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9日 星期一

轉載:最後一道防線崩盤? 慈濟不為人知的真相內幕

最後一道防線崩盤? 慈濟不為人知的真相內幕

文/張 淯  |  獨家報導1149期 - 封面故事
針對慈濟內湖案,柯文哲強調,保護區就是保護區,如果內湖慈濟園區通過,那麼北纜開發案、薇閣幼兒園土地變更案怎麼辦?並表示,全案將會送都市計劃委員會討論。
 
事實上,在前年1月初的公車廣告撤換事件後,1月底,因「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舉發園區內確有1997年後增設的新違建,和慈濟先前「自購入土地後未增建」的說法不符,讓雙方在媒體和網路的論戰更熾,也讓這件原為內湖居民與慈濟的系爭土地案,幾乎衍生成一場宗教團體與環保人士的大戰!
 
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慈濟內湖園區引發爭議,已不是頭一遭,不管是從新陸觀光公司手中接手的13億購地疑雲,或是先後為規劃兒童醫院、生態園區所申請的保護區解編案,慈濟以往都極為低調,尤其在主流媒體,幾乎看不到慈濟的發言,也讓外界更添想像空間。
 
「上人指示要『心寬念純息紛爭』」、「如果因緣不具足,就不要勉強。」是慈濟人在面對各方質疑時,口徑一致的說法。
 
但當前年1月初,公車廣告以聳動文案——「證嚴法師請放過內湖保護區,慈濟不要做違法的事」,在大台北「遊街」,直接點名證嚴法師的攻訐,讓慈濟人一改過去低調作風,頻頻在大眾媒體上回應。
 
首先,慈濟基金會率先召開記者會,呼籲立即撤下這則「違法」的車廂廣告。隨後,由慈濟法律顧問李永然代表提出,此公車廣告已違反公平交易法規定,「事業不得為不實或引人錯誤的廣告」。更多的呼籲,則是希望刊登者表達懺悔,並認錯。
 
記者會隔日,公車廣告無預警下架,引發一陣嘩然。
 
「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理事長李日進痛批,「慈濟竟然侵犯我們的言論自由,對我們施壓跟恐嚇。」並強調,20萬元的廣告費用全由居民募款而來,只為了向社會發聲,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懸殊情勢,也吸引更多人聲援。
 
同為大湖里民的資深媒體人米果則指出,慈濟確實是非常有組織的團體,連危機處理的SOP都不輸給專業公關公司。許多大湖里民會站出來反對,就是因為在台北已經算是有資源有發聲條件的,這個保護區開發案如果不守住,其他偏遠地區,相對弱勢的居民怎麼辦?
 
事實上,從呼籲將公車廣告下架,到廣告被撤後的回應,在在只證明了,慈濟或許在救災上經驗豐富,擁有迅速且強大的組織動員力,但在這類危機處理與媒體應對上,卻顯得十分生澀,才會有對外發言呈現多頭馬車,並出現「不否認可能有慈濟師兄師姊循管道向廣告商協調」這類「誠實」,卻不夠「政治正確」的發言。
 
一名熟悉慈濟的媒體人指出,慈濟本來就是一個主要由志工組成的團體,和職工與一般企業員工相比,這些志工願意以無給職,甚至自掏腰包參與各種活動,就是因為受到證嚴上人的感召,願意為環保及救災盡一份力。因此才會在看到證嚴上人被誤解時,聲淚俱下「哭求」撤掉公車廣告。
 
「更何況,雖然從骨髓資料庫、大體捐贈,到馳援海外的國際賑災,一開始推動時都曾經面對眾多責難,但像內湖園區計畫這樣一波三折,且屢遭曲解,還是少見,也難免讓參與推動的人員心灰意冷。」
 
環保最後防線?
 
慈濟在內湖園區計畫的停滯,除了保護區名目敏感,慈濟購地後因溫妮颱風侵台,導致大湖山莊卓姓一家三口溺斃,2001年納莉颱風來襲,大湖山莊再度因大湖公園水閘門的人為疏失造成淹水,都讓大湖居民心有餘悸。
 
雖然,慈濟在多場說明會中,都曾詳細報告內湖園區與大湖山莊分屬不同水系,尤其在擁有13萬立方公尺的大溝溪滯洪池,和每秒疏洪量1,310公噸的員山子分洪道完成後,已能有效解決大湖地區的淹水問題,但因說明會的形式與推廣問題,始終無法解決外界對於淹水的疑慮。
 
