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轉載:在英國18歲就準備進入專業,在台灣30歲還找不到職涯方向,原因是.....? P2

在英國18歲就準備進入專業,在台灣30歲還找不到職涯方向,原因是...?

一魚三吃的修課選擇模式:專業打底+志趣探索+能力測試

台灣常常詬病我們是「考試指導教學」,其實英國也完全是如此,只不過指導得十分合理。
在英國的中學階段,大部分的課程都是自由選課;學生選課的依據,就是他未來有興趣的專業方向,以及他想就讀的科系所要求的考科。
因為大學的專業領域高度反映於升學考科,而升學考科也要高度反映在中學授課。英國中學根本是小型大學,學校可能開設的課程讓我們看了會很驚訝––包括會計學、銀行學、經濟學、電子學、資訊科技(ICT)、傳播媒體––這些學科名稱都像大學專業科系大二的基礎課程了。
慧琳告訴我––當然在現實上,英國的中學也有些分類(有的重學術,有些重技能,有的重藝術或設計),而且一間學校不可能把所有課程都開的出來。若學生要學的領域,要準備的考科,學校無法找到老師開課程,學生也可以自己修習,偶爾請學校老師指導。
英國中學階段,學生選課的範圍是比台灣大得多,自由度也大得多。教學配合學生預備未來,而非限制學生配合學校教學的便利。在學生準備升學考試的同時,他們就在為大學專業打底,同時測試自己是否合適––這一切當然讓他們比較清楚該選擇什麼方向。
相較之下,台灣的中學生,能接觸到的學科非常少。自然領域三科:生物、物理、化學從小學到大。要依此判斷自己該讀電機工程、機械工程、醫學系、或是化學系,當然被「資訊不足」所嚴重困擾。
升學考試與授課內容嚇人––深刻,而且貼近現實

那些在台灣中學無法想像的各種科目,英國在中學階段要如何教、如何學、如何考?這可能很難一概而論。我們就拿一分 AQA A-level「企業研究」科目考題來當做例子吧,這一分考題也嚇到我了––它真的是研究,主題是「英國製造業」。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是2015年3月27日,我下載到了今年 6 月17日的考題。報名「企業研究」這個考科的學生會收到一分材料(在網路上無法下載),學生要分析研究、蒐集資訊,可以向教師請求指導。
到了考試當天,學生要在考場寫這些題目:
1. 科技改變對於英國製造業造成什麼衝擊?
2. 全球化風潮對於英國製造業造成什麼衝擊?
3. 政策調整對於英國製造業造成什麼衝擊?
4. 英國製造業選擇設廠地點,有哪些考量因素?
5. 英國製造業面對的機會和威脅有哪些?
在題目下方的說明文字中,還建議學生研究幾個具體的產業, 比較不同業種在面對環境變遷上的異同。
這是英國18歲學生要研究和撰寫的題目!看得我背脊發麻。
所以,那些要進商學院的學生,要考「企業研究」的學生,在高中就要研究產業,就要分析全球變動局勢,就要思考政府、科技、全球化這些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
在這種狀況下,能在「企業研究」科目得高分的學生,他還可能「不知道商學院在讀什麼」,還可能「讀了商學院才知道自己不適合」嗎?
高中基礎博通,大學立刻分系,遺害所有人

概略來說,美國中學到大學的分流邏輯是:中學只做基礎博通教育,那麼就採取大一大二不分系為主,讓學生有一段時間自由探索與嘗試––這合理。
英國中學到大學的分流邏輯是:探索與嘗試的時間放在高中,而且中學就開設大量專業課程供選修,讓學生準備好以分科系的狀態進入大學,進大學後直接專業教育––這也合理。
而台灣呢?台灣中學只做基礎博通教育,而且沒有選課的機會與自由,但卻要求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就做好科系選擇,這合理嗎?
想必聰明的讀者,心裡都有數了。

作者簡介

謝宇程,在學期間,從理組轉到商管,再從商管切換政策研究,希望了解大局,為社會有所貢獻。
在政策領域工作四年後,了解到時局變遷,隱身於大組織中奉公辦事,可能無法達成對自我的期許,無法做最有價值的事,於是決定離開機構,以自己的大腦為老闆,以社會全局為長官,獨立進行研究和著述工作。
數年來,最關心的課題是教育趨勢,尤其是教育與個人生涯實踐的關係、教育與產業實況的關係。核心研究題旨是:如何透過教育,創造健全而充滿活力的個人,進而創造不斷進步、富裕茁壯的產業、社會、國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