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中國「社會信用體系」來襲!大數據的威權陰影
2018-09-23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數據時代的降臨,將人類社會結構吹得東倒西歪。
在民主國家,謳歌大數據能耐的人還是很多,但有更多公民對於數據科技的發展與應用抱持著高度的警覺。人們享受數據經濟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忘反思數據科技的黑暗面。譬如:對隱私權的侵犯、表演型經濟(gig economy)對勞工權益的壓榨、假新聞對民主的衝擊,以及不透明的運算式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
在極權/威權國家,大數據(big data)與老大哥(big brother)早已迅速成為彼此最好的朋友。日新月異的科技為極權者打造完美的監控工具,像是臉孔辨識技術、網路實名制、私人數據的全面蒐集及身體掃描技術等。以科技作後盾的威權體制比歐威爾《一九八四》裡的老大哥更高竿,比《黑鏡》(Black Mirror)裡描述的反烏托邦社會更令人不寒而慄。
而中國,近年來全力發展數據經濟並取得亮麗成績的同時,數據相關技術(例如無所不在的行動支付,以及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app等)剛好水到渠成地讓當權者拿來作為全面監控人民的工具。中國官方推動的「社會信用體系」自2014年起在某些城市零星試行,預計於2020年在中國境內全面實施,仰賴的便是各種尖端的數據科技。
什麼是「社會信用體系」?
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是依據國務院於2014年頒布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來逐步打造的。中國官方給出的冠冕理由是為了監督企業作為,並促進社會和諧與人際間的信任。然而,西方媒體對此議題的報導卻一面倒地認為,該體系必定會淪為政府打壓異己的工具。(的確,2014年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接班掌權的第三年,數據科技的發展和習近平的大權在握,應該有非常直接的正相關。奇怪的是,中國人民,不知道是出自於真心的還是不敢說真話,卻對這樣的發展表示歡迎。)
那麼,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到底是如何運作的?簡單地說,該體系是透過個人數據的全面蒐集,來對一個人的「可信任度」打分數。
比如說,你如果逃漏稅,或坐公車逃票,或不準時繳納水電費,或在網路上為某產品撰寫不實評論,或預訂了旅館房間卻沒有出現,你的社會信用分數就會被調降。當然,你如果在網路上發言批評政府的政策,或參與不被政府允許的集會,或發表一些帶有台獨或疆獨色彩的言論,不僅你的分數會被大幅調降,你的親朋好友也會受到連累。
在該體系下,可被蒐集的個人數據無所不包,囊括了一個人所有的數位足跡,包括個人身份、在網路上的發言、所在位置、財務狀況、消費行為、網頁瀏覽紀錄、健康與教育的紀錄、交友對象及約會行為等等。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人們的個人數據被全面蒐集、集中儲存控管並大量運用。在實體空間裡,無所不在的監視器配合著臉孔辨識技術,讓這套體系真正做到密不透風的地步。
然後,得高分者獲得獎賞,得低分者遭受懲罰。獎賞可能包括:租車或訂旅館時免押金、兒女優先註冊好學校的特權、優先任用公職、水電費折扣等等。懲罰則包括:被列入政府公告的黑名單裡、不得搭乘飛機或高速火車、上醫院時被自動排在最後、不得報考公職等等。當然還有,親友的疏遠。
可怕的是,這個體系不僅複製甚至加劇了現實社會的不平等,還讓得低分者永遠處於一種「低者恆低」的惡性循環裡。因為無論如何,你要如何向「客觀公正」的數據及運算式據理力爭?
一個被體系打低分的人命運能有多淒慘?大家只要想想范冰冰就知道了。
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影響的不只是中國人
即便我們不是中國人,不受中國政府管轄,在此議題上我們台灣人還真沒有隔岸觀火的餘裕,理由有二:
第一,所有在中國經商或工作的企業或個人,都逃不了被該體系評比的命運。多數時候,這套體系已經和一個人是否正直善良、誠實可靠無關,而和他是否相信「一個中國」神話有關。85℃和聯合航空遭受中方關切的事件絕非特例,而是無數受害者中比較受到媒體報導的。在個人與企業每一次的選邊站之後,台灣的生存空間便再次地受到壓縮。
第二,美國智庫學者Dr. Elizabeth Economy(她長年研究中國問題,著有《第三革命》The Third Revolution等書)在最近一場座談會中指出,中國政府正在對其他威權國家如巴基斯坦及若干非洲國家,推銷這一套用數據科技「促進社會穩定」的手段。在這層意義下,中國的壯大絕非全球之福。中國政府亟欲向全球推銷的中國價值,也絕非我們呼吸慣自由空氣的台灣人所能接受的。
那我們該怎麼辦?
自由與解放曾經是科技對人類最大的應許,然而,放在數據威權化的脈絡下來看,這樣的願景顯得格外虛無飄渺。
作為一個老是被對岸覬覦的島國國民,我們能怎麼辦?我們能將中國制度的負面影響擋在門外嗎?還是我們只能宿命地等待哪一天被收編?甚至在那天還未到來之前,就在言行上自我設限,或根據北京的好惡來事先做調整,以免哪天淪落為中國社會信用體系裡的劣等生?
無論你個人的因應之道為何,本文真正想說的是:在中國數據經濟亮麗的外表之下,我們也應想想她背後所拉出的陰影有多黑、多長。在威權/科技結合體的面前,自由的火焰是多麼地微弱,我們能不將它捧在掌心裡悉心呵護嗎?
(作者畢業於台大社會學研究所,曾從事外交工作長達十年。長年旅居英國。目前居住在美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