts)。以Sleep Number為例,該公司標榜擁有「智慧床墊科技與睡眠追蹤功能」,網站上放著一對佳偶的圖片,他們依偎在床上,滿意地瀏覽著智慧型手機中SleepIQ應用程式的資料。該公司的床架及床墊都「可以客製化」,可以調整床墊角度,也裝有可調整床墊軟硬的感測器。另有可量測心律、呼吸及動作的感測器:
每天早晨您都能看見自己的SleepIQ分數,顯示您的睡眠品質、睡眠長度……深沉睡眠時間、睡眠不寧時間、起床時間……以及可以做的調整。
該公司建議顧客連結睡眠應用程式、運動手環和恆溫控制器,以便檢查運動或臥房溫度對於睡眠的影響。購買床組時,廠商會附上一本密密麻麻、長達12頁的隱私權政策,說明顧客提供資訊即表示同意政策中的資訊使用方式,其中使用了常見的繁雜術語,包括第三方分享、谷歌分析、指定廣告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此外,假如顧客建立使用者個人資料來提升應用程式的效果,Sleep Number還會蒐集「您、孩童及任何床組使用者的生物統計及睡眠相關資料,包括睡眠時的動作、位置、呼吸及心律」,應用程式也會蒐集臥房內的音訊資料。
就和多數政策一樣,其中也載明公司可以「分享」或「利用」個人資訊,「即便使用者停用、取消服務及/或Sleep Number帳戶或使用者個人資料。」政策也提醒顧客,沒有任何資料傳輸或儲存方式「能保證百分之百安全」,也表明不受「請勿追蹤」設定約束。最後,隱私權政策的第8頁說明顧客對於個人資訊使用的選擇有何影響:
您可以全權決定是否向我們提交資訊,如果您決定不提交資訊,我們可能無法為您提供特定功能、產品及/或服務。
Alphabet的Nest恆溫控制器所附帶的法條合約同樣冗長而密密麻麻,其中也有類似的強迫性請求。其服務條款及終端使用者授權合約中提出不公的隱私權及安全性條件,允許廠商與其他裝置、不具名人士及第三方分享顧客的敏感資料,目的是為了進行分析並用於行為未來市場的交易,這些行動最終都會以指定廣告及訊息的方式回到使用者身上,目標在於推銷更多產品及服務。儘管如此,法院通常認同廠商的聲明,只要未能明確證明消費者受到經濟損害,公司就不必承擔責任。
事實上,倫敦大學法學教授圭多.諾托.拉迪加(Guido Noto La Diega)和伊恩.華敦(Ian Walden)分析了這些文件後發現,如果某人進入Nest的生態系統,使用他們相互連結的裝置與應用程式(每項產品或服務都附帶同樣繁雜的條款),那麼光是購買一台家用恆溫控制器,消費者就必須審閱近一千份相關合約。
更顯荒謬的是,幾乎沒有人會閱讀任何一份這類所謂的「合約」。一份重要的實證研究以543位熟悉監控及隱私法議題的受試者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當受試者申請新的線上服務時,有74%選擇「快速加入」的選項,略過服務條款合約及隱私權政策;而捲動瀏覽這些濫用權利合約的受試者多數直接按下「接受」按鈕。研究人員估計,閱讀這些文件至少要花45分鐘才能充分理解其內容,不過閱讀合約的受試者所花費時間的中位數是14秒。
假如顧客不同意Nest的規定,服務條款表明恆溫控制器本身的功能及安全性將大幅受限,不受必要更新的支援,也因此無法確保其可靠性及安全性。可能的後果包括管線結凍、煙霧偵測器失靈、內部居家系統暴露於駭客攻擊的風險中。簡言之,廠商明目張膽地將產品的效能及安全性當作人質,逼迫使用者屈服於轉換,盡皆為了他人的利益。
智慧」成了誘使你交出個人資料的糖衣
當然,個人也可以選擇不要購買Roomba吸塵掃地機、SleepNumber床組,或是Nest恆溫控制器,但這些產品都只是鋪天蓋地的轉換計畫的象徵,是建設普及計算機制首要的一步。上千個「物聯網」產品推陳出新,如同拉迪加和華敦所做的結論,在此新的產品體系中,我們只是想尋找簡單的產品功能,卻發現自己絕望地身陷軟體、服務、網絡的糾纏之中。
單純以實用、有效、價格合宜的產品或服務作為經濟交易的基礎,這種想法已逐漸走入歷史。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連線與轉換的新經濟需求開始重製各類產品。每項產品都重塑為新機制的敲門磚,因其「智慧」性能受到讚賞,而傳統的替代產品則因「愚笨」而遭摒棄。
在此脈絡下我們必須知道,「智慧」就是轉換的委婉說法:這種智慧是用來將任何陰暗角落中的生活經驗轉換為行為資料。每一項智慧型產品都是牽線木偶,儘管看似擁有「智慧」,但其實只是不幸的傀儡,跟隨操偶師隱匿的經濟指令起舞。產品、服務及應用程式隨著必然主義的鼓聲前進,準備從我們口中的「我的現實」、「我家」、「我的生活」、「我的身體」處女地駭取監控收益。每一項智慧型產品都重新喚起那個核心問題:智慧型產品知道什麼,它又會和誰分享資訊?誰知道?誰決定?誰來決定由誰決定?