隨著幾次重大災情傳出,各界對於台灣山坡地濫墾、順向波開挖,及斷層地帶違建等問題的重視,也讓內湖園區的開發更被放大檢視。即使慈濟在這項計畫的一切作為「合法」,各界仍持續聚焦在,慈濟為何一定要選在保護區內開發的問題上。
 
熟悉此項開發案的慈濟內部人士就說,慈濟在1996年買下內湖基地時,這塊土地早就被前任買主大規模違規填土,將山坡地夷為平地,並大面積鋪上柏油。「當時慈濟剛好在找一塊較大的腹地推動環保志業,就在都市發展局副局長李繁彥的建議下,買下這塊地。」
 
針對購地金額部份,曾有傳言慈濟當初是以13億買下這塊地,其實這塊地的價值才值3億,慈濟營建處主任林敏朝澄清:「13億的數字並非慈濟提供,可能是過去與政府談回饋的等值金額,即以功能性回饋及山區的價值換算的,並非土地價值。」
 
1997年,慈濟規劃在此興建兒童醫院時,因大湖里民公投反對,後來將醫院遷址至新店。此案也在都市發展局駁回變更申請,行政院衛生署函覆予以緩議後,一延宕就是十幾年。
 
「慈濟既不能在未解編的保護區內違法增建,又不能將已不具備保護區地貌的土地申請變更,改建成更能保護環境的生態園區,只能說是動彈不得。」因此十多年來,內湖園區只是因陋就簡的做為環保及北部救災應變中心之用,日前被發現的新違建,主要也是維繫志工生活所需的水塔,及加強鐵皮屋結構的整建工程。
 
除了大湖里民外,外界對於這塊地的最大爭議點,在於此地解編後可能帶來的骨牌效應。
 
即使慈濟提出,台北市的各保護區主要是在1960年代,由台北市政府劃定,現在和當時的時空環境與地貌差距已大,加上,依據台北市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台北市1/5000土地利用潛力圖」,顯示內湖園區土地幾乎為「很高土地利用潛力區」及「高土地利用潛力區」。並依據2002年訂定及2010年修訂的「台北市政府土地使用分區附條件允許使用核准標準」之規定,將內湖園區規劃成社會福利與環境教育,及促進內湖地區愛心拓展與生態維護並重的福利園區。
 
不過,各界仍普遍認為,此案一通過,將廣開大門,讓更多利益團體得以援引此例,將台灣保護區破壞殆盡。
 
東湖社后交通改進會發起人兼法律顧問余鐘柳即指出,如果依法令規定,可以將保護區變更為教育措施、殯葬業、展覽場、停車場、大使館、山區聯外道路,台灣是宗教自由的國度,儒、釋、道、天主、基督教蓬勃發展,而各宗教皆以從事公益服務為宗旨,慈濟可以變更保護區,那基督、天主教的申請,主管機關欲如何拒絕?「試問,慈濟願做破壞保護區的領頭羊嗎?」
 
事實上,這些擔憂恐怕是放大了慈濟的影響力。
 
一來,在過去十年間,光台北市就已通過38個保護區變更案,除了文化大學、陽明大學、光武技術學院等作為文教用途,更不乏像北投溫泉保護區這類商業用途的變更案。
 
尤其,慈濟購入的部份山坡地,就曾被政府強制徵收,開挖「成功隧道」,表面上是為建設東湖聯外道路,促進內湖與東湖地區發展,私底下則與財團間的土地交易競爭有關。
 
更何況,十多年來,內湖園區周圍同為保護區的土地,已紛紛蓋起大樓,慈濟南、北基地唯一的改變,卻只是將部分荒地闢為菜園,所有規劃與整建都得等到解編案通過,一切只為「合法」。環團對周遭的建案噤聲不語,卻屢屢對慈濟重砲轟擊,也讓慈濟啞口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但這些事件,恐怕都不是慈濟能在檯面上拿來回應的事證,因為社會大眾對待慈濟,依循的不是「法律」標準,而是更高的「道德」標準。
 
身為台灣組織最龐大的宗教團體,同時是海內外環保工作最重要的領頭羊,慈濟對於此案的回應與處理,的確對環保運動的發展影響深遠。
 
台灣社運復興
 
2012年,從旺中併購中嘉、壹傳媒易手案所引發的媒體壟斷疑慮,讓台灣的青年學子又重新回到街頭。
 
如同20年前「野百合學運」,直接影響《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的廢除,終結了「萬年國會」,讓台灣民主進入新階段;起於2008年底,之後轉進校園的「野草莓學運」,也讓集會遊行法及警權使用等諸多不合理規定獲得檢討,而去年由台灣各大學院校學生組成的「反媒體巨獸青年聯盟」,同樣喚醒了台灣的青年學子對民生議題的關注,及參與社會運動的熱忱。
 
