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 星期二

轉載:為什麼有些人不怎麼樣 ,也能當網紅 ? 你該搞懂經營 IP 的3件事

作者/許景泰三采出版 2020-07-17 圖片來源:Unsplash.com
做自媒體、經營社群、當YouTuber,就叫經營個人品牌?錯!聚焦對的粉絲,創造「認同圈」才是賺錢王道!

晉升A咖之路,先打破三個陷阱

知識產權的時代已經來臨。
要談爆品, 不可不先談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不少人會簡稱為「IP」,這個詞聽起來有點遙遠,但其實是我們「財富」的一部分。財富主要可區分為三類:動產不動產知識產權
進一步來說,知識產權就是「拿知識淘金」,各種知識創造,如發明、文學和藝術作品、設計等,都堪稱是某一個人或組織所擁有的知識產權。
1990年代,IP的概念在美國動漫產業興起、蔓延,諸如DC漫畫的《超人》和《蝙蝠俠》電影,抑或是英國《哈利波特》書籍、電影到主題樂園,都堪稱超級IP。我們不是超人、蝙蝠俠、哈利波特,我們沒有超能力、沒有富爸爸和超強管家、沒有魔法──但我們有專業。
要踏上A咖之路,擁有IP,我認為90%的專業人士都有機會,極少數的專業人士更能變身超級IP;然而,不少專業人士卻會先掉入滿是陷阱的玻璃迷宮,看似閃閃發亮,卻使人受困。因此,在這本書的一開頭,我要先幫助你「打破」三個陷阱。

陷阱1:假斜槓的毒藥

第一個陷阱是近年來非常紅的「斜槓」(Slash):「斜槓」一詞源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Marci Alboher)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他認為,「愈來愈多年輕人不再滿足於單一職業,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分,一連串的頭銜或身分加到頭上,這些人便用『槓』來自我介紹。」
斜槓是好事,但不少專業人士卻是「假斜槓」──捫心自問:是否擁有不錯的專業,卻始終無法累積出代表作、知名度、可以讓人發出嘖嘖聲的頭銜──然而,社會大眾往往從一個人的作品、口碑(譬如媒體報導),建構這個「具象」的人,缺了代表作,就無法建立起「可視化」的專業。
要成就IP,第一步是「捨棄」──一般專業者能力強,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當零零星星的工作邀約上門,正宛如一顆顆包著糖衣的毒藥,充滿誘惑,卻可能讓自己的核心專業日趨模糊,捨與得之間,唯有捨棄不夠核心的「假斜槓」,才有機會讓知識變現,讓他人、企業願意付錢,向你學習、請教。
「斜槓」的真諦,是因為自己「核心能力強了」,以強核心為本,透過網路延伸激化,很自然產生一種賦能的網絡效應──當你練就核心(在某一、兩個領域很強);鍛鍊出創業思維、執行精準度的商業頭腦;刻意練習各式工作必備技巧之後,善用「互聯網+」的連結,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網絡影響力。