堅決要轉換、監測、記錄、交換行為資料的產品不可勝數,從智慧型伏特加瓶蓋到連接網路的直腸體溫計,不勝枚舉。現今,我們的住家已成為監控資本主義瞄準的對象,競爭者都想要在這片價值147億美元的智慧居家裝置市場中分一杯羹(2017年數據),不到一年前,市場價值僅有68億美元,未來預計於2021年前達到1,010億的市值。
讀者可能已經見過部分打頭陣的荒謬產品,例如智慧型牙刷、智慧型燈泡、智慧咖啡杯、智慧烤箱、智慧榨汁機及宣稱可以改善消化的智慧餐具。另外一些產品則頗令人憂慮,像是擁有臉部辨識功能的家用監視攝影機、能偵測闖空門之前異常震動的警報系統、室內GPS定位器、可裝設於任何物體上分析動作、溫度等變項的感測器、所有連線家電、用來偵測聲響的仿生機械蟑螂。就連嬰兒房都設計成全新的行為剩餘來源。
了解這些產品背後的監控累積邏輯後,我們就會發現,這些產品網絡已進化成一張強制之網,日常平凡的功能都被綁架以換取行為剩餘。「智慧家庭」及其「物聯網」是一張帆布,未來行為的新市場在其上張狂地標誌自己的存在,並在我們最私密的空間中堅定提出要求。
這個情況的關鍵在於,所有這些行為都為了效力於更大的市場流程,為我們行為的未來投下賭注,而我們對此卻毫無所知,也完全沒有掌控能力。網絡中的每個節點,不論是吸塵掃地機、床墊,還是恆溫控制器,都必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流暢地轉換行為,同時等待其他堅持不懈的「智慧」產品大軍加入奪取監控收益的行列。等到其他選項消失殆盡後,我們只能購買這些不屬於自己的產品,而購物款項則用於監控並強制自己。
雪上加霜的是,這波產品所轉換出來的資料極度不安全,容易受到入侵。此外,當資料遭竊或駭取時,依照法律,製造商不必通知裝置擁有者。
轉換已成為監控資本家的計畫,受其指令所形塑,朝其目標前進。谷歌轉換了地球、街道、居住地,繞過我們的同意,違抗我們的反對;臉書轉換了社交網絡及其中無止境的細節,都是為了替公司在行為未來市場上備貨。現在普及機制成了轉換人類經驗的普及手段。我們已經看到監控資本主義者企圖消滅「阻力」的急切之情,因為這是供給操作成功的重要條件。預測指令無法容忍界線或邊界,而監控資本家會盡一切可能消滅之。在這份企圖下,「連線」就是商業指令,而個人自主則對監控收益構成威脅。
監控資本主義的轉換操作壓過一切「選擇加入」及「選擇退出」的理性討論,他們的手段毫不遮掩。同意的委婉用語再也無法轉移我們的注意力,不能使我們忽略那赤裸裸的事實:在監控資本主義之下,轉換通常是不經授權、單向進行、如狼似虎、不為人知、明目張膽。這些特質展現出監控資本主義中「監控」的不對稱權力關係,也突顯了一項嚴酷的事實:轉換已幾乎無處不在。科技產業以外的各行各業同樣深受監控收益吸引,因此競相尋找經驗並將之轉換為資料,競爭的猛烈程度已將轉換變成一項監控資本的全球計畫。
好書推薦:
書名: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作者: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
譯者:溫澤元、林怡婷、陳思穎
出版:時報出版
出版時間:20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