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轉載:答案是什麼呢?所以,問題是什麼呢?

楊照書寫:答案是什麼呢?所以,問題是什麼呢?

 產生縮網址 
楊照 2014年12月22日 05:3578 點擊數
A A A A
楊照書寫:答案是什麼呢?所以,問題是什麼呢?
一九四六年七月七日,當時七十二歲的葛楚.史坦(Gertrud e Stein)在醫院中,準備要進入手術室動胃部手術, 她被診斷出罹患了胃癌。在她身邊的, 是和她共處了四十年的愛麗斯.托克拉絲(Alice Toklas)。

等待時,史坦突然問托克拉絲:「答案是什麼呢?」 托克拉絲沒有回答,或許是不曉得史坦究竟在問什麼吧! 兩人保持沉默了幾分鐘,史坦又開口說:「既然如此, 那麼問題是什麼呢?」托克拉絲還是沒有回答,完全答不上來。


隨而史坦被推入手術室進行麻醉,然後就再也沒有從麻醉中醒來, 與世長辭了。這兩句話,成了她臨終前的最後話語。

這段故事饒富象徵意義,自從托克拉絲在回憶錄中披露後, 反覆被流傳。史坦被稱為「美國現代主義教母」, 曾經長期待在巴黎,參與了現代主義文學、藝術運動的主要變化, 她自己的同性戀身分、她充滿創意的文學語言,更重要的, 她在巴黎的沙龍,對新一代美國文學、藝術, 產生了無可取代的影響。

而現代主義,正是因應人類現代困境而生的潮流。 現代困境的最大特色之一,就在於人的疑惑, 對於自身與世界的種種疑惑,升高、擴大到了空前的程度。 人為什麼活著,世界因何存在,什麼是有意義的什麼沒有, 這些最根本的疑惑,在新的、變動的生活環境中不斷侵擾著現代人。

和從前相比,這樣的疑惑有著質上的飛躍。以前的人或許相信固定、 不變的答案;或許爭議不同的答案,甚至為了不同答案而彼此砍殺; 或許討論應該問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如何, 問題和答案之間的關係,問了問題去尋找答案的過程, 基本上是大家共認的。但是到了現代主義,最大的疑惑變成了: 到底什麼是答案,什麼是問題?很多答案看來比問題更混亂, 很多問題看來比答案更能接觸到真相,更重要的, 很多答案中含藏纏捲的眾多問題, 很多問題似乎是完全無法有答案的。

面對這種更深刻、更複雜的生命疑惑,宗教、 哲學及其他論理形式無能處理,只剩下文學、藝術了。只有文學、 藝術能夠探入那問題與答案混淆的境域,發現新的方式予以表達, 不是用舊方式釐清,而是創造讓我們能夠體會的新意義感受。

很明白的,台灣社會對於什麼問題、什麼答案早已陷入高度混淆中。 我們的吵嚷爭議與不絕激動, 事實上源自於大家對於究竟自己在問什麼、別人在問什麼, 已經完全失去了基本認知理解的能力,這種情況下,「 真理愈辯愈明」不再是可被依賴的信條,連辯什麼都沒有共識, 愈辯祇會愈亂愈吵愈激動而已。

這正是一個不在意文學藝術,不了解、 不珍惜文學藝術能提供的生命探討力量的社會, 必然要付出的代價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