陷阱2:長尾效應的幻想

第二個陷阱則是「甘於平凡」,平凡沒有不好,但必須很殘忍地說,在IP的世界,「長尾理論」並不適用。我想先談談「長尾理論」。
2004年10月,《連線》雜誌主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首次提出了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意思是:只要通路夠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商品「總銷量」,也能夠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商品銷量一較高下。而「長尾」指的就是80%、過去不值得一賣的平凡小物。套用在IP身上,讓不少人期待,自己可以吃下一塊又一塊「小市場」,累積起來,便是大財富。
然而,這可能是幻想,我想說明的原因有二。
第一,網路世界正在朝著「贏家通吃」的方向邁進。
從Google、臉書、Uber以及其他獨占企業的例子來看,透過網路效應,萬事萬物得以串連。大數據、網路設備以及演算法,將會讓愈來愈多單一的公司掌握獨一無二的優勢。傑克‧屈特(Jack Trout)在1980年代撰寫的《定位》(Positioning:The Battle for Your Mind)一書告誡我們,第一進入者擁有絕對主導市場的優勢,因為「長期市場分額,第一名的品牌通常是第二名品牌的兩倍,更是第三名品牌的四倍,這個比例不會輕易改變。」
第二則是「注意力法則」。
搶占眼球第一名的人,往往可以吸引大量流量,取得最多的資源,換言之,取得客戶的成本也能極小化。回到你我生活,其實不難發現例子,譬如熱門電影,2010年,電影業龍頭之一的華納兄弟光投資前三大片《哈利波特》、《全面啟動》、《超世紀封神榜》,便占了製作預算的三分之一,狂砸資源,讓那一年華納兄弟吃下40 ∼50%美國本土與全球票房。因為對忠實的電影迷而言,通常一週最多是看一部電影,首選自然是榜上「前幾名」的熱門大片。
而當你手中拿著這本書,我要謝謝你,也想問問,你為何會選擇這一本書?這一本書可能不是本世紀華語的大作(但無庸置疑是我掏心掏肺之作)。曾有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三的讀者,在書店購買的都是「計畫之外的書」,看中的是書架上位置最醒目的書,譬如暢銷書、主打書。
換位思考一下,當你是消費者、企業主,如果有第一,會想試試看第二、第三嗎?可能會,當選擇第一名的代價太高時(如金錢、時間),才會往後面的排序考量。但如果資源充足,以廣告贊助、置入性行銷來說,考慮效果及說服成本,往往只有最尖端的IP才會獲得青睞;中段班以後的,便可能湮沒於專業人士的茫茫大海裡。接下來的文字,我們會進一步談談「定位」拿下第一之必要。

陷阱3:YouTuber的誘惑

第三個陷阱則是不少年輕人最新志願──YouTuber。2019年, 樂高(LEGO)委託哈里斯民調公司(HarrisPoll)調查,在英國、美國合計3,000名八至十二歲的孩童中,從太空人、音樂家、運動員、老師或YouTuber中,選擇未來最想從事的職業, 顯示30%孩子想當YouTuber,另有26%孩子想當老師,23%想當運動員,19%想當音樂家,至於太空人則只有11%受訪的歐美小朋友選擇。
對於我這一輩的中壯年來說,很難想像,從當總統、當科學家,到今天,學子們想成為YouTuber,甚至,不少想發光發熱的專業人士也考慮先從YouTuber切入,視其為敲門磚。
我曾經與經營YouTuber的娛樂經紀公司深談,發現不少厲害的YouTuber還真的是「瘋子」(這裡的瘋,並無貶意,而是充滿我的敬佩),不瘋魔,不成YouTuber,他們在竄紅之前,並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就一番天地,而是一直拍、一直剪,就是要讓愈多人看到自己愈好,也由於策略模糊,因此仰仗的就是一股熱情和運氣。
YouTuber成功機率高嗎?前一年訂閱數前十大YouTuber,隔年還剩幾個?一波波大洗牌,顯示出這一行的變動性,而一位YouTuber每月至少要創造一百萬的瀏覽量,YouTube廣告給的收入才有3 ∼5萬,從絢爛到宣告引退,就算只是一時休息,都顯示這一份工作的壓力。
再者,由於目前閱聽人習慣免費觀看視訊短片,要從免費的YouTuber轉型為讓人掏錢的IP,販售知識產權,更是要扭轉消費習慣,也難上加難;YouTuber的知名度往往只能轉為號召性的廣告代言,仔細檢視其專業、收看人流的組成,價值可能有待商榷。
這三個陷阱對於專業人士而言,是假面的祝福,如何讓人對你擁有的知識產權(IP)買單,進而擴大自身的影響力?這本書將會是一趟旅程,我會與你一步步自我檢視,再擦亮IP,引爆自己的內在專業,現在就一起出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