這次,內湖保護區守護聯盟的總幹事Ceva,就是才剛從學校畢業的新鮮人,為了守護自己的居住環境,在當兵前號召鄰居一起成立了這個聯盟。在公車廣告被撤後,Ceva所點出的慈濟說明會的通知時間過短、管道不夠周延等,的確點到了慈濟的問題。
 
也因為聯盟的成立,事件擴大後的效應,吸引了更多長期從事社會運動的資深社運人士加入,為這個事件搭起了更客觀中立的溝通平台。
 
長期關懷生態、動物保護及反賭議題的何宗勳即呼籲,從事社會運動,絕不能扯到政黨、宗教與個人隱私,慈濟內湖案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因為不針對公共事務,而是直接針對宗教與信徒精神領袖,讓雙方仇恨加劇,並讓事件變得更複雜。
 
連曾經嚴詞批評慈濟的資深社運人士釋昭慧,也從一開始的婉拒發言,到後來親上火線力挺慈濟,只為:「證嚴法師在靜思精舍會客之時,連冷氣都不使用,76的高齡還為了『惜福省水』,還堅持以浴桶回收廢水,在過度勞累中於浴室摔傷筋骨,即使是環保社運工作者,又有幾人能做得到那麼徹底的環保?」並將自己的臉書作為正反兩方的平台,呼籲雙方應就法令與事證做理性討論。
 
身為「台灣綠黨」召集人之一的潘漢聲則進一步指出,這次系爭園區的正反雙方,其實有著驚人的共識,包含,「都不喜歡園區現況醜陋且不舒適的鐵皮屋,尤其不透水的柏油路面應該挖掉,僵持延宕下去則是多輸。」
 
潘翰聲提出,正反雙方的歧見其實只在於,有沒有現在不能做的法令依據,或應該變更保護區之後再做。
 
缺席的政府
 
長年投身於政治改革的潘翰聲提醒,這類變更案除非能在審議前公開溝通,否則一旦啟動審查,總難免公開對陣的零和遊戲,無法凝聚共識。
 
「尤其,一般的說明會,多半由主辦者依照自己的邏輯簡報,只讓與會者限時三分鐘發言,很難有實質溝通效果。」潘翰聲說。
 
的確,許多參與說明會的居民,就對慈濟充滿感性字眼,苦口婆心提倡環保回收的說明感到不習慣,甚至認為,「多數在強調慈濟的志業,突然有一種來到直銷說明會的錯覺。」
潘翰聲建議,若變更案已送審議,最好由市政府出面舉辦行政聽證,並以同等的規格和溝通模式,讓雙方進行對焦討論與釐清。
 
針對部分大湖居民質疑,為何說明會的場合,台北市政府完全不見了,沒有人來解釋「合不合法的問題」?對於多年來大湖居民與慈濟的角力,原來是因為慈濟第一次變更案送件到都委會時,委員說有里民反對,請慈濟好好跟里民溝通。里民困惑,這些委員也真奇怪,要是不合法就直接駁回,幹嘛把責任推給里民呢?
 
潘翰聲指出,從文林苑的都更爭議、師大夜市的住商混合等等衝突,台北市政府都缺席了,失去政治應有的中介角色,內湖園區的保護區變更案,台北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又只在2010年年底做出不置可否的決議,要求慈濟多做溝通,終於引發宗教界、環保界和內湖居民間的衝突。
 
這些資深社運人士一致的呼籲是,為了避免政治和利益團體涉入都市計畫與環境評估等審查,民眾本來就應積極參與,建立一套可被受公評的公共決策機制。
 
只是,慈濟在推行環保回收工作方面,許多理念和環保團體有共通之處,甚至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雙方其實可以不走到對立的死胡同的。
 
如何藉由內湖保護區一案,讓才剛點燃的社會運動火種,得以燎原成與資本主義掛帥的市場機制得以相抗衡的監督機制,並讓慈濟向來推廣的環保志業,得以擺脫宗教的門戶之見,嘉惠更多台灣人民,不僅考驗著慈濟的應變能力,也考驗著全台灣人的智慧。
Fli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