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建中學生戳破台灣媒體的迂腐真面目
最近剛好是高中生升學考試放榜的時候,也想當然又是一陣追捧「某某高中生考上明星大學/科系」的時候。
而這次媒體記者採訪一名考上台大醫學系的建中趙文傑同學,事後在 PTT 八卦版上遭爆料其實是有人假扮成趙文傑接受採訪,表示是「因為趙文傑要在教室打 LOL,所以才穿趙的制服去接受採訪。」
消息一出,除了對學生「態度輕浮」的批評,網路上則立刻掀起一片對記者的嘲諷,嘲諷媒體平常假新聞做多了不會查證。而根據該名假扮 趙文傑的學生臉書貼文 ,最後該名記者也遭到記過處分:
首先,學校基於信任學生,媒體基於相信學校,並沒有嚴格檢驗我的身分。然而在我假冒接受訪問成功之後,被輿論檢討的是學校行政的不夠嚴謹以及記者無實事求是的專業。更甚的是,聽說採訪我的記者因新聞作假已被或將被記過處分,處在將被解雇的狀態。
而社群對媒體的嘲諷也惹得不少記者很不愉快,壹電視採訪中心副主任 蔡又晴 就在臉書貼文上諷刺:
這些批評,身為社會上蠢笨之輩的記者早就該習慣,不過這位高中生自己申請的學校是政大傳院,或許未來也有志成為記者,大概是想先測試記者,看看記者有多蠢,事實也證明記者果然不如他聰明伶俐。其實我們小廟請不起大和尚,這位同學這麼優秀,千萬不要來傳媒求職,不但浪費他的寶貴時間,也實在太屈就,想到他未來如此璀璨,真的不值得來這個人人喊打的環境,希望他一定要好好努力,找一份可以抬頭挺胸的工作。加油喔!
我想先替媒體,或者說那位記者平反一件事情,查證的確是媒體的職責,但這整起事件完全是建立在一個道德上的互信,應該沒有人會特別要求學生拿出雙證件驗明正身(如果有的話那就真的完蛋了把學生當賊,是活在戒嚴嗎?),媒體到處採訪可能也未必有校方人員如影隨形——學生換人大概是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一件事吧。
而站在媒體的角度,非常能夠理解如今媒體業名聲越來越低落的現實,眾人脫口就是「記者智商三十」、「霉體不意外」的那份辛酸,對於蔡主任的憤怒,是完全能夠同理的。
但就因為這群建中學生徹徹底底打了傳統媒體一巴掌,結果媒體就開始責怪學校、責怪學生,甚至憤而給記者記了過(平常寫了一堆錯誤訊息的新聞可能連道歉都未必有),最後學生道了歉,還讓堂堂一個媒體前輩放話要封殺這個學生。
欸,這反應會不會太大了點?這比採訪錯人還丟臉一百萬倍。
我們不知道周同學在一開始被截圖的「因為趙文傑要打 LOL」還是「目的是要讓這個採訪有些不同於以往的制式問答,並讓周圍的人看到一件新奇的事」何者為事實(畢竟已經是事發後的道歉文,但我願意信任建中學生有這樣的水準),高中生確實仍可能不知輕重,玩笑話也覺得甚無所謂。
但媒體卻連發好幾篇報導強調這群學生的玩世不恭、目中無人,讓學校也信誓旦旦地說會加強學生的「品德教育」, 甚至還有記者說 很「擔心」這學生「畢業後,會不會不想看診就出借醫師袍、執照,或是做假研究亂掛名,甚至他們應該擔心,申請的學校會不會懷疑他們交的資料是假的」,將接受媒體採訪和考試、研究、申請學校這樣程度的事情畫上等號,扣上道德的大帽子。
採訪錯人確實很尷尬,但接受採訪並沒有像每個學生的學習和人生里程碑一樣那麼重要,更相信學生根本沒那麼愚蠢會拿自己的人生未來開玩笑——究竟媒體和這社會要把學生幼體化到什麼地步?還要如何用道德譴責這些學生?
另一方面,也謝謝這群建中學生徹徹底底嘲弄了每次放榜就要去製造明星故事、寫下那些跟「懷念死去阿公阿嬤」八股作文一樣酸腐報導的媒體惡習,甚至意外揭露媒體難看的姿態(濫用話語權反過來針對這名學生)——這不正是媒體長期以來為人詬病的其中一些原因嗎。
究竟報導這種題材的初衷是什麼?選擇採訪的標準是什麼?促進了什麼公共利益?不過是繼續製造一個個的好學生樣板故事、考上醫科一定初衷都是為了家裡生病的爸媽或是替窮困的家裡爭一口氣云云。就算學生說實話,聽起來不夠「juicy」就不會採用。(也不能替學校打廣告,嗚呼哀哉)
那學生到底為什麼要心甘情願接受採訪?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場假掰的戲。
更何況考上台大醫學系、滿級分又如何?當然還是很厲害,但是只有這些考上的孩子才是值得報導的天才,其他人都不值一提嗎?(有人反駁當天只有放榜台大,台大除了醫學系跟電機系其他人都不怎樣嗎?如果建中生考上的是其他學校呢?再問一次:為什麼是台大醫學系?長期以來對於這類型報導的抉擇都是什麼樣子?)
真的不要再感慨台灣教育為何總是失敗了,直到 2017 年我們的社會還在歌頌著菁英至上、用成績綁架我們孩子的腦袋,灌進僵化他們思想的「升學主義」,同時媒體成為替這套規則背書的好幫手。
而當這群建中學生反過來嘲諷這條遊戲規則的時候,整個社會包含媒體除了惱羞、將責任推給學校、學生,而不願回頭省思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會演變成今日這個地步,只是無所不用其極地在挽回顏面,這是這次事件最可惜之處。
推薦閱讀:
李柏鋒 :「什麼叫做社會化?讓那個建中學生道歉,就是。」「很多老人真的沒有年輕過,年輕的時候都被管得死死的。結果現在竟然回頭想要教訓這些年輕人,這才是不當行為。」
王景弘 TonyQ:「學生表達的是他們的主體性跟自我意願被跳過了。如同這群人提的是由老師帶,學生被動配合,這整件事情都沒有尊重過學生意願。在教育場域的採訪,受訪者的意願往往才是被忽略的那一個,特別是學生。」
(本文歡迎合作單位轉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